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的关系
A. 法治理念对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六、依法治市的观念基础
依法治市不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而且需要与之相应的观念的支撑。法治要求人们对法律拥有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在忠诚与信仰基础之上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一种由此激发出的对法律的信赖、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识的发达程度既是一个国家法律运行的实现基础,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法治建设的尺度。没有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信抑,没有深厚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就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现代法律观念的价值取向
法律意识或法律观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这种特殊社会范畴的观点、看法、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一定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它又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直接相关,与一个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传统紧密联系。法律观念是社会物质生活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中介,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作为法律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间,法律制度又是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从发生上看,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法律意识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整个法律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权力配置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法律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法律的运行体系等,从而也直接决定了法律意识。同样,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对社会政治体系和权力运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代法律意识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法治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也是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状态的一项标准。关于现代法律观念的内涵,学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学者用“法治的精神”来概括现代法律观念,认为法治的精神是一种安排国家制度、确立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观念力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导人们认同法律权威的尚法理念。其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这种精神是展现法治品格风貌的方向和灵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即使法制状况不为理想,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也会逐步走向完善。现代法治社会中,构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一社会中,人们有无抵抗恶法的意识,是衡量其法治观念强弱的标准之一。公众掌握了判别法律正义与否的标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恶从善的内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它要求全社会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认法律这一种权威。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就肯定不是法治社会。三是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统治者守法,不承认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约的主体。四是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权利文化是法治社会得以形成的人文条件,它要求在观念和制度上解决社会主体的人格独立、身份平等、行为自由。权利文化的凝聚形态是权利本位理论(徐显明《试论“法治”构成要件》,载刘海年等主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法律意识作为社会主体的自觉的精神理念,它的产生及存在是与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体的公民角色分不开的。因此有学者从公民意识的角度对法治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诠释(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互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的运行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奉行财产私有、契约自由和责任归己的原则,社会主体成为以交换价值为纽带的独立自由的个人。政治国家则成为以市民社会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广泛参与创制并共享的公共产品。在现代社会中,市民社会的市民同时也是政治国家的公民,获得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在市民社会生活中,公民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换、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领域维护自己的私权利,弘扬个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国家生活中,公民要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主张政治权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公民的这些权利的要求与理性的价值取向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发展中,就形成了现代的公民意识。它展示着一种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中的个性与共性、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公民意识在本质上必然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平等、自由为轴心的正义价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与理性自律的统一(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第178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公民意识的理性自由的本质,决定了它不仅是权利义务观念的简单合成,更具底蕴意义的是对公民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双重组织生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价值判断和规范认同。公民意识包括合理性意识,公民对理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国家、社会制度合理与否的价值评判;合法性意识,公民对符合合理性价值的国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认同和服从,从而使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获得权威和尊严,并得以维系;积极守法的精神,基于合理性意识与合法性意识而形成的护法精神、权利主张精神和义务的自觉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托于公民共同体,公民意识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权利的正义价值诉求,则构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识的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确立。赞同3|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thyzt111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7-11-14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对于法制实践具有哪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2010-12-9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具有的充分的开放性这一鲜明特征 3 2010-8-3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的基本特征 2010-7-7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解决哪四大问题? 2011-11-10 简要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相互关系如何? 6 更多关于法治理念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社会主义 法治 法治 理念
其他回答 共1条
2007-10-31 11:26 jinyanyan2 | 一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它标志着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党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法队伍建设、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政法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政法工作实际出发对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行为准则和方向。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司法体制是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西方法理思潮的影响,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改革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置疑的问题与不足,西方国家各种法治思想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司法工作实际,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澄清模糊思想认识,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需要,必将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政法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提供了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指导政法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政法工作进一步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摆在各级政法机关、部门面前的重大任务,譬如在立法规划中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立法、社会发展立法和保护生态环境立法的协调统一;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如何正确处理既重视案件办理数量也重视办案质量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思想武器
