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使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使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凸显的一些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培养基本法律理念的一门课程。
(1)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
1、要求教师在进行该门课教学时应该针对如上特点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和形式。
2、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几个专题
你好,一共是六个专题。
第一专题 适应新生活 确立新目标
一、大学教育与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面向新世纪的大学教育
(二)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二、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
(一)新环境、新挑战
(二)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寻求真挚的友谊和爱情
三、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理想信念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专题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科学内涵
(二)中华民族爱国传统
(三)爱国主义时代价值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及时代精神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
(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专题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的本质探寻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实现科学的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价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与培养
(四)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珍爱生命,促进人与社会及自然和谐发展
(二)掌握认识自身心理状况,积极调适自我心态
(三)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
第四专题 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其主要内容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树立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专题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作用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六专题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道德素质培养
(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及法律素质的培养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道德与法律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为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版与法律基础权》为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3)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
1、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为辅,通过知识学习、参与体验、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本课程考核采用学生平时学习和期末笔试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平时考核则根据学生考勤情况、课堂发言、经典阅读、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法律包含了最低层次的道德准则
2、道德所能约束的范围远超过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对某些事情也无法约束,还是要靠道德约束,但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
3、道德所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道德约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约束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只要当一个人(和团体)已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时已经造成损失了。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可以使人不去作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事情。
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什么
一本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于2006年出版后,为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回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答,课题组分别于2007年7月、2008年1月、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对教材进行了修订。2013年5月至7月,为了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上次修订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材进行了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教材修订稿进行了审议指导。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6)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指导思想是:
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众
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点。马
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03页)“人们”是指社会的一切成员。由于各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其
他社会条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异。他们的活动,或者遵循或者
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不同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各不相
同。要研究历史的发展,必须在承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基础
上,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根本观
点出发,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人,或者具有
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们的思想动机决定历史的发展。这
种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是反科学的。
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确认作为物
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
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正是他们的生
产斗争和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各种社会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因此,马
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
地说:(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
担者。他们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创造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
并为政治、科学、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停止了
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要灭亡。必须充分估计创造物质财富的人
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二)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科学文化,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聪明才智受到很
大的压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身于剥削阶级、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
子往往成为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他们的发明创造,归根到底要以人
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科学
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发明、艺术创
作是劳动人民亲自制作和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家、科学
家、文学艺术家,直接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三)人民群众是变
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通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
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尽
管在革命斗争中有过挫折和失败,但它们始终是各自时代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在新兴的剥削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革命的主力军仍是劳动者
阶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
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
农民为它争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5页)强调人民群
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并不意味着对杰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马克思
主义认为,伟大人物发动的重大历史运动,不仅要考虑人心的向背,而且
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众的斗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