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效应

道德效应

发布时间: 2021-12-05 06:54:02

『壹』 人的道德与社会效应

道德是文明社会的基础,没有道德,所谓的文明都是虚伪的。就如时下的经济社会一般,道德早已沦丧,剩下的除了利益外很难找到其他的,9.10教师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给老师送礼,鲜花和贺卡,这本无可厚非,举个例:昨天我一表亲给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送的居然是购物卡1000元,这样的礼居然也有老师收!夹杂了成人的思维,一切都变味了,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送礼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送礼将来会是打开通往任何地方的钥匙,难怪我们现在的贪污盛行,这和道德的缺失不无关联,而这又仅仅是冰山一角的现象。

『贰』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包括 示范效应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理念是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政府及公务员在理想、宗旨、信仰、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价值理念。公务员职业道德理念决定政府及其公务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进而决定政府行为的有效性、政府功能的发挥和政府活动的成效。

『叁』 心理学十大效应

十大心理效应指: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刻板效应

1、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2、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3、鲶鱼效应

挪威人把鲶鱼装入鱼槽,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4、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6、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7、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8、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9、仰巴脚效应

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

10、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3)道德效应扩展阅读: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肆』 群体规范的道德效应

1、利用正式群体的压力寓教于道德生活实践中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隶属于某一个群体,甚至是多个群体,最为正式的群体则是工作单位、学校等。正式群体之中既有成文的正式群体规范,如单位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职业的规范等,也有约定俗成的一些规范。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产生无形的压力,迫使个人顺从它、遵守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群体规范及对于群体规范的共同遵守,往往是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向或愿望。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也不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群体压力虽然不具有强制的性质,但它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因为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内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来自于对偏离群体的恐惧。每个人都有归属于一定的群体的需要,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聚力强化成员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群体成员对规范的遵守,除因群体压力外,还有群体内团结一致或结成一体的力量,即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为使群体成员留在群体内而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总和。具体说来,群体内聚力就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人们发现,内聚力高的群体一般比内聚力低的群体具有更好的协调和更大的“我们感”,或更为团结一致。相比与非正式群体,以亲情、血缘关系为主要特征、以情感友谊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其内聚力的影响更为重要。
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行为的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受到历史的、群体首领的、习惯的、群体目的性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例如,由于受到电影和小说中不良成份的耳濡目染,一些中学生和社会上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进行简单的模仿,形成各种“帮”、“会”等非正式组织,并且模仿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借鉴各种群体现成的规范,形成一些十分复杂而又极其有害的群体规范,并利用该非正式群体的压力与内聚力迫使群体成员“服从”,导致不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非正式群体成员往往是因为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而聚集在一起,有着更多的相似性。相似性对人们的交往、友谊和吸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个方面相似,容易使人感到彼此接近,从而产生好感,发生认同。成员间彼此相似性高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彼此的的吸引力,它自然能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道德效应可以发生在内聚力高的非正式群体中。内聚力的存在会促使群体成员对他人关心和准备做他人所期望的事情,这是与所承担的义务相关的。群体内聚力会使群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定的道德目标之下,使群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群体。一般来讲,内聚力高,成员就会自觉保持一致,整合性就强,成员间的吸引就会牢不可破;内聚力低,整合性就弱,成员各扫门前雪,群体就会像一盘散沙。内聚力使成员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得到重视。在内聚力的作用下,个体害怕偏离,会遵从群体的各种道德规范。戈夫曼提出每一个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个体用混合的道德标准来指导他自己的私人行为时,他就可能把这些标准和某些参照群体联系起来,这样就为他的行为创造了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观众。因而一个人可能私下保持着他个人并不相信的行为标准,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一个看不见的观众在场并会评价一切偏离这些标准的行为。即不管参照群体是否事实存在,都会对选择的个体产生道德效应。

『伍』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终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它以自己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并谴责和否定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的道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力量。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末来的利益。

3、一切进步的道德,总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切落后、腐朽的逍德则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道德还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秩序起着重要影响。

(5)道德效应扩展阅读: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陆』 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存在于做过的事中吗

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存在于做过的事中吗?其实道德许可效应只能坐在做过的事了,还有没做过的史上

『柒』 生活中表现道德的现象有那些

1、保护环境

环境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热爱大自然,实质上也是对人类本身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自觉遵守这样的社会公德,从根本上说,是对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维护,是对人类的生存利益的关心,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

2、讲文明

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人们的行为文明状况,它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文明教养程度,而礼貌则是这种文明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三、诚实守信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孔子讲的是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把孔子的话引申开来,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说是“无信不立”。今天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五、爱物公物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如公路、铁路、水电线路、通信设备、卫生消防设施等等,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项遭到破坏,都会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捌』 道德示范效应是什么意思

就是榜样效应,让你学习他的好的一面,让社会更加和谐

『玖』 哪些属于古代道德效应.a.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热点内容
汽车常见仓库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22 14:08:59 浏览:265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 发布:2025-09-22 14:01:44 浏览:404
合同法的论述题 发布:2025-09-22 13:47:10 浏览:169
学校聘请法律顾问的决定 发布:2025-09-22 13:21:29 浏览:245
行政法传唤多少款 发布:2025-09-22 13:21:28 浏览:568
劳动法赔偿金包括工龄年资吗 发布:2025-09-22 13:21:27 浏览:815
刑法第347 发布:2025-09-22 13:20:32 浏览:213
如果一个人出轨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2 13:09:40 浏览:856
劳动法中关于病假产假工伤车祸 发布:2025-09-22 12:24:07 浏览:292
理解法治建设与中国发展 发布:2025-09-22 11:50:38 浏览: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