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物理

道德经物理

发布时间: 2021-12-17 02:30:54

㈠ 《道德经》谁讲的好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写得《酷说老子》,解读绝对称得上是通天彻地,运用现代最新的科版学和心理学来阐权发古人的学问,实属罕见的才学。

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㈡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四、为何中国的大门一般都有两扇?

因为如果只有一扇的话,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动,做的太小,东西又放不进去。两扇门也寓意着一阴一阳,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五、为何儒释道三教要合一?

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们完全照儒家行事,就会很辛苦,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一点错都不行,实在太累。道教告诉我们要保生、贵生,它说求生是不错的,但是用身体去换取,是不对的,所以要保生,并要视生命如宝贵的宝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养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乐生、乐死,修来世,轻身体,现世的躯体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为人类着想,这就叫作同,即《道德经》中的一句“同,谓之玄”。明明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完的,而简单一本书,一千人读有一千种读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有时候也许不能参透其中的最简单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况且,还是拾圣人的牙慧,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学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许还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最初的理想。福生无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

㈢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物理能力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呵呵,有可能是阐述了宇宙大爆炸这个物理原理。

说明了天下万物的由来。即,万物是由“道”演变而来。具体如何演变,请参考霍金著的《时间简史》等现代科学著作。其中大量描述了宇宙是如何从一片虚无通过大爆炸演变而来。(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道就是“一”,含有量子起伏的虚无,由于量子跃迁,大爆炸产生宇宙。“二”就是阴阳二气也就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吧。“三”就是正负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的万物吧。呵呵,这一段是我瞎对应的。)

摘自《时间简史》
暴涨的思想还能解释为何宇宙存在这么多物质。在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里大体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0)个粒子。它们从何而来?答案是,在量子理论中,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能量中创生出来。但这只不过引起了能量从何而来的问题。答案是,宇宙的总能量刚好是零。宇宙的物质是由正能量构成的;然而,所有物质都由引力互相吸引。两块互相靠近的物质比两块分得很开的物质具有更少的能量,因为你必须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们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将其分开。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在空间上大体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们可以证明,这个负的引力能刚好抵消了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总能量为零。
零的两倍仍为零。这样宇宙可以同时将其正的物质能和负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坏其能量的守恒。在宇宙的正常膨胀时,这并没有发生。这时当宇宙变大时,物质能量密度下降。然而,这种情形确实发生于暴涨时期。因为宇宙膨胀时,过冷态的能量密度保持不变:当宇宙体积加倍时,正物质能和负引力能都加倍,总能量保持为零。在暴涨相,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个非常大的倍数。这样,可用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大。正如固斯所说的:“都说没有免费午餐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㈣ 道德经的 核心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4)道德经物理扩展阅读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㈤ 道德经解析较好的是哪本书

中国国学院大学道学研究院院长刘金胜教授的

㈥ 关于相对论和道德经

要从最初的定义去理解,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
大家对美下了定义才会内有相对的丑出现!
例容: 一个运动员你让他跑上1000米,对他来不算累,但对不做运动的人那就累,每个人对累这个词的定义就不同.

老子的思想源与<易经> 要读通<道德经>必须对易经有所了解,易经中指出世界上存在相对与绝对,所谓男为阳,女为阴,父为阳,子为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绝对存在不会变化的.孔子说过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1是人给数子下的定义,有了1个增加了一个相对多了为了记录他们相差的数量所以有了具体的数字,你能说这些数子是绝对的吗?没有给出具体单位之前这些数字都是相对存在的! 1斤比9两重! 这就是相对比较后人们给他们的定义! 所谓1和2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

所谓的有无相生,就是五行里的相生相克.暂时给这一点解释吧,每个都要举例,我觉得还你自己去体悟比较好,如果觉得没有道理那不看为好!!

<道德经>是一本很深奥的书,所谓上士闻道勤尔行之,如果事间所有的人都轻易能读懂他的话,以后也不用出个庄子来做这个勤尔行之的人了!

