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的朴
❶ 老子提过朴是什么意思,出自几章
“朴”是衡量个人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是用于表达一个人无智无欲状态的概念。如:
1、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译文: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2、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译文: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3、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1)道德经在的朴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❷ 道德经的朴身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干净,淳朴,真实,纯粹的人。当我在田间看到锄地的人,或是看到一个小儿麻痹的人,竟然出奇的有这种感觉,做到这样有多难呢?比如当你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但你觉得奖项是外在的,不领也可,去领也可,这样可能会是朴身吧
❸ 道德经·复归于朴的导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质上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词语来指称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举的三个对子:雄、雌;白、黑;荣、辱。须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且不同的学者学派用词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状态。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所谓“常德”则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头“一”:“德”指的是种种状态,“常”指的是不变的规则、公式。本章中的“婴儿、无极、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时由无形到有形的那种成形过程。“器”指的是宇宙总体之形已经构成。“大制”则是指以整体观念去看待宇宙。
❹ 道德经·复归于朴的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❺ 朴在道德经中怎么解释
朴素的品质
❻ 道德经·复归于朴的介绍
道德经·复归于朴,作者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
❼ 道德经里的 朴读什么
朴,应为璞,归真反璞,与返朴归真皆通;朴、璞应为通假。未雕琢的玉也。
道德经里它可以解读为带皮子的玉石,可以解读为原石的皮子,可以引伸为朴实无华的东西,可以引申为朴实。
以往的解释在基本点上都是错误的。
❽ 道德经·复归于朴的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❾ 谁知道:道德经上的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是什么意识
朴实的道理和为人虽说貌似很微小,但是天底下去无人能够降伏它违抗它
❿ 道德经·复归于朴的译文
深知自己的刚强,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甘为天下的溪涧。甘做天下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去,又会复归于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状态。深知洁白,却安守污黑,成为天下的范式。成为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出差错。永恒的德不出差错,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深知尊荣,却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充足。永恒的德充足,就会回复到纯真状态。混沌的原始状态演化成宇宙万物,圣人懂万物治理法则而成为领导者,完善的统治制度是一个体系,不能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