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道德浸润深
『壹』 楼观道的教义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道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主老子化胡说,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
《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引《太玄经》云:“无无日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道士诸传讯载,楼观道士除修习上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上清经,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琼文帝章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宝经和三皇文。上清经和灵宝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道士传习上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后。由此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楼观道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
『贰』 拜求对联:1、杏坛礼乐传承远2、自古文章山与水。下联谢!
1、
上联:杏坛礼乐传承远;
下联:孔府文章光焰长。
2、
上联:自古文章山与水。
下联:从来学业苦和灯。
『叁』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这个景区名字怎么来的真复杂~!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吗
道文化是这个新建成的景区的文化主题和内涵,景区中的重点景点和表演项目都是与道文化有关的。
楼观是“登楼、观星”的意思,是终南山北麓的古楼观,是这个道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除了终南古楼观景区之外,整个道文化展示区还包括延生观景区和化女泉景区,各自都有自己与道教相关的典故。
具体来说,终南古楼观是老子写下道德经并讲经的地方,被称作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很多信道之人的朝圣之地,据说终南山中至今还有很多隐士在此隐居。
化女泉是老子曾经化身女子考验徐甲的地方。延生观顾名思义则是养生之地,八卦一下,据说唐朝玉真公主曾经居住于此修道呢——就是和李白李大诗仙有绯闻的那个!
『肆』 西安楼观台宗圣宫一进门的石碑的四个字怎么读
大道希夷 出自道德经
『伍』 西安楼观台,真的是道教文化发源地吗
西安楼观台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因为道教宝典《道德经》就是当年老子在楼观台亲笔所作,老子也曾在这里筑台授经,把自己的道法流传后世,所以西安的楼观台不仅是道教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道教中的天下第一福地,地位非常高。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的地址是陕西省的周至县,距离西安大约70公里,在地理上与秦岭西部接壤。这是一个很大的旅游景区,不仅环境清静、山青水美,文物古迹也特别多,尤其是能够在这里体验到很丰富的道教文化,更有一棵老子当年亲手种下的银杏树,现在已经长得很大了,秋天时银杏满树金黄是一道很好的风景线。
『陆』 楼观历史文化
古楼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处。为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地,道文化发祥地,中华道教祖庭。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 西周穆王时(约前900年),终南山古树参天,林深谷幽,而古楼观正位于终南山中心部,南北气候分界线,古代地理学家称此地为“地肺山”。故常有方士、隐士、修道者出没于此。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于此访真求道。因而春秋时此地便有“神就乡闻仙里”之名。 据史载,周康王时,天水人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学,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楼观。康王闻而拜为大夫,并为东宫宾友(皇子的老师)。康王辛亥年,尹喜观得天象有“紫气”一道自东向西,测知数年后有圣贤高人西行,遂即辞大夫之职,请职函谷关令。两年后(癸丑年)七月间,老子西行至关,尹喜辞关令之职,迎老子至故宅(楼观),执弟子之礼。老子乃述《道德五千言》授之,今说经台即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乃《道德经》之诞生地。翌年(甲寅年)四月,老子卒,葬于说经台西就峪口之大陵山“吾老洞”,也是老子修炼飞升之地,楼观由是彰名。尔后,尹喜从弟尹轨及弟子杜冲、彭宗继其学,楼观成为道家人物的云集地和老子学说的传播地,为后来“楼观道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近三千年来风雨沧桑,楼观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物古迹,词章典册,史话轶闻。其遗址可划分为三大部分:中部以说经台为中心,有启玄殿,丛林院、炼丹峰、显灵山、闻仙谷、吕祖洞、化女泉、青溪观、会灵观、清庙、玉华观、宗圣宫、尹喜墓、朱象先墓、李道谦墓;东部以元始台为中心,有仰天池、玉清观、十老洞、通道观、迎阳洞;西部以大陵山为中心,有吾老洞、王母宫、琵琶洞、遇仙桥、延生观、大秦寺。