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手机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手机版

发布时间: 2021-12-13 10:29:31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㈡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下载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_^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㈢ 求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格式,谢谢啦!

《老子》真意
序 言
《老子》在世界上的译本及发行量之多仅次于《圣经》。仅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子》的真正作者至今没有确切的史料可查,其身份与《圣经》中的麦基洗德类似:“他头一个名翻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圣经》之《希伯来书》第7章第2-3节)。《老子》五千言,处处呈现着一位天外来者的声音,他的话语,尘世之人难以明白。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无数人企图对《老子》所言给以解明,有人从治国的角度解读《老子》,也有人从养生的角度解释《老子》,但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令人难解。冥冥之中,人们知道这是上天赐予中国人的一部擎天巨著,既然难以解明,人们也就不得不对其敬而远之。
以往人们对《老子》解读的落脚点多放在治国方面,但《老子》所言却难以实行,甚至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截然相反。从立人教诲的角度去解读《老子》,世人的道德状况及行为方式与《老子》的倡导背道而驰。从养生的角度解释《老子》,有人或许得到些许的感觉,这样做撇开了道德准绳的束缚,人们或许会在回避矛盾的境际中稍得安慰。然而,人的肉体却同样难以容纳《老子》的要求,肉体生产的是欲望,《老子》倡导的是无欲,两者之间仍然是南辕北辙。
《老子》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历史的车轮碾过新纪元后两千年,中国——这块在人类历史上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土地,已经步入了苏醒、崛起的时代。天国的福音已经正式临到了这块土地,中国人呼喊了几千年的“老天爷”,已经拂去面纱彰显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神的恩典已经在这里开启,耶稣基督的救恩已经降临,天国的子民正从这块土地上站起,神的教会已经遍布中华。天国,这个世人难以想象的国度,已经在这里呈现给了神的子民。
原来,《老子》五千言所宣告的对象,是一群特殊的人——天国之子。人们疑虑了几千年的“天话”终于得以昭示。《老子》的倡导,是对天国之子——基督徒在地上的生活要求。天国之子在地上的使命,就是造就自己,使神所赐予的新生命——耶稣基督的生命得以完全,以便回归天上的王国为神所用。《老子》所言,正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对他的子民在世造就的谆谆教诲。除了天国之子——耶稣基督的门徒,又有谁能够行得了这“天书”上的道路呢?
解读《老子》的钥匙,主要在于其中的四个称呼——“道”、“无”、“有”、和“圣人”。这四个概念其实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架构。按照传统中国哲学的解释,“有”、“无”、“道”的含义难以给人清楚明确的认识。“圣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按照完全成为圣洁的标准,世人没有一个合乎要求的。所以,中国人以往所称许的“圣人”,也只能是人自己称许的“圣人”。
按照《圣经》的启示,我们所认识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天地万有皆来自于一位独一的神,他有三个格位——圣父、圣子和圣灵。如同人是灵、魂、体的合一,这位独一的神也是圣父、圣子、圣灵的合一。《圣经》告诉我们,人是按着神的样式造的。所以,神也通过人的样式返回去向人启示他自己。
人是由灵、魂、体三部分构成的。魂是人生命的主体,其职能主要是心思、情感和意志;体即人的肉体,是其生命的载体;灵是人生命的核心,来自于神,其职能主要是良心、直觉和交通(灵与灵之间的沟通)。为什么只有信主得救的人才能向神祷告呢?就是因为良心被神洗刷干净的人,他的灵又活过来了,才能以与神(神是灵)沟通。得救重生的人肉体死亡后,魂完全接受灵的指挥而达到完全相合,所以中国人有把魂称为灵魂的习惯。
按照《圣经》的启示,神是三位一体的神,他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圣父是神生命的核心,圣子是神生命的主体,圣灵是神的生命之体。所以,我们与神的接触不是用身体,而是用心灵。《老子》中的“无”指的就是神的圣父的格位,他是人的肉体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他却是万有被创造的发令者。《老子》中的“有”指的是神的第二个格位——圣子,也称为“道”,他是神生命的主体,是万有被创造的实施者。他有时以让人看得见的方式向人类显示,迄今为止,其中最主要、最完全的显示就是他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样式来到人间,成为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成为人子,由于他来自于圣洁、光明的神,他没有罪也不会犯罪,所以,他是人世间唯一的圣人,《老子》中的“圣人”指的就是耶稣基督。
明白了《老子》中“无”、“有”、“道”及“圣人”之所属,再读《老子》,其内容就明朗清晰了。
《老子》中出现最多的称呼是“道”,由于他是神生命的主体,而《老子》昭示的对象,是被神所拣选而重生得救成为他儿女的人。“道”字的本意是“第一个行走者开出的路”。耶稣基督是带领神的儿女在世行走十字架道路的第一人,也是天国子民生命的标杆。所以《老子》中的神多以“道”自称。
为了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道”的含义,下面将神自己的话语呈给大家,以便大家更好的领受: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 神生的。”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从来没有人看见 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以上经文分别取自《圣经》之《约翰福音》第1章第1-5、9-13、14、18节。)
愿神的救恩临到你!愿天父的慈爱与耶稣基督的生命彰显于你!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①,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②;常有,欲以观其徼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注:
① 名:说出。
② 妙:美,好;神奇。
③ 徼:求,求取。《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循(遵守,依照)也。
④ 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

