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法治江苏
Ⅰ 纪录片法治中国当中回答依法治国有几大环节分别是什么
Ⅱ 法治中国的五大措施
2014年10月30日,国来新办举行党的十八自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等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的正规化、专门化、职业化,《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健全国家统一法律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二是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三是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
四是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交流渠道。
五是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Ⅲ "法治中国"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 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 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 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 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Ⅳ 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区别
法治中国强调党的领导,法治社会强调民主。
Ⅳ 法治中国的介绍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内标之一。新中容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Ⅵ 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法治主导的政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现代社会,法治是制度文明的基石和核心。权力不再是主导,其主要职能是为法律的制定和实现服务,其行动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以实现法律为目的;法治不再是权力的配角和附属,它是社会制度文明结构和职能的核心,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所有其他社会治理的手段只能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范围内行使。
中国特色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成长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公民的法治思维水平高、法治意识强是精神文明程度提升的显著标志。如果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缺乏具备法治思维的人去施法,谋划工作不运用法治思维、说话做事不首先考虑是否合法,那么再多的法律条文也不过是摆设,再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不能作为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表征。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框架下,我省率先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构建全国法治建设先导区;从法治的内在规律出发,在体现法治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素和特质,以及法治所内蕴的价值追求等实现法治的所有环节和全部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全面加强法治江苏内涵建设;为全国的法治建设开山引路,在法治水平上领先于全国,成为成功样本与典型示范,实现从“过程领先”到“水平领先”,推动江苏在科学民主立法、法治建设、公正廉洁、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居于全国领先行列。
1.科学民主立法是前提。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提高立法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加快建设法治江苏奠定良好制度基础。按照“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则,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抓住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健全立法项目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工作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增强法规规章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法律高效实施是重点。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高效实施应该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执法、机关严格实施法律,社会主体普遍守法依规。“高效”则体现在“执法、的高效率”和“实施后的好效果”这两个方面。
3.法治文化培育是基础。法治文化是成熟法治社会的标志。当前,必须着力建设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规范性、引领性法治文化,在法治江苏建设中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法治文化培育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的模范。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如果领导干部不按法办事,群众也就会对法律和法治不信任。因此,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首先必须教育和约束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的法治观念,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守护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广大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江苏的信心。
其次,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人民群众信仰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江苏的思想基础。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及实践活动,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从而自觉信法、护法、守法。用良法善治引导公民行为,树立敬畏法律、崇尚法治的信念,使法治成为公民自觉信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公民规则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依法解决纠纷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使各种利益诉求在法治秩序下确认、分配和保障。把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当作百年大计来抓,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与掌握法治精神结合起来,塑造青少年的法治信仰,为法治建设奠定长远而坚实思想基础。
第三,法治须与德治有机结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面推进“诚信江苏”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诚信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选树诚信典型等活动,着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Ⅶ 法治中国等于法治强国吗
没有法治强国这种概念,想要强调法治地位,各国的做法是显示他是民主国家,法实际上具有民主的制度化基础之地位。凡是民 主上轨道的国家,都是实行了普遍 民 主的法律有权威、法治已健全的国家,当今世界没有例外,可重点参照北 欧、西 欧、北 美。
在法制体系不健全、守法被看作呆气十足、上上下下对法律没有敬畏的国家,谈法治强国太奢侈,很不着边际,尽管用心很好。
Ⅷ 法治中国有那些频道
cctv1,2,7.
Ⅸ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对吗
这种说法是不完整的来 。
法治源中国,是新时期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建设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
“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综合版”和“升级版”。说它是“中国版”,是因为“法治中国”是世界的法治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适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说它是“综合版”,是因为它并不限指“法治国家”,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正因为它既是“中国版”,又是“综合版”,特别是中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因而是“升级版”。
Ⅹ 什么是法治中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貌似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