上述遗址除少数留存有殿堂、牌楼、塔、台外,大多亦遭到破坏,尚存碑石80余通(百余篇),是研究楼观及道教文化历史的珍贵信实文献资料,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 一、道林张本之地 秦始皇登基二年后,即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继至楼观祭祀老子,于草楼之南建清庙,殿阁恢宏,并躬行饗祀,由此开始了老子(李耳)人神化的初始,也为后来从道家、先哲的研究到道教的产生拉开了序幕。汉武帝慕黄老,好长生,建望仙宫于观北渭水边,增置道员,给户洒扫。其时,道家学者,隐逸求道之士,方术神仙家云集楼观,研习道法。因此《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中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祖庭之说亦由此而始,并随之有“仙都”之佳称。而且道教宫观的“观”字,也是从这里沿袭下来的。
『柒』 公太拜谒楼观,访问老子。作《束梁经》辅翼《道德经》意义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同而成,在世界之前就已出生。
寂静、空虚的样子,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周而复始运行而没有危险,可以做天下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字叫道,勉强的给它起名叫大。
大叫做逝,逝叫做远,远叫做返回。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则地,地法则天,天法则道,道法则自行演变。
理解:
被自身膨胀、被真空拉扯、被暗物质侵蚀等等消磨已尽的宇宙,空空如也。三种基本东西(第十四章)重新汇聚,整个宇宙如同浓密高温蒸气一般。浓密的三种基本东西形成无数粒子(第二十一章),这些粒子又不断合并,致密排列,形成一种超高密度的星体,这种星体中心力量巨大,深渊般吸收着包裹它的“浓密蒸气”,进而形成混然之物(第四章,奇点)。
这团高密度的“混然之物”,空虚寂静,仿佛宇宙中独立存在而且似乎不会改变,围绕着自身中心做圆周运动而不停止,可以把它称之为天下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起名“大道”
这团物质形成到一定程度(第四章,奇点)发生爆炸,爆炸后宇宙膨胀变大。膨胀变大到一定程度,最外围的星体被太空消磨殆尽的过程就叫做逝去。逝去后形成的尘埃又向外移动一定距离就叫做远。跑的很远的尘埃继续分解成三种基本的东西并被中心引力拉回,这就叫返。就如同垂直的向空中抛“松散的雪球”,这个雪球会在空中彻底解散,全部消散成为蒸气,最终所有的雪球蒸气又散落地面一样。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之所以大,是因为人通过对地进行改变,进而使地又会对天进行改变,天就会对行星轨道等宇宙秩序进行改变,改变的宇宙秩序最终又改变了万物自身的演变系统。
(就如同人通过改变地球质量,改变了地球自转速度,改变的地球自转,又改变了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改变的地日距离,又改变了整个太阳系的轨道秩序,改变的轨道秩序,又调整了地日距离,使得地球上的气候温度等等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所有动植物的进化方向。)
注意:
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样,都是讲上古记载的学术。“人法地。。。道法自然”这句话的逻辑是顺序的。就如同第十六章一样。
注释:
混,混同。成,形成、成就、完成。寂,没有声音。
廫,空虚也。字亦作寥《说文》。立,站立、设立。改,改变。周,稠密。殆,陷入困境、危险。母,本源、基础。知,知识、知晓。名,定义、名称、命名。
字,名号。逝,去、往。反,返回、回归。法,自然,独自演变、自我形成。
『捌』 20首古诗加注释
古诗太多了,列举1首,以供参考:
1: 早春
(唐)韩愈
天街[1]小雨润如酥[2],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3]一年春好处[4],
绝胜[5]烟柳满皇都。
(词语注释)
[1]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2]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3]最是――正是。
[4]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5]绝胜――远远胜过。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
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
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玖』 道德经在终南山楼观写的吗
是的,科教频道出了老子的纪录片《问道楼观》,可以看看,挺不错的
『拾』 楼观台,大道希夷是源于道德经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师解释:“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2、白话: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10)楼观道德浸润深扩展阅读
赏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参考资料
网络-《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