【一章译文】

世人都知道,美的事情之所以被看作美,这是因为恶在它里面止息了;好的事情之所以被看作好,是因为不好的东西在它里面止息了。所以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基督的作为,是在看不见的父神的辅助下完成的,难做的事情是在容易做的事情的辅助下完成的;长距离的丈量,是在短东西的辅助下完成的;高远的志向,是在眼前工作的辅助下完成的;嗓音是在乐器的辅助下产生和谐的乐章;长远的打算,是在跟随其后的行动辅助下达成的。因此,耶稣基督做任何事情都置身于父神的作为之中(靠他而作),传递的是难以言说的教诲。任何事情做成了却不声张,活在世上却不显扬,做事情不给人以仗赖自己的感觉,大功告成却好像自己不在其内。正因为不居功,就开启了认识所有奥秘神奇的大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②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③;音④,声⑤相和;前,后相随⑥。是以圣人处⑦无为之事,行⑧不言之教⑨。万物作⑩焉而不辞⑾,生而不有,为而不恃⑿,功成而弗居⒀。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注:
① 已:止。
② 相:辅助。
③ 倾:倾向,趋向。
④ 音:《说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从言。
⑤ 声:《说文》:音也,从耳磬(古代打击乐器)。
⑥ 随:跟;顺从。
⑦ 处:置身。
⑧ 行:传递。
⑨ 教:教诲。
⑩ 作:做成。
⑾ 辞:《说文》:讼也。讼,争也。
⑿ 恃:依赖,倚仗。
⒀ 居:住;处于。

【二章译文】

世人都知道,美的事情之所以被看作美,这是因为恶在它里面止息了;好的事情之所以被看作好,是因为不好的东西在它里面止息了。所以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基督的作为是在看不见的父神的辅助下完成的,难做的事情是在容易做的事情的辅助下完成的,长距离的丈量是在短东西的辅助下完成的,高远的志向是在眼前工作的辅助下完成的,嗓音是在乐器的辅助下产生和谐的乐章,长远的打算是在跟随其后的行为辅助下达成的。因此,耶稣基督做任何事情都置身于父神的作为之中(靠他而作),传递的是难以言说的教诲。任何事情做成了却不声张,活在世上却不显扬,做事情不给人以仗赖自己的感觉,大功告成却好像自己不在其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总是在成功里面。

三 章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④;弱其志,强其骨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⑥。
——————————————
注:
① 贤:《说文》:多才也,从贝。
② 争:力求获得或达到。
③ 心,功能——思、想、虑。
④ 腹,功能——装、盛、储。
⑤ 骨,相对于“肉”。
⑥ 治:安定或太平。

【三章译文】

不崇尚人的才能,使神的儿女放弃凭借己力的奋争;不随意高举任何人的行为,使神的儿女杜绝投机取巧地仿效;心里没有欲望,则能清心见神。因此,耶稣基督对教会的造就,在于让门徒空乏其心,装满神;降服其血气,让神生命掌权。从而使神儿女时刻脱离外面的知识与欲望,不敢依靠世界的知识与聪明行事。靠神而做,就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步。

四 章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④其尘⑤。湛⑥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⑦帝⑧之先。
——————————————
注:
① 冲:《说文》:涌摇也,从水。
② 盈:充满;多余。
③ 渊:深。
④ 同:共,在一起。
⑤ 尘:尘世。
⑥ 湛:清澈。
⑦ 象:形状,样子。
⑧ 帝:《说文》:谛(道理)也,王(统治)天下之号(号令,命令)也。

