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劝谕
『壹』 家风家训对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家风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与作风, 是一个世族的风气。而家规呢,则是为了很好配合家风这个“德品”的熏陶,在有可能悖离这个主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相应性的警告、惩罚与处理的机制。所以从这里来看,家风与家训二者一张一弛,一松一紧,既有利用道德规范,又有依规而行。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带着一种紧然的制度约束。从这里来看,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国家治理将道德引导与法制建设共同发展的影子。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将家风与家训认为是一个词儿或者一个意思,事实上我们可由上述分析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乃至于一个国家发展的软硬兼施的模式。这是很好将的治家理念积极契合于治国之策中。《尚书·五子之歌》虽是伪托,但其中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从一个大方面也印证了家与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透过各个家族族谱里相关的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很便利的归纳出它们的诸多共同点。比如有“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等内容,都是将一种“善美”的内容来劝谕族人乡亲。同时,对危害乡里、祸害家族的不肖者也是以强硬态度予以惩处。
可以说,族谱里的家规如同国家之法、轨范,将一切不利于家族和谐发展的因素予以惩处、扼杀。尽管从现在来看,很多的内容里夹杂着些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往往都与他们的家族的家风家训的劝诫与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家风与家训在家族内作为一种不可犯权威而存在,它的作用在于维护着家族、地方的和谐与发展。而由此往下阐发,我们可以发现将这种体系由一个家族到两个家族,再到多个家族,这一系列类似的家风与家规,进而将地方成片规范、净化,也就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国家日常的治理当中了。这种影响就目前来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且影响着。这种看似“无为”、“和谐”的模式在目前来看,或许有人认为是过于理想化的了。毕竟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并未有影响且持续不间断的记载。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由于受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等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情同虚设”的规范也时常作用,可想而知这之后的结果。那么,就当代视角下来看,家风与家规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正如前述,我们发现家风与家训直接影响国家决策甚至于主导国家某些意识领域,貌似过于理想化。但从其不断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来看,这又并非不可能。由于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垄断,导致家族发展的参差不齐很是明显。这种情况渐渐的作用于地方习俗规训之中,成为一姓之地的圭臬。
而如今来看,随着当前国家加大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挖掘,兼之国民素质的不断发展,因为家风、家训而约定俗成,形成社会公德力量,进而补充和发展国家法制。因此,这种相辅相成的模式,是不可置疑的。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视角下,归入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家风与家训里,很早之前就确定了家与国的关系。我们将家国文化这个优秀文化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之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主要通过软硬两种手段,加强邻里族人的规范意识。目前也有部分姓氏虽然成立宗亲会组织,但本身并未起到劝诫、互助等作用,这都是与家族传承的宗旨是违背的。从这点出发,加强国家对姓氏文化组织的引导,规范地方家文化,加强其发挥作用也是亟需进行的。
第三、有力推进文化建设。家风与家训,有的伴随一个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对当前的家族建设、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很多家风家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睦邻友好”这个内容。古语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村落、一个城镇,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这就需要你能不断与人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而对于目前很多“零交流”、“邻里如路人”也是很常见的,如何强化家风与家训,进而影响到社区文化这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五、有利发展和谐关系。如前第四点所说,强化家风与家训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的友好沟通。这就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又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
『贰』 小人当道,君子蒙尘,世态炎凉,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出自哪里
”小人当道,君子蒙尘,世态炎凉,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这一句话出自《易中天品三国》。
释义:
“现在是奸诈小人掌握权力,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被埋没,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今时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很多人的心中已经没有了道德伦理观念。”
《易中天品三国》于2006年正月十五,正式开播,主持人是易中天老师,每周一期,一时间,“易中天”和“三国”成为当下人们议论的话题,易中天一时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天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天现象”,《新京报》开辟专栏谈论“易中天现象”。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学术超男”易中天,让易中天又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头衔,当然在这些热闹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些专家和学者对“易中天现象”提出了质疑。
