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道德率
❶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贡献
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
皮亚杰采取系统的历史法,并吸收神经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引导了认识论发展方向
皮亚杰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关于认知微观运行机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认识论仅仅研究认识结构和认识内容的共时性转换的缺陷,把传统认识论对认识的静态分析拓深为动态研究,使具体认识活动中认知结构-功能的共时性转换,被纳入到认知结构-功能演进的历时性建构框架,从而抓住系统思维的立体网络特征,实现对认识发展过程的多维度的审察,使认识发展规律获得更加全面的阐释。
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当今没有一个关于认知发展研究不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或参考框架的。
❷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2)流变道德率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❸ 对康德的星空观和道德律的理解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
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❹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是什么意思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义如下:天上星空指整个宇宙,道德律指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❺ 请问康德说的“道德律”是指什么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❻ 怎样理解康德的三个绝对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内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容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道德律令,是德国康德用语。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
(6)流变道德率扩展阅读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个人的、特殊的、经验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断之上的先验规则之上。只有从纯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来的先验规则,才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规律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出现,说明它是强制性的。康德认为人不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质欲望的诱惑。他们必须克服这种强迫形式的经验欲望。
❼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冲突是什么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冲突,我就觉得就像有许多时候,按照自然选择的时候就有些残酷,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
❽ 康德的道德律的产生
得先从法国网络全书学派发展起来的唯理论和英国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开始,这里面有个人需要注意,那就是休谟。他先是从对于命题的分析上手否认了理性,否认了具有超感官的知识来源。然后又否定了道德的应然性。为此康德写了纯粹理性批判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用实践理性批判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而这两者的验证方法是不同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建立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确证的一套知识体系,然后再用此对于各个现实内容进行确证(xxxxxxx如何可能?)而实践理性批判则不同,道德律如何产生?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确证方法,因为从一开始哲学家就必须假定此存在(因为你没有任何经验来源来对这个东西进行分析),而是借此认为:既然要让一个道德的普遍准则确立,而这又是一个无法证明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确定一个绝对的“善”,这个“善”就是上帝。康德先是对于科学派利用证明的方法来考虑上帝是否存在嗤之以鼻,通过一大堆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上帝是无法证明的,它是为了道德律令的存在而必然被假定的存在。如此康德的神学体系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德律所包含的内容1.道德律具有最高普遍性,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准则2.道德律是一种自我命令,因为有一个最高存在“上帝”,所以道德律的实现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实际上就牵扯到了”自由“,在康德那里,或者在那个时代,对于自由的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他们是将自由与感性对立,实际上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进作家,思想家都对这个对立的东西进行了各自不同的阐述(席勒的美育书简不错你可以看一下),在康德那里,人类因为道德律的出现所以可以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在的自我命令的状态,达到了真正的自由。
❾ 道德律就是上帝
没错!严重赞同你的观点!
真理,就只有一个。圣人不区分,因圣人心同;凡夫执著你我,因凡夫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