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见死不救应该立法吗

见死不救应该立法吗

发布时间: 2021-12-14 14:56:24

㈠ 见死不救,该不该立法惩罚

很难立法
而且也无法立法去判定,因为见死不救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就是内很有危险性了人家可以选择不救容,比如人家自己没能力救你不能去强迫人家去救,而为何不救的原因很多现实也无法去说清楚这个事
现场也许还有很多旁观人你无法都去挨个查找追责
最关键现实很多人救了被讹诈还有是去救了没救成功但自己还死伤了,这责任都谁承担?国家肯定不承担,让被救人家属承担也不现实,责任人追责要家里没经济能力的呢都赔偿不起,所以牵扯问题太多了,罗圈官司
你先别说这个,天天个城市闯红灯的,自行车电动车逆行的,随地吐痰大小便的多了去了,乱帖小广告的等等等,几十年了也没管住呀。要都立法,监狱都爆满了也装不下这多人。国民素质已经彻底完了。想改变太难。一个贫富分化严重就矛盾重重了

㈡ 应该立法惩罚见死不救吗

不可以。
假设见死不救违法:你发现有人落水,而你不会游泳,去救的话,你必死无疑。这时候,建议立法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㈢ "见死不救"要立法惩治吗

不能。因为取证、定性太难于操作,而且“见死施救”同样会有法律上的风险。法律,讲究证据,而不是情理。

㈣ 见死不救该不该立法

即使应该立法,在实际操作时难度太大,也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㈤ 见死不救立法了吗

这仅是一个道德范畴的问题,与法律无涉;
只有在具有“保证人”地位的当事人之间,见死不救才会承担法律责任,如父子,夫妻之间;
法律只调整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所有的都要用法律去调整,因为法律毕竟不是万能的。

刑法应不应该规定见死不救罪

不应该。
1、 见死不救是一种道德行为,无关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说;
2、 见死不救并没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犯罪。
3、 见死不救入罪并不能够帮助社会树立道德之风(我们拥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导致我们不敢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并非要用犯罪强制) 见死不救分类(强调没有义务的人没有责任的人) 有义务救而不救 有没有能力进行救助 。
首先,这并不是一种犯罪,根据立法案例不能把它当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么能够论证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对于见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理论解读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消极地接受现状,而是要让人们理性地看待“见死不救”行为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避免它的发生。事实上,在突发事件中,那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会抑制他人的帮助行为。同理,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将会起到社会模范作用,会影响其他的旁观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面对“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策过程”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会期待的行为:(1)在关注自己事情的同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里发生的事情,避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当注意到异常情况时,应考虑多种可能的解释,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经验去解释眼前发生的事件。(3)记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负有同样的救助责任。(4)当你相信发生了什么事,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或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会引起双方尴尬,但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比起在危难时刻临阵退缩要好得多。对社会而言,要大力倡导各种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表彰、鼓励那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的壮举而淡漠那些“举手之劳”的救助行为,把它们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实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为”,才是避免旁观者效应出现的根本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面对举手之劳都不愿为之,那么社会还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财产受到损害的壮举吗?同时也还要让社会公众 明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必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面对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称道,但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害,更是恰当之举。