【四章译文】

神之道如同泉涌,其功用永无穷尽。好深啊,好象万物的掌管者,挫除它们的锋芒,除却它们的扩张,与它们的美善相和,也不嫌弃它们的愚蒙而与之共处。好清澈啊,若幻若存。谁能知道他的来历?难道不是统治诸天万有之号令的源头吗?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①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②蘥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注:
① 刍:喂牲畜的草;割草。
② 橐:一种口袋。
③ 蘥:古代管乐器。

【五章译文】

苍天大地似乎没有仁慈一般,把万物当作牲畜随意啃噬的草和街市中随处流浪的狗来看待。圣子耶稣基督好像也是这样,看世人如同未开化者。在天庭与尘世之间,他若虚若幻却是那么真实,只要祈求就给你成就。唉!妙不可言,还是少说而虔诚地在他里面居住为好。

六 章
谷①神②不死,是为玄牝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注:
① 谷:《说文》:泉出通川为谷。
② 神:心力。
③ 牝:《说文》:畜母也,从牛。

【六章译文】

从形成山谷内在生命力的持续不止,就可以知晓奥秘的产生。奥秘产生之门,也就是所说的造分天地的源头。他延续不断,若虚若存,以他为用是不需费力的。

七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注:
① 生:活着。

【七章译文】

在人们看来,天地是长久存续的。天地长久存续的原因,是不依靠自己而存在(掌管者让它如此),所以能长存。因此,耶稣基督自己谦卑却处于至上的地位,抛弃自己却使自己的身体——教会得以建立。难道不是因为他舍弃自己吗?最终却成就了他的愿望。

八 章
上善①若水。水善②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③,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④。
————————————
注:
① 善:好的行为、品质。
② 善:长于、能做好。
③ 与:交往、交好。
④ 尤:过失。

【八章译文】

天国里的好品行,可喻作地上的水。水惠利万物而从不与它们相争,却不被人们所看重,所以其品质接近于神之道:他停留,则使所在之处得恩惠;在他里面静思,则能达到广阔深远的境地;与他交往,则能进入仁爱之地步;在他里面言谈,定能远离虚谎;靠他治理,则能达到安宁;在他里面行事,则无所不能;靠他行动,则能达到标准。只有不相争,才能没有过失。

九 章
持①而盈②之,不如其已;揣③而梲④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注:
① 持:拿着。
② 盈:充满;多余。
③ 揣:藏在衣服里。
④ 梲:梁上的短柱。

【九章译文】

手中拿多了,就该停住;衣兜里藏多了,怎么能坚持长久呢?财宝装满了房子,怎能看守得住?富贵之后而骄纵,岂不给自己留下过失?所以,事情做成而置身事外(不归功于自己),天国之路就是这样。

十 章
载①营②魄抱一③,能无离乎?专④气⑤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⑦而不宰:是谓玄德⑧。
————————————
注:
① 载:充满。
② 营:军队驻扎的地方。
③ 一:《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④ 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⑤ 气:气息,呼吸。
⑥ 雌:母的,阴性的。
⑦ 长:领导,执掌。
⑧ 德:好的品行;信念。《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

【十章译文】

能让圣灵充满你的生命(魂)而无片刻分离吗?能使你的性情单纯像小孩子,并持守你的柔和如婴儿之气息吗?在与神相交的奥秘路途中,你能随时清除各种杂乱思绪而单一与神相处吗?在爱的国度里服侍人与服侍神的过程中,你能完全靠神来做而不凭借自己论断是非吗?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你都能行在神的光中吗?有了神的诸多恩赐,你能完全靠神而不凭自己而行吗?发生过的就让它自然存蓄(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活着却好像没有一样(不在自己里活——在神里面活),做了却好像没做一样(因为是神所做而非自己所做),虽然处在治理的位置却不凭自己施行判断(让神做),这就是所说的奥秘的在神生命中才能活出的好品行。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①埴②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③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注:
① 埏:用水和泥。
② 埴:黏土。
③ 牖:窗户。

【十一章译文】

车轮中的三十辐共同插入一毂,只有当它们各自不再突出自己的时候,才能形成车的功用。用水和黏土做器皿,只有当其中的各元素不再强调自己重要性的时候,才能做成器皿并实现其功用。凿门窗建造房屋(窑洞),只有当各部分相互协调(不再看重自己)了,才能有合适的房子(窑洞)可用。所以,强调各部分的重要性,是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不看重自己的重要性,是为了在和谐中实现整体功能的效用。

