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和治国

道德和治国

发布时间: 2021-12-18 12:23:54

道德和道理的区别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抄中“道德”包含袭两层意义,其一,道德是指行为规则;其二,道德是指实际行为合乎道德规则。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即是“知”;此外,还必须在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自觉遵循这个准则,这即是“行”。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够被称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证据的说话或是总结来的经验。道单单解释为自然规律 理单单解释为人类的行为道和理合在一起 为道理 可解释成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

㈡ 道德和法律对国家和社会治理各有什么优缺点

谈谈道德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没有法律是不行的。没有法律的约束,这世界和各个社会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了。谁的法律维护谁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中国的地理条件,文化,伦理道德,就形成了中国的国家的性质。不能与其它国家等同!因此,法律在国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会里,便和别人发生这种或那种联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就说明了个人如果离开别人帮助就无法成长和生存。人来到世界上,总要和别人发生关系。在家里要处理好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的关系,在学校要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工友们的关系,参加工作后要处理好和单位领导、同事、客户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上要处理好和朋友、亲戚等的关系。这些关系里面就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道德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的作用十分宽泛.它几乎无处不在.并长期起作用。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㈢ 急求,关于道德,文化,精神发展的例子,致使国家强盛的例子,和与之相比的例子…中外古今皆可…多多益善

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后,卧薪尝胆,与民一起奋斗,终于灭掉吴国。

朱元璋定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政策,为日后打败对手奠定了基础。

汉朝文景二帝,以黄老之道休养生息,大力发展,成为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㈣ 辨析题 道德和法律都是随着阶级,私有制,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错误。

解析:道德是有了人类社会就开始出现了,而法律是随着阶级和私有制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随着阶级、私有制、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恩格斯看来,法律形成的基础是社会有了“你的”、“我的”之分,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所有权观念。

道德则不是这样的,根据弗洛伊德调查表明,原始社会有这样的风俗—丈母娘与女婿相遇的时候,丈母娘要回避不见。很显然,这就是原始的道德,但原始社会并没有私有制一类的东西出现。

(4)道德和治国扩展阅读:

1、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连。

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约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这部民法典是基于玛特的概念,传统、修辞语法、社会公平为其特色。

西元前约1760年时,在汉谟拉比的统治下,古巴比伦法成文法了,并将写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场上供众人观看;此一法典现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

但和埃及法律是由历史学家从争讼纪录中拼揍出来一样,汉谟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许的文献残留下来,且大部份都已经随着时间而流逝掉了。这些早期的法律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㈤ 《道德与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5)道德和治国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㈥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是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国家。一个干净的国家

这是一句不对的话。当成鸡汤读一读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奉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这是不是胡适说的,还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绍胡适的书中并无记载,题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关的书看。
再者,这句话本身就讲不通。
先说后半句话。后者的话,容易被人认为道德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实很多人都会把“道德”和“伪道德”混为一谈,认为拿舆论去压制别人就是讲道德的后果。错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于道德绑架就更是伪道德了,因为发出这个命令的人是通过不顾及别人利益的方式去让别人无条件服从自己,本质上也是违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压别人是伪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连真道德和伪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于如果人人都只讲道德的话,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总归还是不会干坏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没那么高。而且讲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过口嗨来提升自身优越感,以至于他们会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为越发不检点。另外,道德无法惩罚作恶的人,所以说一个坏头蛆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会越发无底线,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会因此而堕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受影响的。
所以说,后半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于前半句话的话,那就完全是胡诌八扯了。
道德和规则的最大区别在于,规则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规则是比较被动的,道德是有自发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讲规则不讲道德,人们顶多做到不做坏事,仅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坏事就意味着做好事吗?道德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是规则所不能替代的。规则不会让你去帮助别人,不会让你去关心别人,也不会让你放下歧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这句话就是胡诌八扯。后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诉人们规则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告诉人们要区分开“真道德”和“伪道德”。前半句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种话当成一句鸡汤读一读,尚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如果把这句话当成张口就来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义附体的话,狗屁都是香的,让人趋之若鹜。很多人崇拜这类“名人名言”,也许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举措,或者拿来主义式的吸收;再或者说,哪怕出了错,名人的名号也能让他们心安理得。

热点内容
初中关于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4 20:01:45 浏览:507
2018劳动法退休有补贴吗 发布:2025-05-14 19:48:29 浏览:91
彩印的证明材料并加盖公章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14 19:47:56 浏览:149
李永乐律师 发布:2025-05-14 19:42:08 浏览:719
法治中国梦演讲稿 发布:2025-05-14 19:40:39 浏览:79
民法典媒体宣传 发布:2025-05-14 19:35:44 浏览:106
法治领导方式 发布:2025-05-14 19:24:03 浏览:52
便民警务站对群众法律知识宣传 发布:2025-05-14 19:24:03 浏览:258
信访条例作文 发布:2025-05-14 18:46:24 浏览:19
长春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4 18:45:35 浏览: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