(2)道德劝谕扩展阅读:
具体释义:
小人当道:坏人掌权,挡住你前进的道路。
君子蒙尘:蒙受风尘,多用以比喻帝王流亡或失位,备受垢辱。
世态炎凉:指在别人有钱有势时就巴结,别人无钱无势时就冷淡的现象。
人心不古: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道德沦丧:人的心中已经没有了道德伦理观念。
《易中天品三国》是央视CCTV-10历史频道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参考资料:易中天品三国-网络
『叁』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主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他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生死、公共行为准则纳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念问题的结构之中,揭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他在书中共写有59条教诲,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是:正在成长的一代孩子们在道德关系组成的基础上及其在自我的或者专门组织的道德活动中形成道德意识,也即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问题。全书突出的是关于培养真正人的思想:即培养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书中把智力上的丰富同热爱劳动,把对世界美的认识同身体上的完美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在同学生的交谈中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目的,怎样做才是为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而斗争,什么是爱国主义、公民的世界观、掌握知识、创作;探讨诸如爱情、欢乐、忧愁、友谊等等这类有意义的问题。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的本身”。这是他在著作的一个明显观点。教师的教艺就是要告诫,引导学生认识、体验这种辩证关系,使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社会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在为祖国、学校、家长、父母履行义务,在做好事,取得个人幸福、生活的欢乐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意义所在,就是要能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深处去做为他人的好事,并使这种愿望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成,道德教诲(劝谕、训诫、教规、交谈)的形式写成的。其结构和内容,都是由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结果而得到了肯定。他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或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交谈、观察,其内容增添了思考、思维、分析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使人真实可信。让人觉得每条教诲都是真理(当然,就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也有少数极左、空洞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他在写这些教诲中,他在注意教师、教育者、父母的同时,去思考孩子的动机和行为的形成,思考道德意识通过善良和奉献思想的形成途径。这些思考写得惟妙惟肖,有推论、有分析,援引了人民、历史的经验,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自己同行的教育经验。他的这些论断逻辑,就是要使一个人能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的思想和道德活动能力(这也是我们以前教育工作中做得不够的地方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从学生年龄角度来看问题。交谈的目的性、内容和意义都考虑到人的个性和精神需要逐渐形成的过程,即从孩子意识到“自我”,自已在生活中的地位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觉的公民觉悟感。所以,爱的教育问题,对家长的尊重和忠实、富有同情心、理解不幸、良心、美感等等在59个教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坚信,以后的孩子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父母,学校和教师在孩子的学生生活的头几年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的能力到什么程度(这对我们当前的家校共育很有教益)。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能力,便是善良的基础,从而长大后做好事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作为社会道德财富的主要传播者,能够而且应该在这方面给孩子以无可估量的帮助。他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具有良心、忠实和忠诚、谦虚、无私、不向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行为等一些性格特点和道德习惯(特别是要从观察、发现学生细小行为、心理活动入手,加以诱导、矫正、帮助)。
读了这本书,感悟很多,反思的东西也很多。纵观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处在改革转型期,不少人道德下滑,社会诚信不够,贪腐、虚假、庸俗、自私等现象难于遏制。仁义、友善、良心等伦理缺失等等表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失。当然这里的“教育”不能只说是学校教育,但是作为一个从事以教书育人为专业的教师来说,的确是应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把培养每个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是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否在用良心、细微心、耐心去观察学生、培育学生、帮助学生?是否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闪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是永远激励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精华。假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现在起认真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那我们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公民素质都要高尚多了,社会就要文明多了,和谐多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育人教书!