十二章
五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②,驰骋畋③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④。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注:
① 五:《说文》: 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② 爽:不合,违背。
③ 畋:打猎。
④ 妨:《说文》:害也。

【十二章译文】

闪烁变幻的色彩让人眼睛失明,交错轰鸣的音响让人耳朵失聪,辛酸刺激之物频繁入口让人失去味觉,驰骋狩猎让人心狂而失去宁静,珍稀之物让人产生非分之想而入歧途。所以,耶稣基督注重心内(与父同在)而不为外物所扰。因此,门徒应该离开外面的世界而追求里面的看见。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译文】

被宠爱和遭羞辱时同样乐观,重视灾祸的功用如同呵护己身。什么叫做“被宠爱和遭羞辱时同样乐观”?不看重被宠爱,得到它失去它都以为乐事。怎样算是“重视灾祸的功用如同呵护己身”?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还有自己的缘故;待到我没有了自己,哪里还会有痛苦呢?所以,难得的是,把己身看得如同世界一样败坏,你才能知道寄居在世的目的是什么;更加珍贵的在于,以攻克己身作为在世的努力目标,你才能真正撑起在世所度的光阴。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②。此三者不可致诘③,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④,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注:
① 夷:外国或外国的。
② 微:精深,精妙。
③ 诘:追问。
④ 皦:清晰。

【十四章译文】

用肉眼看他不得见,可称他为异境的;用耳朵听他不得其声,可称其为少有的;用手去抓他不得其形,可称其为精妙的。在这三方面都难以追问清楚,所以只能和起来去体验他。向上寻觅他难以得清晰,他向下昭示却不致糊涂,想归纳他却难以说出,还是将其归于不可捉摸的神的事情吧。这就是所说的他处于没有形状的状态、不可捉摸的样子,也就是所说的难以捉摸。迎着他来,看不见他的起首;跟着他去,也不知道你在他的后面(他是无限)。掌握了自古以来神的道,以便把握今天耶稣基督开辟的生命之路,能以知晓这条道路是神在万古以先早已预备好的,这就是所说的对神之道的记载。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①。夫唯不盈,故能蔽②不新成。
—————————————
注:
① 盈:充满。
② 蔽:挡住。

【十五章译文】

从远古而来到世间的人子耶稣基督,精妙神奇深奥畅达,其精深难以使人理解。因为难以理解,只能勉强从其外貌上观察。安舒啊,虽像冬天过河;谨慎啊,好像怕惊动了周围;恭敬啊,显出庄重的样子;洒脱啊,如同坚冰即将消融;诚恳啊,朴实厚道的样子;心胸宽广啊,虚怀若谷的样子;难以理清楚啊,似乎融在浊世之人里面。谁能安静下来从他看似混迹世人的境况中慢慢地理清真实的情由呢?谁能在不停息的繁乱世事中安坐主怀使生命不断长大呢?——保守自己活在主里面永不停息地追求的人!只有不停息地追求,方能抵挡罪恶使神所赐予的基督丰盛生命不断长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①并作,吾以观复②。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注:① 物:“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
② 复:回答,答复。

【十六章译文】

彻底倒空自己,全心全意地安静在神的里面,任凭所有的事情一同发生,我只要静静地观察。虽然世事繁杂,都要回到它们的本源。回归本源称为静,这就是所说的回归生命。回归生命称为永生,知道永生才能叫做心里明亮。不晓得永生,只能苟且偷生,太不幸了。晓得永生,才能容纳一切。容纳一切才能行正义,行正义才能行治理,行治理是天国的事情,天国才是神之道运行的目的,神之道就是永生。进入天国,没有了己身,永享安舒。

十七章
太①上②,下③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④。
————————————
注:
① 太:高,大。
② 上:《说文》:高也。
③ 下:《说文》:底也。
④ 然:是,对。

【十七章译文】

天国的事情,天底下一部分人知道其存在;再一部分人因对其奥秘的喜好而给一些盲目的称赞;还有一部分人出于对其不明白而害怕;也有一部分人因蛮性不开而待之以轻慢。相信的程度达不到而已,哪里有不相信的呢?太久了啊,这难得的话语!大功告成的时候,众人都将明白并承认我(道)的话是信实的。

十八章
大①道废②,有仁义;智慧出③,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注:
① 大:同“泰”。
② 废:放弃。
③ 出:离开。

