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清朝法治

清朝法治

发布时间: 2021-12-05 16:26:34

㈠ 清朝的法制真的是这样的严明吗

不是的,可能前期是,但清朝后期腐败之至,王公大臣贪赃枉法,进谏谗言。推荐你看电视剧《走向共和》

㈡ 清朝的所有律法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赃图、纳赎诸例图、徒限内老疾收赎图、诬轻为重收赎图、过失杀伤收赎图、五刑图、狱具图、服制图等八种图表;律文后附有注释,以便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律文。律文分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谓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条,下面不分门类,亦称四十六例。其主要内容除了确定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规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 ,公罪处轻,私罪处重;犯罪分故意和过失,故意罚重,过失罚轻;共同犯罪一般区别首从,从犯减轻;数罪并发,一般只科重罪,轻罪不论;累犯加重,自首减免 ;老幼废疾减免,同居相隐不为罪以及类推的一般原则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为职制、公式、户役、田宅 、婚姻、仓库、课程、市廛、祭祀、仪制、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贼盗、人命、斗殴、骂咒、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营造和河防 ,共三十门,计四百三十六条。该条文不但以《大明律》为蓝本,并且隐合古义,可谓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时由于清朝已处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不但对十恶处刑更重,而且扩大了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严禁宦官专政,臣下朋党,更完备地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广泛增加满族享有种种特权的条款;继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统治。进一步实行重农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后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乾隆时定制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数量大大多於律条。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由於例繁杂众多,常与律文发生抵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 ,有新例不用旧例;律与例都没有明文时则采用比附,实际上还是用例。结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为清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㈢ 清朝法制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清末民法的法典化作为中国近代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继受大陆法系民法典的过程。民法发展历史表明,作为倡导私权理念的民法典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充分 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清末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部分地区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反映出编纂民法典的要求,但这种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同严重的封建主义经济相 比,依然不足以催生出民法典。而直接导致清末民法典编纂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回“治外法权”的策略需求,清末立法者试图通过变革法律收回被剥夺 的法权,另一方面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整体要求,随着其它部门法的相继独立,民法典编纂也被迫提上了变法的日程。这种外力的推动决定了民法典生长方式是“后 生外发型”的,这也就决定了编纂民法典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这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民法产生的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在浓厚的封建 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形成的义务本位观念、民法法源的缺乏、民法学理论的不发达以及独立的法学家阶层都没有形成等因素;再加上由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导致民法典编 纂时间的紧迫。清末的修律者面对诸方面不利因素,环顾世界,通过比较,他们认为德国和日本与清末具有相近的政治体制,而且它们都通过变法使国家得以富强, 于是决定采取了“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策略,直接“拿来”日本民法典编纂方法为我所用,即采取了翻译民法典和法学著作、聘请外国专家等方式对1900年 德国民法典和日本1898年明治民法典进行了移植和借鉴。在体例结构上采用德国潘德克顿法学的“五分法”编纂体例,将篇章结构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 和继承五编;在内容上前三编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民法原则即人格权平等、契约自由、私权至上和过错责任,后二编主要通过民事习惯的调查对中国传统的固有民法和 礼教加以改造而予以保留,体现了传统法制的身份等级特点。清末立法者正是通过对德国和日本民法典的借鉴,最终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尽管《大清民 律草案》是借鉴德日民法的成果,有抄袭之嫌,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可抹煞的。它不仅推动了民法精神传播,普及了私法理念,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编纂模式, 开创中国法律史上独立编纂民法典的先河,而且通过翻译、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举办法政学堂等形式促进了民法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为民国初期和中华民国的民事 立法,甚至现今的民法典编纂,意义深远。但是由于《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律内容上融近代与封建传统于一体,因而也彰显出不足,主要表现为总则和分则的脱节、 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的矛盾、传统礼教规制和近代民法规范的矛盾等,这些局限的存在是民律草案完稿后遭受众多非议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今制定民法典过程中应当 注意的问题。

㈣ 历史朝代(秦朝、………………清朝)制定法制、法律的代表人物…或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秦朝 商鞅 商鞅变法 奴隶制像封建制过度
西汉: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奠定了大一统格局
北朝:元宏(鲜卑姓拓拔) 实行汉化 和南朝刘裕分庭抗礼
唐朝:不得不说的是李隆基时期的名相 姚崇 宋拱
宋朝:王安石变法(失败告终)
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成功,这是一个猛人)
清朝:我不想说 但是告诉你一个 摊丁入亩 人口短短几十年 立刻从1亿飙升到4亿 但是个人认为清朝的变法很可笑 野蛮人不过是在胡闹而已