『肆』 佛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此段说明,世俗凡人的烦恼太多,多是由于不明白因果道理造成的,被世俗心牵着走,非常被动。这段文字基本是古代的白话,没什么难理解的。
『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治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兵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兵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四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险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险
亡
痛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险
德
归
德
舟内
皆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城
仁义
郭
曰:
道德
胄
仁义
剑
《左传》晋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死
衣帛
妾
食粟
马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先
忧
忧
乐
乐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责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与
同
概念
同
简单
同
则
集合
许
同
素
形
统
音乐
例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专
谁能听
王夫
:
六经责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远
届
《管
》称:
政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民
神
主
圣王先
民
致力于神
君应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命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夫
政者
庇民
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权
失关键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诚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于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德
则
归
政
德
事扰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财
养民
本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民
孟
提倡
民
贵
社稷
君
轻
孟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认
:
桀纣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与
聚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齐
刑
民免
耻;道
德
齐
礼
耻且格
道
即引导
率先;政
谓
制禁令;齐
所
统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令
服
则处
刑罚;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于刑
民
见善
善转变
善
德引导
民
礼节划
民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治
本
德
礼
本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已
德礼
效
则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礼
则民耻于
善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养民
本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自
事
与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门
惟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齐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病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结
祈祷
用
说
虽
善祝
抵挡
住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民
苦病
夫妇皆诅
祝
益
诅
损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诅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变
命
民
转移
惟
求民主
帝关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
民
认识
视
则愚
合
视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代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依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治
认
虐待
百姓
治
恶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治
必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
让
民
仓廪实
、
衣食足
才能发展
产
富强
家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忧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提
仁、义、礼、智、信
核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君
贤
由
修身
达
齐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先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种
理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理
亦言礼
属于
理
克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理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事
巨细
要谨察
念
萌
必谨
察
理耶
欲耶
理
则敬
扩
……
欲
则敬
克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杀
欲
贼
五、义利
辨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家
公
讲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体
言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别
要
别
理
欲
公私、邪
义利
理
欲、公与私
别
仁义
根于
固
属于
理
公
义
理
所宜
义者
宜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陆』 万历怠政是什么意思
万历怠政:就是说万历皇帝消极怠政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
万历怠政原因很多,重要的有四条:
第一,摆脱戒尺。万历皇帝亲政前,头上悬着三把戒尺: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他亲政后就想摆脱这三把戒尺的束缚。
第一把戒尺是张居正。张居正是大学士,又是首辅,还是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平常称呼他的时候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先生,那是很恭敬的。因为张居正对万历要求非常严格,可能万历小时候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张居正一死,便有人在万历皇帝面前进张居正的谗言。种种因素纠合在一起,导致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下令抄了他的家。
第二把戒尺是太监冯保。冯保在万历初年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很大。因为他和太后、和张居正关系都比较好,所以在约束万历皇帝方面也格外严格。
第三把戒尺是李太后。李太后在万历小的时候也住在乾清宫,一为照顾他,二为督促他。后来,万历渐渐长大,结婚、亲政,李太后就从乾清宫搬到慈庆宫,对他要求也不那么严格,有一些事情就不大管了。
这样,万历皇帝就不再受这三把戒尺的约束,性格中原来就有的任性、倔强,这个时候就更加发展。
第二,居功骄傲。万历皇帝继位之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连着进行了“三大征”,就是三次大的战争。万历皇帝在12年时间里,取得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域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史称“三大征”。
第三,没有竞争。皇位继承制度,清朝比明朝高明一些。万历帝上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死,他同弟弟翊镠是同母,也不存在皇位竞争。所以他登极前没有竞争,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又遇到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景象,就越发放纵自己;再加上万历帝比较任性,固执倔强,个性乖戾,一味从心所欲,便渐渐怠于政事。