㈦ 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道是什么,究竟什么是道

都没说到点上,抄人家特指了袭道德经。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为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一门玄学,含意很多。道的鼻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做,融入自然,自生自灭。他的理论是有也是无无也是有,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一切皆空,空又生万物,所以讲究顺其自然,莫强求。后来道教寻道只为修生养性,大悟脱俗。看淡名利,看轻生死。道可以指理论,可以指生活态度,可以指俗世外。总之你真正悟到了道,也就自行出了家,对世事再无兴趣

㈧ 《道德经》的详细内容有哪些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首先,强调一点,《道德经》不是哲学,至少不是通常所谓的哲学。 其次,说明一下,对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经》可以读出不同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说,你读出来的就是《道德经》,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后,指出一点,《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用来修,用来证的。 (老子说得很清楚了,必须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实际上不是不说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辩的意思,因为思维必然是借助于语言的;老子又说:“绝学无忧”,学是什么?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而,学也是与道德无关的,所以说要“为学日损”而“为道日增”。故,上述三点非常重要,是证悟《道德》的必要条件。) 答案补充 那么,到底《道德》是什么呢? 《道德》,说的就是“得道”的途径。 这在书中说的本来是相当清楚的了,可惜后人不懂装懂者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著书立说,搬弄是非,使本来很明白无误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到了近代,国学不兴,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现代人很少会有兴趣探究传统文化的实质,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人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读。 中华文化的根柢全在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经典说的也无非是这四字(当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这里)。作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这部《道德》。学人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必会获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诉人如何证道的方法或途径。但这个方法,却不是一般言语思辩的方法,也就没办法用言语来思考学习,只能用心(这个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来体会。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答案补充 所谓见人见智,这就是理解的问题了。也就是思的问题,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证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们理解原子,分子,电子一样,谁都没办法说出这些粒子真正的样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测而已。因而,我们并没有得到这些粒子的样子。道也一样,我们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个'道',可却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们变成一个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与道相合才能知道。

满意请采纳

㈨ “道德经”开篇对宇宙中物质本质的定义是什么呢

“道德经”开篇就从哲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定义了物质的本质。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论述了物质世界如果可以被认识,被说明,那么其被描述的内容并不物质世界的全部和全体。也就是说人类对宇宙物质世界的认识始终都是不全面的,可以被认识说明“道”的物质并不是实际的物质的全部“非常道”。

《道德经》开篇的这五句话,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宇宙中物质的本质。也为理论物理的大统一理论奠定了见识的基础。

物质的本质就是存在。

物质的根本形式,无外乎“有和无”两种。宇宙中一切可以描述的物质形式都是“有”的具体表现。而每一个可以描述的形式(空间,时间,速度,电磁,自旋,甚至量子现象)都会有一个和其对应的“无”存在。但是在“无”的概念中又不能用具体的“有”的形式加以描述。只有统一的理解“无和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的认识宇宙万物,建立一个真正的大统一的物理理论。

㈩ 大学里学不学习《道德经》里的物理学。

其实爱因斯坦真正的成就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了解 他在学习了道德经之后 发现道德经里面的科专学让他属感到震撼 慢慢他发现道德经里的科学都是对的 然后他慢慢参悟 研究 最后他发现他研究出来的结果世人无法接受 所以他给他女儿留了遗书 要人类进步到多少年之后在尝试的公布 因为没有人会懂 他还研究了道德经里的精神 发现不能让世人知道 因为这会造成大乱 所以毁了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关于停电上班的规定 发布:2025-05-15 06:51:45 浏览:333
网上律师靠谱吗 发布:2025-05-15 06:29:17 浏览:344
公车条例 发布:2025-05-15 06:19:28 浏览:378
擅自处置氯气罐泄露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5 06:18:50 浏览:211
个人说明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5 06:10:58 浏览:597
长春民事律师 发布:2025-05-15 06:01:33 浏览:832
国家机管法治人物事迹 发布:2025-05-15 06:01:24 浏览:712
劳动法病假事假工资规定2015 发布:2025-05-15 05:51:03 浏览:468
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15 05:39:52 浏览:75
民法典的特色 发布:2025-05-15 05:39:51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