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刚折
Ⅰ 至刚易折这句话出自哪里
交易之道,刚者易折。惟有至阴至柔,方可纵横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Ⅱ 过刚者易折 善柔者不败出自哪里
出自—— 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真正实现自己最终极目标之前,所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所谓过刚者直易折,善柔者方不败。
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2)道德经刚折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
道常无名,无为而无而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
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
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
2,作品赏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
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
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非常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Ⅲ “过刚者易折, 善柔者不败”出自哪里
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 刚者易折,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的《上善若水》
1. 意思是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真正实现自己最终极目标之前,所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所谓过刚者直易折,善柔者方不败。
2.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3.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4.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3)道德经刚折扩展阅读: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Ⅳ "至刚易折"这句话出自哪里
"至刚易折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出处】交易之道,刚者易折。惟有至阴至柔,方可纵横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释义】做人要圆滑,不要太过于直冲,否则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过刚则易折。
Ⅳ 至刚易折这句话出自哪里
《道德经》第抄八章。
交易之道,刚者易折.惟有至阴至柔,方可纵横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Ⅵ 至刚易折 上善若水 什么意思
至刚易折 :做人要圆滑,不要太过于直冲,否则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过刚则易折。
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6)道德经刚折扩展阅读: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Ⅶ 大象无形至刚易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 象 无 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以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老子个人过分主张"阴柔",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相悖谬,他还常用"辩证"的方法来为自己消极"无为"的主张做论证,这一点了不可取。但是,他所说的"大象无形"倒有阳刚之气,用"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倒是非常贴切的。
古人以朴素的方式,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宏观定位和发展定向。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
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这种"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很多情况下是未必自觉的)保持和发扬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溃散,并能够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一个重大条件。
一个人的生命能延续多长时间好像是一个定数,每个人自己无力改变许多,怎样更好地享受生命?就成了人类永远的追问。每个人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怎样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命呢?那就让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教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也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灵魂伟岸,精神高尚,情趣雅宜的体现。这样的人走着稳当,坐着端庄,站着坚实,卧着安恬,使人望而起敬。他们,虽形谦音微,却使人深信:他们将有限的生命用到了是处。"
人年轻时很难“希声,无形”。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为实现野心和幻想,总是担心错过什么,总是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于是心境未免浮躁起来。而浮躁的心灵,正是书写庄严人生的大忌。因为它时时会被些微的社会震动,自然灾变以及情感际遇等导因,发生空耗生命的冲动和无为的呐喊。这样的情感貌似很奔放,很无忌,很痛快,很壮烈,实则活的很空洞,很痛苦,很悲哀,只不过当时被表象所迷惑而已。直到攀上了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体会到“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从而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苏东坡就曾说过“寄至味于平淡”,梁实秋也曾发出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慨叹。有了散淡的心境,就会比以往沉着,平实,并时时循着生存智慧的步伐走,下山就从容多了。即使遇到难以抗衡的灾变,只要一息尚存,也会珍惜赖以生存的精力和潜能,把心灵中因重创而发出的不合时宜的声音化为历史悠远的长鸣!“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大音希声,正是蕴含这种深刻内涵的强音。
“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芳”。真正伟岸的人,不会因为灵魂空虚而去夸大自身的形象,而是要达到”念净境空,虑忘形释“的境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已冲破了区区肉体,化为人们的情感世界与智慧视野。大象无形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人格的塑铸。
至刚易折是指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要留有余度,顺势而为.否则过犹不及.
Ⅷ “刚极必折,慧极必伤,强极必辱,情深不寿”应是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原句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释义:
一个人太过刚硬则容易遭受挫折,太聪慧则容易受到损伤,太突出则容易招致羞辱,用情太深则感情一般不易长久。
原文如下:
乾隆哈哈大笑,说道:“你总是眼界太高,是以至今未有当意之人。这块宝玉,你将来赠给意中人,作为定情之物吧。”玉色晶莹,在月亮下发出淡淡柔光,陈家洛谢了接过,触手生温,原来是一块异常珍贵的暖玉。玉上以金丝嵌着四行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乾隆笑道:“如我不知你是胸襟豁达之人,也不会给你这块玉,更不会叫你赠给意中人。”这四句铭文虽似不吉,其中实含至理。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正是这四句十六个字。
(8)道德经刚折扩展阅读: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是说做人做事不能追求极致、不能苛求。对己对人、对事如果追求完美和极致就会适得其反。
慧极必伤,人太聪明了,看待事情总是看得很深,考虑各个方面的各个可能,担心这个,避讳那个,最是劳神,容易伤身。
所以,世间情,世间事,必得学会断舍离,有拿的起的魄力,也必得有放得下的胸襟。
古文里近似句子出处
1、温润如玉
《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礼记》,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2、谦谦君子
《周易·谦卦(十五)》: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3、强极则辱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列子·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4、情深不寿
寿:长久,年岁长久。
《说文》:“寿,久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身则寿。”
《世说新语·贤媛》:“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