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起源运动

道德起源运动

发布时间: 2021-12-11 13:15:10

1. 道德的起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要么是客观唯心主义,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确认。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第二,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三,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是道德才得以产生。

2.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征。

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2)道德起源运动扩展阅读: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3. 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4. 道德起源的四种理论

一、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二、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
三、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5. 道德有哪些起源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以追溯至我国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回生之,德答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开始连在一起用,最早见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6. 关于道德的起源

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2、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4、“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7. 道德起源的说法

#先谈谈道德起源的问题,一个事物的起源无非有两种:一个是大自然中原生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另一个是来自人类的,在人类生存发展当中创造出来的。对于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道德源于世界本身:
超自然论:讨论道德肯定绕不开宗教,道德行为准则一直是各种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来源于某个更高级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这些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至善,启示人民什么事公正或善,什么是不公或恶。如果人们要有道德就得奉行这些原则或者这些存在物的教导,否则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并且通常因其罪过受到现世或永恒的惩罚。

超自然论存在的问题:宗教是基于信仰的,仅仅是一种信念,从古至今无数的神学家对神进行过论证,但至今也没有任何确定性的证据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则也各不相同,即使确证神的存在,那人们应该接受和遵循哪一种呢?
自然法则论:道德总是以某种形式蕴含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则”,如果人们有道德就会从自然当中发现并坚守这些法则。

自然法则存在的问题:仔细考察物理自然法则,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它们同我们有关道德的法则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抛出物体,物体总要落回地面,受万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顿描述了这种不断发生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自然法则”。这一过程的关键词为“描述”,因为所谓的自然法则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则是规定性的,规定人们“应该”或“应当”怎么做。我们不能说空中的球应该落下,如同我们说人应该行善一样。万有引力定律说的是球将要落下,从而描述而不是规定了球的动作。

道德源于人类创造:

考察我们所知的道德命题几乎都是关于人的,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行为准则等等。设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人,那么还有道德的存在吗?当且仅当有了能够评价事物的有意识的人在场时,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价值,能被分为善,恶,正当或不正当。换句话说,若没有人就没有道德。

那么道德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产生呢?
人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开对自己有伤害的不利因素,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以来都是人类的生存策略。我们可以合乎逻辑的设想,在远古时代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很早就发现他们团结在一起比相互隔绝能做更多的事。无论是狩猎,耕种,抵御外敌,繁衍下一代,在结为团体的环境中比作为孤立的个人更能顺利的完成这些生存任务。所以结群而居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优势,但也随即产生了一些问题。许多个体结为一个团体,虽然团体符合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利益,但也无法完全避免团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若每个成员都为一己私利与其他成员发生争斗,就会陷入“一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结果就是个体与种群都走向衰落。所以当这些冲突与矛盾发生之时,团体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牺牲一部分非必要的个人利益,换取更基本更必要的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所谓道德也就此确立。人类依靠确定和遵循道德原则,鼓励人们相互合作,使人们免于恐惧,不必担心自己被残害,被杀死,被欺骗,被偷窃等等。
道德规范即已产生,那么保证其得以实行的社会手段也应运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冲动有些必定会道德规范的实施起阻遏作用,此时道德就借助团体中全体成员的舆论,宗教先知或政治领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与支持。违背道德的行动,必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与排斥。宗教由于鼓吹道德规范的背后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赏罚权力支持,“行善进天堂,作恶入地狱”成为一股强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们按照道德规范行动。而政治领袖也将道德同他们的政治权威相联系,颁布各种道德律令,告诉人们需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遵守可得到相应奖赏,违背将得到严重处罚,这也是法律的起源。这时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就会被排出团体或受到惩罚。”
综上,道德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和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价值,所以依靠生活经验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与维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宣布善与恶的内容,鼓励人们行善,禁止人们做恶,以促进共同的福利与发展,使得人们尽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8. 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内论语·述而》)这里容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9. 什么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回对道德起源有各种不同着法。答宗教神学的伦理学把道德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和启示。奥古斯丁《天国》认为人间的善恶是按“造物主法则”和“神圣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顺序。伊斯兰教《古兰经》说,人间的善恶乃真主的旨意。
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中国古代,董仲舒把天视为最高的人格神,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唯理主义说把道德说成是理念或“天理”的产物。苏格拉底、柏拉图断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灵魂对至善的回忆;黑格尔也认为美德是对精神或伦理精神的向我意识;中国宋明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起源归结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认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经验纯乎自发”的善良意志所产生的,声称: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热点内容
大撤销条例 发布:2025-05-17 23:30:43 浏览:763
2017年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5-17 23:16:52 浏览:257
国内顶尖律师 发布:2025-05-17 23:15:29 浏览:1
盐津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5-17 22:56:12 浏览:87
快递运输条例 发布:2025-05-17 22:49:36 浏览:95
工伤保险条例工资 发布:2025-05-17 22:46:08 浏览:281
湖南三湘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17 22:42:22 浏览:242
刘琬琳律师 发布:2025-05-17 22:42:06 浏览:66
劳动法期末考试辨析题 发布:2025-05-17 22:35:41 浏览:32
法治的主题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5-05-17 22:34:06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