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讨论社会道德

讨论社会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14 14:43:28

A. 社会道德如何

该事件归于道德议论很自然,但媒体舆论一如既往的习惯性视角误差、其结果除使煽情呈空洞外,对理性于道德的戒悟至多是个事倍功半的作用。就此随举两条:1,该事与“南京彭与老太案”根本无从类比引申,因为该种状况不存在“施救被误会的可能”,因此路人“不救”有所心理必然却不是怕被纠缠而道德退缩;2,事实所谓可能路人的“救”并非以扶动被伤者为准确,一般合理行为为拦护和报警报救,则值得讨论的是为什么当时无人及时报警报救(或是有报无即果)3,现实众路人深遭谴责在于小悦悦顽强生命体证,但看视频被第一辆车的冲撞碾压的严重激烈度更别说现场的血肉成泥,很容易使人作已被结果人命的判断,则与众论德的点并非简单的冷血漠然,而是要警示在助援他人危难时,非思重无轻、全意志以赴,疏忽的就是生命;4,该事件最值当道德声讨的是两拨驾车者,他们无任何即时逃跃的理由,因为他们连个成年人有做必担的成熟力都不够。

B. 演讲稿 谈谈社会公德

(谈谈个人修养,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孤单。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什么是社会公德那?我认为,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什么是个人修养呢?我认为,个人修养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啸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在这里,我要呼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公德或者个人修养的必修课。只有爱护环境,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否则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C. 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的讨论

社会管理的优劣,体现在公民素质的高低上,公民素质的高低体现在社会道德上。
如果社会道德冲破底线,必然是公民素质太低而引起的;如果公民素质太低必然是社会管理存在重大缺陷引起的。

D. 社会道德

根本就没道德,何来问题。
本来就非常团结友爱。何需多此一举。
你看看南海问题,全国都抱成团了。没一个敢动。一动都不动。这就是团结。至于友爱嘛!海里面产的油免费给,那还不够友爱。

E. 急急...!求几则关于社会道德的故事

181、有点力量就要帮助群众

F. 如何看待社会公德

其实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很简单:不是考文学素养,也不是考文字表达能力,而是考发音的标准程度。所以,在考试的过程中注意一些技巧是容易通过的。在此有一点经验可以借鉴啊,1、尽量放慢说话速度,说得太快容易弄错(出错的频率也会高一些);2、不要重复说同一句话,这样会被扣分;3、用“饶”的方法,比如你要讲社会公德,可以先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不讲社会公德的害处,千万不要企图讨论什么是社会公德。最好,要沉着冷静,最好带一瓶水去,祝你好运,一举通过!! 还可以这么讲: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啸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在这里,我要呼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公德或者个人修养的必修课。只有爱护环境,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否则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G. 社会道德问题有哪些

这个很难,我觉得首先从自己做起,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公益广告,全民话题讨论,法律上也需要改善,不知道行不行,参考看看吧!

H. 当今社会的有关道德的话题

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这两个概念即使可以被明晰辨别,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的混淆。

道德观念是认知,属于理性范畴;而道德情感属于非理性的情感范畴。

为什么在一个各种道德教条被广泛宣扬的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准却反而不高呢?

答案就是两者的混淆替代。

情感和理性作为基本的心理功能是始终对立的,这是荣格的观点。

中国人理解这一点不难,因为我们的文化始终强调情理之辩——既要合理也要合情。

窃以为,强调情理的均衡才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别的文化没有。

既然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如何解决冲突呢?

最佳答案是让道德变成一种情感。

孟子说“以意逆志”就是这个意思,志是明确的观念,意是情感与冲动,逆是迎合。

情感虽然是荒谬非理性的,但是人所有的主动性都源自情感,这就是它最伟大的价值。

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让情感变成道德?

用理性同化情感这是西方文化的解决方案,儒家也是这个路子。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不行,起码难以普及;对个别心理功能强大的个体,“存天理灭人欲”也许可能,但强行推广就会导致深刻的问题。

用理性压抑情感的文化模式在西方是攻击性文化的形成,自己被自己的文化压抑太狠了就去攻击别人;在中国就是道德的虚伪和僵化,儒教最终变成吃人的礼教即源于此。

当我们用认知和理念替代混淆了情感,就会发现到处都是玩世不恭的道德口号。

满嘴仁义道德和一肚子男盗女娼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越是强化道德教条,你内在的情感就是越是抵触对抗乃至走向反面。

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严重倾斜就是各种装逼的心理根源。

所以装逼问题是一个全人类的文化难题,越是物质文明发达的地方装逼问题越严重,先是西方、日本,国内从北京开始。

I. 关于讨论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道德怎么样的文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深化,社会上的腐改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一些逆向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四、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即显型),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等问题(即隐型),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

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模仿性强,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他们需要适应性格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成人的关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缝补,冻了让他们到房子烤火等,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是使他们爱教师、爱学校。

热点内容
关于民法题 发布:2025-05-16 17:26:41 浏览:228
日本行政法发展历史 发布:2025-05-16 17:25:35 浏览:821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发布:2025-05-16 17:20:20 浏览:392
企业经营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17:19:38 浏览:547
65岁老人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16 17:17:30 浏览:302
北京律师徐清什么 发布:2025-05-16 17:03:12 浏览:67
经济法的司法救济 发布:2025-05-16 16:44:55 浏览:726
学民法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16 16:31:51 浏览:351
法院转场素材 发布:2025-05-16 16:23:00 浏览:227
注会经济法2014年各章分数 发布:2025-05-16 16:20:26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