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述道德的特征

论述道德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21-12-14 19:33:03

道德的特征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❷ 道德的特点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没有信仰为基础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堪一击。比如,孝顺父母这一条,就是随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无论儒释道哪家,首先都是讲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你孝顺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顺父母,就是违背道德。现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为缺乏信仰,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们平日经常说的“良心”,也是一种道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其实都是善的,所以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很喜悦,就是因为顺应了我们的自然本性:做恶事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做贼心虚,就是因为违背了我们的本性,这叫不道德。

❸ 请问道德的特征是什么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❹ 道德的特征有哪些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阶级性

它指阶级社会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和特征,可也要以和谐为目的。

4、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❺ 论述道德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❻ 简述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的基本抄特征袭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❼ 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
2、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3、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4、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❽ 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1、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后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8)论述道德的特征扩展阅读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

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

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❾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征。

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9)论述道德的特征扩展阅读: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❿ 道德特征有哪些

我们看到新时代法治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道德规则法律化、规范化、可实施化。也就是所谓的小事儿,不起眼的事儿,或者说人性中内生的一些事儿,过去都不受法管,现在越来越要规范化和可实施化,背后反映了时代的本质,就是党中央提出的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我们坚守这个方略来做可能就会很好。

热点内容
合同不履约项目负责人所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08:09:03 浏览:16
上海市工伤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6 08:03:27 浏览:762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宋文第4节 发布:2025-05-16 07:58:59 浏览:5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 发布:2025-05-16 07:58:58 浏览:14
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 发布:2025-05-16 07:41:46 浏览:258
司法鉴定种类 发布:2025-05-16 07:32:17 浏览:699
居住权民法典 发布:2025-05-16 07:32:17 浏览:284
贩毒案法院 发布:2025-05-16 07:15:15 浏览:810
法官修假 发布:2025-05-16 06:55:48 浏览:201
立法必严格 发布:2025-05-16 06:53:13 浏览: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