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手段
① 道德和社会舆论是维护社会铁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对不对
不对,应该是法治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社会舆论只是道德手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②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什么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③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什么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属于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它与道德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道德学说往往是对道德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的道德思想;它们同属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思想的表现可能比较系统,也可能是零散、个别的,但又受道德学说的影响。
区别是:形成时间不同,原始人已有道德思想,但道德学说却出现于奴隶社会;道德学说是经过加工的,道德思想则既可以是自觉的,又可以是不自觉的。
(3)道德和手段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包含的一个方面,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党的路线、纲领,从意识形态方面,从理论指导上讲,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
④ 道德是规范人们什么行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规范人们的人际利害关系行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他人之间专关系属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1、人的行为分为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例如,不拉窗帘在家中裸体活动、影响邻居生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②非道德行为(非伦理行为)是同他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一部分个人生活行为,是不能进行善恶评价、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例如,裸睡、拉上密闭窗帘在家中裸体活动的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不涉及人际利害关系。
2、道德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非暴力性的社会规范
道德要规范涉及人际利害关系的行为,不干涉单纯的个人生活行为。
⑤ 道德发挥作用的手段有什么
1-法律惩罚 强制性
2-舆论谴责 社会性
3-从众效应 心理性
⑥ 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修养首先要学习先进的道德理论,提高修养的道德认知水平,分清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修养。在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包含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它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每个公民讲德、修业、立身之本,当然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真正理解这些道德规范的深刻含义,使之真正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上来。在认真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行文化素质的修养,在人的素质中,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的。学习道德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思想反省,才会培养起自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第二,重视修养中的“内省”功夫。内省即对自己的内心的省视,修养者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对照道德标准,坚持正确的,及时改正错误的。如果只学习而不内省,学习的道德知识便会束之高阁,难以产生品德上的提高;只有内省而不学习,便如井底之蛙,不可能获得新的道德认识,也难以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内省,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社会实践,学思结合,对照道德标准,勇于解剖自己,省察自我弱点和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求得新的进步。第三,重视立足当前,循序渐进。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道德修养要不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养成大德。在道德修养中,只有不弃小善,“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积成大善。这就是古人荀子讲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开始萌发的社会主义道德幼芽,使之长成精神文明的参天大树。小善的积累,可以强化人们从善的观念和意志,可以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为习惯。第四,要把“慎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谨慎从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⑦ 道德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是目的。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7)道德和手段扩展阅读: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⑧ 道德是规范人民什么行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规范人们的人际利害关系行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回调整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答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1、人的行为分为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例如,不拉窗帘在家中裸体活动、影响邻居生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②非道德行为(非伦理行为)是同他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一部分个人生活行为,是不能进行善恶评价、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例如,裸睡、拉上密闭窗帘在家中裸体活动的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不涉及人际利害关系。 2、道德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非暴力性的社会规范 道德要规范涉及人际利害关系的行为,不干涉单纯的个人生活行为。
⑨ 为什么说人与道德的关系中,道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就是最后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最好的结果 ,就是通常说的利益。 道德就是维护利益的一种方式, 所以道德就是一种手段
⑩ 道德调节有哪些方式
道德调节方式的多样性。道德并不像法律那样,直接诉诸国家机器和版惩罚手段,而是权对人们关系和活动采取协调和调节的方式,因而就显得灵活多样。
从道德调节的强制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律调节和他律调节。所谓自律调节,是指社会个体诉诸理性自觉,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要求行事。所谓他律调节,是指一定社会通过指定严格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强迫社会成员履行道德义务。
从道德调节具体手段来看,可分为社会舆论调节、传统习惯调节、内心信念调节等。所谓社会舆论调节,是指一定社会依靠大多数成员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褒贬评价,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所谓传统习惯调节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道德经验和所形成的社会风尚,用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所谓内心信念调节,是指一定社会诉诸人们的道德信念和良心作用对人们行为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