㈤ 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 清朝末年,为了适应改革法制的时代需要,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视法学研究。他把法理学研究看成是法律工作的先导。要明法必须先要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倡法理学研究。沈家本认识到近代各国法律著作浩如烟海,在庞杂的法律著作面前,法学家只有“会而通之”,才能做到“折衷而归一”,寻找到切中时弊的药方。 沈家本不仅从司法实践和法制改革方面强调法理学研究的重要性,还通过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来说明恢复和发展法理学的必要性。法理学从战国时期最为发达到清朝法学逐渐衰落。尤其是清代,清代名卿纪昀(晓岚)所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仅所收法律书目甚少。持法名公巨卿尚且视法学为无足轻重,其余小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沈家本认为,及时恢复和发展法学,在清朝末年尤为必要。沈家本已经觉察到,法律和法学发达与否,与政治关系极大。法学盛衰与政治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 一、“法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法学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导致政治盛衰,也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二、沈家本意识到,在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中,主导因素仍然是政治。政治腐败,就会产生“有法而不守,有学而不用”的现象。历史上法学繁盛时期,都是与统治者重视法律、提倡法学分不开的。为了推动法学的发展,沈家本极力主张恢复律博士这一官职。沈家本渴望法理学能够在中国由衰而盛,他把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所谓“宪政”上。 沈家本对于法律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但是他没能说明法的产生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他不仅从表现形式方面探讨了法律的概念,而且极为重视法的内容与作用。认为治理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且实行法治要以仁道为宗旨。他种思想明显是与“恶法优于无法”的论调有别的。他的法权统一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认识到不应以法律泄私愤,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和许多儒家贤哲一样,也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教养为主,惩治为辅。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执法的问题,持平执法,不仅会弥补恶法,而且也会使社会安定。而这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执法者。所以他很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确立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变法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沈家本在主持修订法律期间,始终坚持“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原则。他既反对数典忘祖,一味推崇西法,也反对门户之见,一概摒弃西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学习西方法学理论和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因此,日本法学界也是“名流辈出,著述日富”。沈家本以此说明西方法学确有可学之处。沈家本提出法学研究要结合古今,甄采中西。 为了使修律能够符合清末统治阶级的需要,沈家本明确提出:“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之为愚。” 他反对重型酷刑,而且在他的坚持下,它们也在大清律中被废除了。对于在菜市场上执行死刑,他也极为愤慨,认为它是对于社会没有好处的。罪刑相宜,,罪刑法定,反对比附,这些在今天的法律中也都得到了体现,这说明他的思想在当时之先进与正确。改良监狱,认为应该是感化人,而不是单纯的惩罚,改造人。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在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法律观的影响,继承了中国古代德主刑辅、以仁统法的法律思想,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近代中国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沈家本负责修订的新法,虽然由于“礼教”派反对而大多数没有被颁布实施,但他在法学上的建树是应当肯定的。

㈥ 清朝法制有什么案例

文字狱

㈦ 古代清朝王国法制

额,又是问题,我有这个详细的答案,一会我编辑后就马山给你发上来.请耐心等待,我马上给你发.

㈧ 清朝的法律是什么

《大清律抄例》是中国封建袭社会最后一部法典。清朝的传世基本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开始于乾隆元年,经过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时,命三泰为律令总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经过高宗御览鉴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

热点内容
2016劳动法热点事件 发布:2025-05-20 10:11:33 浏览:463
警察司法学院 发布:2025-05-20 10:08:33 浏览:438
政治法律知识点梳理 发布:2025-05-20 10:08:21 浏览:363
持有假行车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0 10:07:43 浏览:886
杨世伟法官 发布:2025-05-20 10:07:33 浏览:295
药典法规 发布:2025-05-20 10:06:59 浏览:604
最新劳动法旷工的定义 发布:2025-05-20 10:02:46 浏览:504
合同法若干问题 发布:2025-05-20 09:54:20 浏览:381
最新劳动法2017txt 发布:2025-05-20 09:54:18 浏览:214
论新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0 09:35:09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