B.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是逻辑层递关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内部分。
依法治国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仅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管理机关来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与国家执政机关的强制推进。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和实现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C. 闈渚濇硶娌诲浗鏄鍥藉舵不鐞嗙殑涓鍦烘繁鍒婚潻鍛,鍏崇郴____,鍏崇郴____,鍏崇郴____
鍏ㄩ潰渚濇硶娌诲浗鏄鍥藉舵不鐞嗙殑涓鍦烘繁鍒婚潻鍛斤紝鍏崇郴鍏氭墽鏀垮叴鍥斤紝鍏崇郴浜烘皯骞哥忓畨搴凤紝鍏崇郴鍏氬拰鍥藉堕暱娌讳箙瀹夈傚繀椤绘洿濂藉彂鎸ユ硶娌诲浐鏍规湰銆佺ǔ棰勬湡銆佸埄闀胯繙鐨勪繚闅滀綔鐢锛屽湪娉曟不杞ㄩ亾涓婂叏闈㈠缓璁剧ぞ浼氫富涔夌幇浠e寲鍥藉躲
浠ュ痉娌诲浗锛屼互闆嗕綋涓讳箟涓哄師鍒欙紝浠ョ埍绁栧浗銆佺埍浜烘皯銆佺埍鍔冲姩銆佺埍绉戝︺佺埍绀句細涓讳箟涓哄熀鏈瑕佹眰锛屼互鑱屼笟閬撳痉銆佺ぞ浼氶亾寰枫佸跺涵缇庡痉鐨勫缓璁句负钀借剼鐐癸紝寤虹珛涓庣ぞ浼氫富涔夊競鍦虹粡娴庣浉閫傚簲銆佷笌绀句細涓讳箟娉曞緥浣撶郴鐩搁厤濂楃殑绀句細涓讳箟鎬濇兂浣撶郴锛屽苟浣夸箣鎴愪负鍏ㄤ綋浜烘皯鏅閬嶈ゅ悓鍜岃嚜瑙夐伒瀹堢殑琛屼负瑙勮寖銆
D.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自从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得到了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有关依法治国的宣传报道和理论研讨日见增多,各级、各方面领导者也纷纷发表讲话,有的地方还做出了依法治省或治市的决定。这当然是很好的事。说明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坚定不移地走向法治,说明依法治国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深得民心,不可逆转。在当前宣传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有一些重要问题还须进一步加强 学习 和研究,以不断提高我们、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认识,把这项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事情做得好些、更好些。
一、依法治国与发展民主
我们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在谈到依法治省、治市、治县的时候,很少涉及民主,很少研究在本地区如何发展和扩大民主,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治事"本身,而不太关心或不太明确由谁来治事这一根本问题。应该说,这是依法治国问题上的一个认识误区,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
依法治国渊于近代以来的法治思想。从历史上看,法治的基本思想是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以及一系列与此相联系、相融通的自由、民主理念和原则。近代以来的法治均以民主为基础和基本价值内涵。这是同以往任何形式的法制的根本区别。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民主思想以及一系列贯彻民主的 制度 和原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法治。
法治与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资产阶级最早将民主与法治联结在一起,他们以民主为旗帜,以法治为武器,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与人治。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实行法治的国家,即是民主之国;真正的民主国家,都是实行法治的。卢梭说过:"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一切合法的政府都是共和制的。"(P51)资产阶级以他们的民主理论和法治思想为指导,走上了一条体现文明与进步的依法治国道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法治进程,以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民主机制,日益建立和完善起来,从而为资产阶级的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受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的法治,但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是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现在倡导法治,实行依法治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发展,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即由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的十分明确:"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漂亮的 口号 ,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逻辑论证上,它必须付诸民主实践,并依靠相应的法律制度提供切实保证。我国五十年的实践证明,实现人民民主,靠人治没有希望,只有搞法治才有光明前途。应当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民群众在理论原则上被赋予国家主人的最高民主权力,而实际上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领导者个人,以致在人民当家作主与人民实际感受到的民主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没有适时提出和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改变民主的理论原则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矛盾,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并切实感受到主人翁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政治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法治,实行依法治国。
法治离不开民主,依法治国要依靠完善的民主制度。我国在走向法治,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因为发展,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五大把"健全民主制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要从两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同时展开,即既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又要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我国最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当前最需要加强一些具体制度以及运作机制、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建设,保证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在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要大力扩大和推进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这是最广泛的实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当他们真正能够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时候,依法治国才具有实际意义,并由此获得最广泛、最强大的动力而能不断向前发展。
的进步性及其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是以为基础,以实现人民民主为目标,以不断推进的制度化、法律化为根本内容。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只能是民主之法,人民之法;所治之国,也只能是民主之国,人民当家作主之国。判断是真的依法治国还是假的依法治国,衡量依法治国达到什么程度,主要是看的发展状况。因此,作为依法治国的领导者和推进者的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要牢固确立民主与法治相统一的思想观念,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和保障人民民主作为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内容,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要抓住发展和保障人民民主这个根本。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大踏步向前迈进。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官
有人说,依法治国,既要治官,又要治民,两者同等重要。此说似乎很全面,但严格讲是不确切的。不错,作为社会成员的官与民,既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同时也是依法管理的对象。全体公民,包括做官的和普通百姓,都应该遵守国家法律,都必须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谁违法了都得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治官、治民的话,那么这两者是完全统一的,统一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也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次要的问题。我们强调依法治国要重在治官,是从官员在国家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而言的。明确这一点,强调依法治官的重要性,对推进依法治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治民是相对于民治而言的。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实行依法治国,本质上是为了治民。虽然他们也讲民主,也说民治,但实质上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治民,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是人民的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本质内容不该是治民,而应是民治。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出发点,决不是借助国家法律去治理人民,而是让人民依法当家作主、治理国家与社会。民治与治民,两字颠倒,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目标。我们所要选择的,只能是前者,而不可是后者。 ;
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什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和正确方向。
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法治社会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