第四,身体有病。万历皇帝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
怠政表现
第一,不郊。就是不亲自郊祭天地
第二,不庙。就是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
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会议。有的大臣跪在宫门外请求皇上亲理朝政,竟不被理睬。
第四,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大学士、首辅朱赓,三年没有见皇帝一面。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明史·神宗本纪》)。
第五,不批。就是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明朝有一个规定,就是大臣不轻易上奏章,凡上奏章必有重要急迫的事情,皇帝就要赶紧批示,不论同意、不同意,还是部分同意,总要有个结果。但是,万历皇帝却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就是既不批示,也不发下,而是搁置一边。没有皇帝的批示,事情就不能办,整个中央机构,几乎停止运作。
第六,不讲。就是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是为皇帝专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担任主讲,并同皇帝切磋经史,也是君臣共同探讨治国理念与治策的场所。日讲,原意是每日向皇帝进讲经史。万历帝不参加经筵讲席,工科右给事中王元翰批评道:“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又说万历:“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明史·王元翰传》)
万历帝怠政,使朝政出现危机。《明史·神宗本纪》论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柒』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杜十娘的个性与聪明的地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 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 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 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 "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 "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 "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三言二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其中写了一个不甘于被卖的妓女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时抱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卖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财色两空。这个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我小学二年级读过,印象深刻。这令我不免觉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将自己曾经深深喜爱的女人卖掉(缘于他的火热的表白缘于他花了大量金钱,一个男人舍得出钱出力自然是爱的不轻),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否有恐惧与内疚,答案是"没有"。而另一篇与之结局相反的唐传奇「李娃传」,说的是妓女李娃骗光了公子郑元和的钱跑掉,郑公子很惨沦落到唱丧歌为乞丐最后僵卧雪中,李娃重遇落难公子看他衣衫褴褛满身疮疥觉得对不起他(16岁的李亚仙小姐多少还有良心也没有老练事故到绝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还是真正喜欢过郑元和的),两人抱着大哭一场,而后资助他上京赶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为"(言开)国夫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通常讲的"婊子无情"范式被打破,婊子还是有情的并且是有见识的。真正无情的应该是嫖妓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值企图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我感兴趣的在于,在这个后面,显然是有一个价值评判的,妓女是货色的,但在人格上,她并不低贱,她是聪明而自觉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辈子选择倚门卖笑的生涯相当恐怖,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写到年老色衰的"歪妓"(一般妓女)仅仅几字已是凄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无正色……言笑哑哑声中暗带凄楚",神女生涯原是梦,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从良,但是一定要眼明心亮,一旦所托非人则贻误终身。她的对象小开李甲温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现象,那是因为他钦慕的对象是一代名妓,图一宵之乐价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赏",独占花魁的心态使之有极大的满足,可惜他也因此挥霍无度床头金尽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骗了郑元和公子立马卷了钱跑路也好,至少有钱傍身,不至沦为货物由人买卖),十娘反而觉得他老实可靠(说来女人真是笨)十娘错在要赎身和他去苏杭浮居,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没有象一般的良家妇女极力鼓励这个小开考功名,自己顺便当当诰命夫人提升社会地位,她是比较单纯的,这种单纯的生活理想不幸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冲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过,因为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所以不难体会将郑元和玩之于掌股,害他沦为唱丧歌的乞丐最后僵卧雪中的李亚仙小姐,一旦良心发现同时觉得郑先生犹如潜力股可以投资换取相应的社会价值,马上资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识珠的妓女李小姐居然弄个言开国夫人当当,前面她的无情绝义心狠手辣一笔勾销。
但是若果摆脱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只是强调情爱,真象恩格斯先生说的"以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原则",那么她的结局就将导致悲剧,这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里同为士子妓女题材的小说,才子王显龙为妓女玉堂春伤心,朋友劝的一段话:"须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纵使有情到底还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万万不可耽误的,婊子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士子迷恋烟花造设一个绝境,为后面发奋求取功名做一个反衬,一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一个良家妇女劝解士子求取正道时,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仅仅要求一段爱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抛弃或者死亡的下场,士子对其是"舍之则贱"的态度,并不以其道德本身的价值为准。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价格一千两。这个交易若果从最后的结局看,李甲绝对做了亏本买卖,杜十娘的卖身之资何止一千两,她只有慨叹:"妾腹内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她不会认命于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仅要毁灭自己的身体包括毁灭她意识中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处理的,诚如边雅(walter benjamin)所说:"我们探讨精神性的性爱化吧,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爱去体现文化,性爱是最猛烈的个人主义。"在精神化的性爱之外,她更要毁灭她货腰生涯赚取的钱财,"百宝箱"内的奇珍异宝代表她以身体交易换来的巨大价值,依靠这种价值她是可以在某种程度内自己选择对象,谋求新的生活,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助长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假使她仅仅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嫁一个"良人",而无任何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她的境遇会更加悲惨。这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实际上代表为文人阶级对立的新的道德观--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经济独立的价值观,这是身为所谓的高级阶层所没有考虑到的。也许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钱,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将她转手易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扩大感情的衍生空间。
