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五十

道德经第五十

发布时间: 2021-12-16 19:17:22

⑴ 给我解释一下道德经的第五十章的学习感悟是什么

解释一下学习感悟,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对待生活以及对待各种情况突发的一个反应能力所以说多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

⑵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其实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经提出一个概率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后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但显然老子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层的含义,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几章去综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章句无不是在告诉和提醒我们行走世间所要时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实人行路有多少概率会遇到猛兽呢?猛兽又怎会平白无故跑到大路上袭击人?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所指的应该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并懂得遵循道去解决问题的人,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入军不被甲兵,真的上战场谁能不穿盔甲不带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显然老子并不是想提出那么玄乎的建议,只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保持善性,如果能够减少战争,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无法规避战争,也不应该制造过多杀戮,因果中,行善的人总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于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的例子。
以其无死地,一个人没有招惹危险和制造危险杀戮的祸心,当然也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⑶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解读】
本章是老子“虚心”、“浑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慈”的原则的具体贯彻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朱元璋:听其美污之声,目乃观其善恶,所以圣人观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务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儿之无知,特守无为之道,故天下安。

⑷ 老子的生命观(《道德经》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回。
夫何故?以其生之答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⑸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启示

  1.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么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回而决非是夸夸其谈地急于表答现自己

  2.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在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收敛自己的一切锋芒,解脱自己的一切纷扰,蕴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将自己混同于污垢之中

  3.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让天下人重视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贵,还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贱

⑹ 道德经前五十章多少字

自己数去!

⑺ 道德经第54章的意思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己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热点内容
吕梁司法局 发布:2025-05-15 13:49:16 浏览:374
政府专职法律顾问招聘 发布:2025-05-15 13:44:02 浏览:915
律师被法警 发布:2025-05-15 13:42:44 浏览:620
什么是劳动法中的劳动 发布:2025-05-15 13:42:36 浏览:207
充分提升司法 发布:2025-05-15 13:41:07 浏览:421
首次在其著作中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学者是 发布:2025-05-15 13:39:04 浏览:954
北京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5-15 13:35:58 浏览:874
怎样才能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 发布:2025-05-15 13:35:25 浏览:43
环卫所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15 13:34:34 浏览:7
劳动合同法有关调岗的规定 发布:2025-05-15 13:24:25 浏览: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