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① 求一篇{老子}的读后感,
可以去我的博客自由转载,我是哲学爱好者,我的观点和体会你可以转载和引用,希望对你有帮助。博客中可能文章没有提及老子,但是很多情况下里面的思想是学习老子的心得体会,是更深入一些的读后感。http://blog.sina.com.cn/87moyun
② 学习老子庄子的心得体会
无为而无不为也
③ 读《老子》心得体会
生以自然 死于自然。善哉!自然一切都有规律的运行,人也应该和以自然而本性不乱。老子思想伟大,要用心去悟,不是用几句话说明的。
④ 老子道德经第56章心得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专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属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⑤ 道德经读书活动的看法,别百度复制粘贴,800字。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读书心得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心得体会
《《道德经》读书心得》(http://www.unjs.com)。""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⑥ 读道德经有感50字
读了道德经以后,感触非常深,中华的大地上 几千年前就有了这么深奥的智慧。道内德经容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它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是一部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⑦ 道德经的感悟总结简短怎么写
思路: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展开说明。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7)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⑧ <道德经>第十二章的感想
我写的文章: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说:“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我认为,也可以用道家的观点来阐释它:“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什么都有。
“五色”、“五音”、“五味”,都切切实实地在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存在着。苦是苦,乐是乐,善是善,恶是恶。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对待它。
从美学上“朦胧美”的角度来看,事物对人的影响往往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本性。因此禅宗主张“明心见性”,老子主张“去彼取此”,都是要求与那些过度的享受拉开距离,获得超脱。历史上,许多高士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着这一观点。且不说,拒尧帝位、水边洗耳的许由,也不说拒牛饮水、躲到树上筑巢的巢父,单以出世为旨的儒家弟子们也出了许多这样的人物,箪食瓢饮的颜回、蓬牖固道的原宪……。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也算他们中的一员,他拒绝了同学光武帝出仕的邀请,垂钓富春江,终老林泉间,成为后世传颂高士的楷模……
当然,我们不能拒绝物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对于不同的人,世界也是呈现着不同的面貌。你是一个农民,你如果感觉到你周围的田园风光美的;你是一个读书人,你觉得书的海洋是最美的;你是一个工人,你觉得叮叮当当的机器声是美的……那么,“五色”、“五音”、“五味”就不会给你带来痛苦。世界丰富的美是与每个人的心灵的丰富程度而开放的。物质的丰富不应给你带来痛苦,痛苦只是因为你没有以开放的心灵去接受他,没有以“无”心态去对待他,太迷惑、太在乎,靠得越近,刺得越伤,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豪猪效应”吧!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要经历这三重境界呢?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长大之后,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他使我们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使我们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对自己、对世界不断反省后,便返璞归真,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然而面对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又能有几人 “去留无意,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呢?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尽皆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叹!
⑨ 道德经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段话有向内和向外的维度。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讲向内的维度。从小我们常常认为的聪明是可以识人,分辨别人;我们认为的强人是可以战胜别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认识到人最大的聪明和强大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战胜自己。其实整段经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础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寿这些都是执道之得,是末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而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教导向外求,要永远不知足,认为这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教育无意识地把我们引向一条外求的不归路,没有恒久的幸福和富。强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内求获得,如果内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优劣势,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行动强有力,坚定不移,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很多细分行业公司为何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长久生存,恰好印证了老子的话,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得以长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我用简单的比喻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虽然已经不在世,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品格,精神流传至千秋万代,这就是一种寿。这段话我觉得仔细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给道做的广告,如果守住道,就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