【十八章译文】

带来安宁的上天之道被放弃,才有了对为人仁义的要求;敬畏上天之道的智慧离开,才有了众多的虚假;六亲不和,才有了对为人孝慈的要求;国家昏暗混乱,才有了对为臣忠良的要求。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①贼②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③:见④素抱⑤朴,少⑥私寡欲,绝⑦学无忧。
—————————————————
注:
① 盗:用不正当的方法谋得。
② 贼:《说文》:败也。
③ 属:连缀;(意念)集中在一点。
④ 见:显露。
⑤ 抱:心里存着。
⑥ 少:丢。
⑦ 绝:《说文》:断丝也。

【十九章译文】

至圣之中没有了对智慧的寻求,天国之子的道路要顺利无数;至仁之中没有了对正义的寻求,天国之子自然就回到了孝慈之境;至精的技艺里没有了对好处的寻求,因方法不当而致败的行为也就绝迹了。这三点,用文字难以表述。所以将它们连缀在一起就是:显露单纯的本色而心存朴质,弃绝自己除却欲望,完全没有了学问从而消除了忧愁。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①兮其未央②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③,如春登台。我独泊④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⑤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⑥兮其若海,飂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⑧,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⑨母。
—————————————————
注:
① 荒:不正确的。
② 央:终止;完结
③ 太牢:古时作祭品的牛。
④ 泊:安静。
⑤ 儽儽:憔悴颓丧的样子。
⑥ 澹:安静。
⑦ 飂:微风吹动的样子。
⑧ 以:用。
⑨ 食:拿东西给人吃。

【二十章译文】

顺从别人与迎合别人相差多少?善与恶差距在哪里?人们惧怕的,不能不惧怕。错谬啊,你没有终止啊!众人和乐,如同尽享祭品之牛,好像春天临到一般。我(道)却安静在一旁没有将真相预先显示,好像刚落地还不能称为孩子的婴儿。憔悴颓丧啊,好像不知所归的样子。众人的生活空间都有余剩,但我却被放在一边好像被丢弃一样。难道我是想让众人成为傻子吗?!无知无识啊!似乎庸俗之人明辨事理,我却在一边迷迷糊糊;似乎庸俗之人明察秋毫,我却在一边糊糊涂涂。安静啊,如同深不可测的大海;微风吹动的样子啊,好像永不止息。众人都得以施展,而我却好像愚昧无知、品质低劣。我在一边与众人不同,然而却是唯一的牧养众人的万有的出处。

二十一章
孔①德之容②,唯道是从③。道之为④物⑤,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⑥;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⑦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⑧众甫⑨。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注:
① 孔:小洞。
② 容:容纳,包含,盛。
③ 从:表示经过。
④ 为:做,行。
⑤ 物:“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
⑥ 象:形状,样子。
⑧ 阅:⑦ 窈:幽深。经历。
⑨ 甫:古时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

【二十一章译文】

哪怕是一丁点的好品行,也只能来自神之道的运行。神之道的作为,模糊不可感知,微妙变化莫测。微妙啊,模糊啊,其中却有情状可以觉察得到;模糊啊,微妙啊,其中却有境遇可以感知得出。幽远啊,深奥啊,其中有灵可以感知得到。这灵极为真实,他里面包含着可靠的信息。自古至今,他的名从来没有离开过,以便使众多在他命定中成为天国之子的人能够经历。我(道)怎么能知道众多成为天国之子的人的一切情况呢?因为我是灵。

㈣ 谁有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电子书百度云盘

http://pan..com/share/link?shareid=1981691757&uk=1829027111

㈤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5)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手机版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热点内容
2017司法考试报名截止时间 发布:2025-05-17 09:56:08 浏览:536
劳动法怀孕规定 发布:2025-05-17 09:51:41 浏览:409
卫生法律责任方式 发布:2025-05-17 09:32:18 浏览:380
行政法规由那个机构制定 发布:2025-05-17 09:27:12 浏览:129
行政法律规范易变与生活相关吗 发布:2025-05-17 09:20:52 浏览:711
仲裁法的效力往往高于诉讼法的效力 发布:2025-05-17 09:20:10 浏览:720
挂靠医疗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7 09:15:06 浏览:765
国家关于学前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17 09:15:01 浏览:434
社会与法迷你剧宁宁 发布:2025-05-17 09:14:56 浏览:178
海南司法厅领导班子 发布:2025-05-17 09:12:49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