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道德美
『壹』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认识道德方面的美德的
在淡到道德方面的美德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庸”学说。他指出,人的灵魂包括三个部分,即激情、官能和性格状况。激情是指欲望、愤怒、恐惧、快乐等伴有愉快和痛苦的感觉,官能是指我们借以体验上述感觉的东西,性格状况则是指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激情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激情和官能都谈不上是美德,只有性格状况才存在美德和恶行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能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激情,这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
『贰』 如何理解道德的力量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力量
功能:道德的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叁』 道德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天下为公的理想美,
先人后己的奉献美,
忠心耿耿的气节美,
不屈不挠的毅力美,
严于律己的品行美,
与人为善的气度美/
『肆』 浪漫主义诗人对美和道德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求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史)
两千多年来,美和善 (道德)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他认为,美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镶满宝石珍珠的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善的差异。一、美与善的对立《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郑声淫”的“淫”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淫乱之路。孔子对“郑声”的批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庄子・山本》中,庄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的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许多为了达到道德约束而否定美和艺术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原因在于诗不利于教育理想国的战士。在柏拉图列举诗人的众多罪状中,有两条是主要的,即诗人说谎和诗人滋养不健康的情感[2]。在西方,像柏拉图这样对待美和艺术的人,可谓非常之多。在中世纪,教会中人竭力攻击诗和戏剧,认为当时人心不古,世道衰微,都是艺术所酿成的祸事。二、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虽然美与善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尽善尽美”始终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4]把美与有用等同起来,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美的认识。在一切活动都以生存为目的的时代,美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逐渐挣脱了功利性的束缚。既然美不等于善,那么美与善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柏拉图在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时说:“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5]也就是说,艺术只要服从道德目的,还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比较普通的看法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世纪时,文艺甚至成为宣扬神学的传声筒。把艺术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文人概括为“文以载道”。但是,仅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内容,把文艺看作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是片面的。从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之所以强调文艺为政治道德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艺的独特魅力。文艺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礼记・乐记》)不过,对文艺独特魅力的认识,反而有助于文艺从政治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三、“美”获得独立价值人类对美与艺术独立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美学史上,直到19世纪,艺术独立的呼声才逐渐高涨起来。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公开宣称“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继承者戈男叶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种目的。在我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关心到美以后的事,就失其为艺术家了。我们始终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开。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为如果无所表现,形式算得了什么呢?”[6]他不仅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而且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形式美就是内容美。由于形式美本身是内容美,艺术就不需要服务于外在的内容,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文以载道”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对艺术独立性的提出却早于西方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李泽厚称之为“文的自觉”的时代),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开启了为艺术独立性进行辨护的先声。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等,都强烈主张文艺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要大力提倡艺术的独立生。四、美与善的融合当我们将美从功利、概念、目的等限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美与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美和善之间,或者说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像有些美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美和善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美和善的关系,只有还原到本源位置,才有可能呈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和道德经验在经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认为“道德同情这个观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地暗示出来的”[7]。审美经验作为人类原初的经验形式,是一切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根基。杜夫梅纳曾经说过:“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经。”[8]徐复观曾经说过:“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人类的理想。
『伍』 尼采学说中提到的“道德美”或“理智美”指的是什么
我的分析也许称不上专业,但我个人很喜欢尼采,我一直称尼采为“我的太阳”
对于这句话,我觉得不是三言两语能让你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要理解这句话,的先从怀疑、否定这句话开始,我个人虽十分崇拜尼采,但我早已不把他当回事了。
这种崇拜或是信仰,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道德,就是理智。道德和理智是我们把某人或某个群体的是非观当作一种标准,久而久之,容易麻木,失去自我。确立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就从德尔菲神谕说起,就是“了解你自己”,只要记住这一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我而言,我就是我自己的太阳,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我的思想强加在你头上,不管你接受与否,我的思想都是强大,不受道德与理智的束缚的。
在这里,你不能用一般的定义去理解道德与理智,不他们理解成一种规范,希望你能理解。
『陆』 如何认识护理职业道德美学
基本概念
1、环境 内环境: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 外环境 自然环境:生物,化学,物理等 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劳动条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安全,宗教文化,健康保健条件等 人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环境影响人的健康 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健康,人可以创造和改变环境. 人体应与环境协调统一 人需不断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包括生理,心理调节,使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可以被适应也可以被改造 2、健康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绝对分界线. 护理工作范围包括健康的全过程,即从维护最佳的健康状态到帮助濒临死亡的人平静,安宁,有尊严地死去. 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 健康是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稳定,协调,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适应良好. 个人的健康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 3、护理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护理程序是护理的基本方法.护理活动是科学,艺术人道主义的结合.护理学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应用性学科. 4、护理学 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帮助人,如何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科学.帮助康复,帮助濒死的人平静安静的死去.护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柒』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权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捌』 谈谈你对道德修养的认识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我一直喜欢学思想道德和政治这门课,因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我总是能按着以前政治老师教我们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处理事情,上了大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生活层次,要继续学习生活,做社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们不是只只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学校还为我们设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它就象我们生活前进的指明灯,带着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向前去。
到底思想道德可我有学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呢,我在这里总结下。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程,能使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体会
--------------------------------------------------------------------------------
经过十数载的努力与拼搏,我终于如愿地踏入了大学神圣的殿堂。大学,是漫漫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是塑造人性的工厂,人将在这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锤炼,它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妙……然而,我们应怎样“享受”这美妙的大学生活呢?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你将来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易把握的人生大问题。
人是地球上万物之灵,但即便是这样,人也无法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存活下去。进入大学校园,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求友情,渴望关爱,呼唤理解和认同的需要与日俱增。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为了结合自身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在交往时要注意交益友,不要交损友,不能盲从行事,要有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含义。说到一个人的责任,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切实地做到对自我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上升到什么为国家、为人民的境界,那样有点不切实际,做好自己,时时多为他人想想,我想这就足够了。
而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富有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努力方向。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它坚持不懈地奋斗,即使遭遇挫折,也不灰心,要迎难而上,积极向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以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前进。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我们必须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就算将来不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巨大的贡献,但至少,我们也要做到无悔于心,无悔于自己!
你好、希望能帮到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