㈦ 见死不救不应该立法证词

两岁的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过,18名路人没有施予援手。昨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10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讨论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详见河南商报昨日A16、A17版、今日A23版)
“见死不救”入罪并非突发奇想
“见死不救”入罪不是我们的突发奇想,在国外不乏相关的立法事例。《法国刑法典》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德国、挪威、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规定,任何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皆具有营救危难的法律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见死不救”构成犯罪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而且,对于根本无法实施的救援,即便行为人有能力救援而误认为无法救援,也不构成犯罪。反之,如果能救援而不救援,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可直接引用中国《刑法》第14条有关故意犯罪的条款,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责令相关责任人承认错误并公开道歉等。
(刘英团 法律工作者)
先解决“恩将仇报”问题
从“彭宇案”之后,社会似乎就陷入了“好人没好报”的魔咒之中,而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恩将仇报”闹剧又恰好证实了民众的担忧。相对于见义勇为,知恩图报似乎是更加基本的道德要求;相对于“见死不救”,“恩将仇报”应当是更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在某些被救助者的“恩将仇报”行为都没有被立法惩处、还仅限于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架上的时候,“见死不救”却要承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惩罚,这是否有点儿不公平?
想要路人展现起码的道德,被救助者必须首先做到遵守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果真的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那么,需要用法律唤醒的,不仅是路人的道德,同样还有被救助者的道德。的确,有了国外的立法经验做借鉴,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似乎不存在什么越不过去的法理关,但是,步伐不应该迈得太快。起码,在“恩将仇报”还逍遥法外的时候,讨论“见死不救”入罪有点操之过急。
(温国鹏 市民)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如果贸然将“见死不救”入罪,很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公民自由的空间。穆勒说:“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见死不救”虽然不道德,但并没有主动伤害到其他人的权益,应当属于个人的自由。也许,容忍个人的自由会造成小恶,但如果容忍公权力侵入公民自由领域,那将酿成大恶。今天你“见死不救”入罪,明天你不做慈善事业也入罪,最后你不为官方钦定的理想信念奋斗也会入罪。可见,公民不道德,公权力迫使你道德,最后铸造的将是人间地狱。
不需要“见死不救”入罪,法律可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可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积极救援者来弘扬道德;可以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免费帮助那些做好事被诬陷者打官司,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法律也可以修改举证规则,通过司法来保障那些做好事者免予受诬陷;法律也可以制定规则,来惩戒那些诬陷做好事的被救助人,来改善人人怕做好事的社会之风。但你不要指望法律万能,社会风气的改善在于点滴之间,在于权力向善,在于每一个公民向善。 (杨涛 检察官)

㈧ “见死不救”要立法惩治吗

目前关于此问题争议很大,法律学界的论文很多,即便在实施“见死不救”的大陆版法系国家(主要是欧洲)权仍然存在争议。
如需了解更多,可阅读《“见死不救”要立法惩治吗》这篇文章。本人较为赞同。
惩罚见死不救更可能会导致“每个人都躲远点”
早在1983年,美国法学家伍兹列就指出,见危不助刑事立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自己成为潜在救助者的机会,比如避免到容易发生需要紧急救助的场合、地点等。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卓见。
想象一下在中国宣布要惩罚“见死不救”会有什么后果吧——中国人为此可以一改喜欢扎堆看热闹的劣根性,遇事躲着走、不凑热闹,以免牵扯太多麻烦——真要有什么人出意外了,人们都躲得远远的,连看看情况再做打算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要是真从“每个人都躲远点”见死不救”变成“每个人都躲远点”,这就违背立法的初衷了。

㈨ 辩论赛:见死不救该立法。求案例。注意,是应该入法。

1、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2011年10月11日上午,66岁的老人龚维裘在距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门口仅20米的地方摔倒,路人向医院求救后,医院却不予施救。半小时后,老人被120急救车送至合肥市105医院抢救,但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3、2011年8月31日凌晨4时许,苏秀云老人的儿女们接到了沈阳市阜康心理医院的通知,称老人凌晨在医院自杀身亡。病人在医院内上吊自杀。值班医生两次打卡,都在距离事发地不到2米的地方,回头看了看吊在门框上的病人,但是没有任何举动就离开了。

4、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15分钟就要发车了。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五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乘客无一伸出援手。

㈩ 见死不救在法律上是怎样规定的

见死来不一定必须要救,这要看有没有救自助的义务,如果没有,见死不救是不会受法律规制的。
有救助义务的情况下,见死不救就要受到法律规制。救助的义务分为法定的义务和先行行为导致的义务。法定的义务如消防队员救火、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管护义务等。先行行为导致的义务,如带未成年人去危险的地方,就有义务对其此后遭受的危险承担一定的救助义务。
望采纳

热点内容
司法刑法执行 发布:2025-05-16 17:32:05 浏览:235
张雪莲律师 发布:2025-05-16 17:32:01 浏览:194
关于民法题 发布:2025-05-16 17:26:41 浏览:228
日本行政法发展历史 发布:2025-05-16 17:25:35 浏览:821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发布:2025-05-16 17:20:20 浏览:392
企业经营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17:19:38 浏览:547
65岁老人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16 17:17:30 浏览:302
北京律师徐清什么 发布:2025-05-16 17:03:12 浏览:67
经济法的司法救济 发布:2025-05-16 16:44:55 浏览:726
学民法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16 16:31:51 浏览: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