但是,十娘是在最后揭示这一原则,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这种新兴的道德观在李甲的心里投下阴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钱,这双重打击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双重的毁灭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设着一种苍凉的味道,所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少数作品除外)都是和传统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这个喻设前提,它们就无法独立存在。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捌』 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种种诱惑让大多数的人丧失了最基本的良知和道德操守,不得
青年,孔子当年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你看历史,你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认为“人心不古”,我们看到的历史是有删节有选择由成功者写的历史,这样才能教育后辈树立榜样,所以往事太过美好,人心不古。最近想起了鲁迅,突然想到我们现在比之当年看砍头鼓掌的人还是好了太多,物欲横流该怎么说呢,这一切要看你怎么选择看待这一切,有的你可以看,有的你不必看。 赤子之心,是最难的四个字。
『玖』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笔记5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主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他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生死、公共行为准则纳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念问题的结构之中,揭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他在书中共写有59条教诲,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是:正在成长的一代孩子们在道德关系组成的基础上及其在自我的或者专门组织的道德活动中形成道德意识,也即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问题。全书突出的是关于培养真正人的思想:即培养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书中把智力上的丰富同热爱劳动,把对世界美的认识同身体上的完美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在同学生的交谈中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目的,怎样做才是为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而斗争,什么是爱国主义、公民的世界观、掌握知识、创作;探讨诸如爱情、欢乐、忧愁、友谊等等这类有意义的问题。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的本身”。这是他在著作的一个明显观点。教师的教艺就是要告诫,引导学生认识、体验这种辩证关系,使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社会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在为祖国、学校、家长、父母履行义务,在做好事,取得个人幸福、生活的欢乐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意义所在,就是要能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深处去做为他人的好事,并使这种愿望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成,道德教诲(劝谕、训诫、教规、交谈)的形式写成的。其结构和内容,都是由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结果而得到了肯定。他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或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交谈、观察,其内容增添了思考、思维、分析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使人真实可信。让人觉得每条教诲都是真理(当然,就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也有少数极左、空洞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他在写这些教诲中,他在注意教师、教育者、父母的同时,去思考孩子的动机和行为的形成,思考道德意识通过善良和奉献思想的形成途径。这些思考写得惟妙惟肖,有推论、有分析,援引了人民、历史的经验,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自己同行的教育经验。他的这些论断逻辑,就是要使一个人能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的思想和道德活动能力(这也是我们以前教育工作中做得不够的地方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从学生年龄角度来看问题。交谈的目的性、内容和意义都考虑到人的个性和精神需要逐渐形成的过程,即从孩子意识到“自我”,自已在生活中的地位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觉的公民觉悟感。所以,爱的教育问题,对家长的尊重和忠实、富有同情心、理解不幸、良心、美感等等在59个教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坚信,以后的孩子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父母,学校和教师在孩子的学生生活的头几年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的能力到什么程度(这对我们当前的家校共育很有教益)。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能力,便是善良的基础,从而长大后做好事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作为社会道德财富的主要传播者,能够而且应该在这方面给孩子以无可估量的帮助。他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具有良心、忠实和忠诚、谦虚、无私、不向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行为等一些性格特点和道德习惯(特别是要从观察、发现学生细小行为、心理活动入手,加以诱导、矫正、帮助)。
读了这本书,感悟很多,反思的东西也很多。纵观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处在改革转型期,不少人道德下滑,社会诚信不够,贪腐、虚假、庸俗、自私等现象难于遏制。仁义、友善、良心等伦理缺失等等表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失。当然这里的“教育”不能只说是学校教育,但是作为一个从事以教书育人为专业的教师来说,的确是应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把培养每个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是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否在用良心、细微心、耐心去观察学生、培育学生、帮助学生?是否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闪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是永远激励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精华。假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现在起认真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那我们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公民素质都要高尚多了,社会就要文明多了,和谐多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育人教书!
『拾』 “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出自《弟子规》,表达的意思是:做错了事情,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子女应该虚心地接受,老老实实地听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不满。
父母要以平等心来对待子女,不能强迫子女一味地遵循自己的意志。即便子女有过,也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逼着他们听从自己的话;如果父母所说的违背了道德伦理,子女可以对此发出质疑,而不是一味遵循。否则,“父母责,须顺承”教导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