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和道德
❶ 发展和伦理和道德和文明互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2个
卢梭曾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反映了人生所面临的种种冲突与无奈。同样,人在道德领域也时常面临着难以逾越的伦理冲突,这种冲突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哪怕在临终时都难以释怀;这种冲突无处不在,几乎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看成是由理智、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的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理智代表了人的理性部分,情欲则代表了人的世俗和物质的部分。身体永远有对于物质和感官享乐的需求和欲望,这些感性欲望是与人的理智对理性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根本相左的。情欲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稍不留神就要脱离理智的控制,做出违背理性规范的事。而人是有所追求的动物,人的灵魂和精神永远都想摆脱身体情欲的限制,达到无限美好而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由于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人的身体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使人在有生之年,永远都不可能脱离尘世,达于超脱。因此,人的心灵永远都处于理性与情欲、理想与现实的斗争与冲突中。
人的冲突不仅表现在人的心灵中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情欲的内在冲突,而且也表现在人的感性欲望与各种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人打交道,发生各种关系,需要遵守各种规范。同时,人的高贵性还要求人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文明人,并在很多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他人或集体利益的保存。而人又是自利的,首先必须求得生存,这就导致了个人权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社会要求人们拾金不昧,然而,对于一个饥饿和穷困的人来说,或许这偶遇到的仅有的一点食物或金钱就能让他及其家人摆脱窘境,获得生机。到底是该上交所得之物,还是留作自救,有良心的当事者心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扶危济困、舍己救人是社会所倡导的高尚行为,但若帮助别人,反而会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和损害,我们该如何选择?“英雄流血又流泪”既反映了社会对好人好事保护不力,同时也表明了维护个人利益与践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❷ 饥饿的好处和坏处
1、饥饿的好处:
晋代医学家葛洪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饥饿时,你的胃不继续制造渣滓,有利肠道排空毒素,对健康有好处。当然不能天天饿,要有计划地饿。
长寿之乡巴马老人之所以长寿,是他们有自然的“饥饿疗法”。那些百岁老人从小到大均有饥饿史,老年期后,由于环境的因素,他们的饮食也仅是日食2餐至3餐,约是每日两粥一饭,与花天酒地、暴饮暴食无缘。他们自然处于限食的近于饥饿的状态。
2、饥饿的坏处:
如果你天天不吃饭,饥饿七天,生命就会迅速衰竭。
古话说:“饥寒生盗心。”一个人如果饿的快要死了,那还顾得了许多,渴急了喝卤水,穷急了敢做贼。为了吃上饭,只好不择手段了。这样一来,一不利个人身心和谐,二不利社会人众和谐。
❸ 温饱和饥饿之间关系的成语
成语饥不暇食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成语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附:依附,归附;扬:飞扬。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
成语饥寒交迫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成语饥来吃饭饿了就吃饭。比喻随其常规,顺其自然。
成语饥餐渴饮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成语饱当知人饥自己吃饱了,应该知道还有人饿脖子。
成语鸟面鹄形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成语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成语众口嗷嗷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成语充饥画饼画个饼子来解饿。比喻虚有其名而无补于实际。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养小防老,积谷防饥积:聚,储蓄。生养儿子是为了方便老年生活,储存谷物是为了防备荒年挨饿
成语吞纸抱犬... 南北朝时期,好学的朱詹小时候,因为家里十分贫穷,经常几天没钱买米下锅做饭,但他还是坚持学习,饥饿时只有吞纸下去饱肚。冬天没有毡被盖,只有抱着狗取暖睡觉。由于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用之才 ...
成语嗷嗷无告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
成语国无捐瘠瘠:瘦弱;捐瘠:贫弱以至死。国内没有因贫困饥饿而死亡的人。
成语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成语漏脯充饥漏脯:挂在檐下风干的肉,因屋漏沾水而有毒。饿了吃腐烂发臭的干肉。比喻只顾眼前,不管后果。
成语眼饱肚饥眼睛看个够,肚子依然饿得慌。比喻只能饱饱眼福,不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肚束三篾篾:薄竹片,可编制成席子。用三根篾条勒住肚子。指勒紧腰带。
❹ hunger和hungry什么区别啊,都是饥饿的意思,应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hunger和hungry的区别是用法不同、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用法如下:
一、用法不同
1.hunger
用法:hunger的基本意思是“饿,饥饿”,指由于没有食物充饥而感到腹中难受,hunger还可指“欲望”,指得到或拥有某物的想法十分强烈。
2.hungry
用法:hungry的基本意思是“饥饿的”,指由于缺乏食物而感觉腹中饥饿,hungry还可用来指“渴望的”,指某人对某物充满了向往,十分想要得到。
二、含义不同
1.hunger
释义:n.饥饿; 渴望
例句:. 他以三明治和牛奶充饥。
2.hungry
释义:adj.饥饿的;渴望的
例句:. 她沦落到要靠偷窃来养活饥饿的家人。
三、侧重点不同
1.hunger
解析:hunger是抽象名词,不可数,一般不受数词或不定冠词a修饰,也没有复数形式,表示一个具体的欲望时,其后常接介词for。
2.hungry
解析:hungry的意思是“挨饿”,而不是“感觉饿了”。
❺ 饥饿对身体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
好处;
适当的饥饿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因为饥饿可以让人保持头脑清醒,思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人在过饱时,血液迅速进入消化系统,使脑部供血减少,从而感觉到困倦和睡意,工作效率就会降低。饥饿的时候,人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较活跃。
坏处;
过度饥饿是对人体有害的,会造成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所以平时有一点饥饿感即可,切不可适得其反。如果有严重的饥饿还会出现慢性的营养不良,还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所以要是想通过饥饿进行养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要注意度。
吃饭应该吃几分饱;
俗话说:“早饭要吃好,中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我们还要讲究质量,所以建议七分饱就可以。午餐:中午要吃饱,但是不等于暴食,所以一般是吃到八九分饱就可以。晚餐:晚餐接近睡眠时间,所以不宜吃太饱,六七分饱就好,注意晚上不宜吃甜食。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健康网—适当挨饿的好处
❻ 生理饥饿与心理饥饿
B
生理学家以前认为饥饿感来自于胃,是由于胃排空后造成的,但后来的实验发现,动物在切除了支配胃的神经后,虽然对饥饿感有所影响但并不消失,即仍具有摄食行为。同时观察到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与正常人的饥饿感一样。说明胃对饥饿感没有直接影响,但饥饿时,可引起胃的收缩。
临床上观察到,垂体或下丘脑肿瘤患者中,有人出现拒食或过度进食等症状。这向我们暗示垂体或下丘脑中存在与饥饿或饱感有关的结构。1964年6月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损伤大鼠下丘脑一定区域,动物会出现摄食量明显增加而造成肥胖,测得约40天后其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动物的2倍以上。而电刺激该区动物则表现为拒食,证明该区能使动物产生饱感,生理学上称为饱中枢,以同样方法证明下丘脑还存在另一区域,损毁后动物禁食,最终导致饥饿而死亡,而刺激这一区域动物进食量增加,生理学上称之为摄食中枢。食欲是指对某类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受感官和情绪影响很大,也与习惯或生活经验有关。
除下丘脑外,脑的其他区域在食欲形成中也起着主要作用,如破坏杏仁核,动物会丧失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食欲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进食量。
目前认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或脂类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当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饱感,相反则引起摄食。
❼ 饥饿是不是道德的底线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很好的例子.还可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谈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第二,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 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必然导致人类历史生活的毁灭。第三,谈道德是基于人们摆脱贫困的热望。环顾当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办?不谈道德了吗?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显然不能.第四,当人类迈向未来世纪的时候,更要基于人的理性来谈道德。当今的世界,环境、人口、饥饿、战争等等的问题都存在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当中,他们不谈道德了吗?不谈的话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❽ 在我们生存困难时,温饱重要还是道德重要。我是反方。(道德重要),
喂,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论题却要让别人相信,这是不是有点……
好吧,我们可以把“道德”规定为“社会规范”,强行入题:
有规矩自成方圆,生产的组织、产品的分配都要保持秩序才能得以执行。面对困难,更需要人类高度的组织性来保证自身对抗困难、灾难的能力。一盘散沙的散兵游勇与组织有序的军队,谁更有力量,这个不言而喻了吧。
因此,越是在饥饿的时候,越是要求人们团结起来,这就越是需要道德在其中加以调节。
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虽然我觉得这种论调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希特勒,或是之类的让人厌恶的存在。
❾ 有一句古代名言,大意是说人民必须先吃饱穿暖,然后才可以和他们谈道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 “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❿ 饥饿和饿意思完全一样吗
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这是在《谷梁传》中的徐邈认为的饥比饿的程度更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很久不吃东西的话就很难活得了,古人就用饥荒来形容那些人很久没东西吃的人,饿的意思就会是肚子没东西进,感觉胃很空,但是没到达到要活不成的严重程度。
更深一点说饥就是因食物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同时产生的肠胃蠕动。所以会有“饥肠辘辘”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从这个意义上说,饥更代表着人体那种条件反射式的肠胃蠕动。
概括点来说,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食物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而饿主要是因为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精神层面的反应。饥饿合起来说就是指人体所出现的一种饥饿感觉,也就是想要吃东西的一种生理跟精神层面的欲望。出现饥饿感的时候建议合理地进食,不然放着饥饿感不管的话对胃会有一定的影响。
很多处于亚健康的人会出现这样一个状态,即使是到了饭点,感觉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也就是说没什么食欲,没有感觉到饿。这种情况说明身体的素质并不是很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体内的垃圾排不出去。所以说想要解决这个饥饿感的问题的话,首先是需要进行排毒的。因为食物只进不出,是很难被身体所吸收的,也就是说不论怎么吃,营养方面是得不到补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