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异性

道德经异性

发布时间: 2021-12-18 15:39:41

『壹』 女的对一个异性,说我靠,还自称老子,她什么意思。

说明一个女的很直白,性格很开朗爷们的,没有心机

『贰』 有一个异性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什么意思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是相距很近,但是从不来往。如果异性这样说表示对方根本就不想和你交往。

『叁』 女人四十岁以后,遇到心动的异性,是缘还是劫


是缘是劫仅在一念之间

老子曾经在《道德经》里说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古人常言,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女人也难过英雄关。

所以情劫是最难过的劫,看《西游记》的时候,观众都以为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真正做到了摆脱七情六欲。殊不知在女儿国那一难,其实他已然心动了。

而人生最难的选择是理智与感性的博弈,女人应该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对方是否值得自己去付出?

因为一时的冲动会酿成永久的遗憾,而一时的选择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肆』 谁能解释下老子这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伍』 道德经注解

道德经注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可以说出它的大体含义,但不能说出它的具体所指。名称,是人们给予的,并不是固有不变的。宇宙间的万物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有了名称,人们才逐渐把万物加以分别。所以,从追究万物起源,来明白事物的规律。从细化事物的分科分类命名,了解物质更微细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详细情节。研究事物起源和规律,精细分析细微的不同,这两者是无止境的,是人们明白一切具体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人们知道了什么事物美好,才比较出丑陋;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善,才比较出不善。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应的,对立的事物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圣人会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以自己主观愿望强求别人,万物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认为应该占有,(即使是自己所创造的)。积极奉献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们就对他的功绩才不会忘记。
第三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有学问的人,人们就不会争名誉;不珍贵稀有难得的货物,人们就不去千方百计求取;不鼓励竞争,人们的心就会安定;所以圣人认为,克制人们的欲望,满足生活需要,限制竞争欲望,让人们有健康的身体。经常使人民满足现实,使少数不满足的人不敢挑起争端。只要人们对自己的处境都感到满足而不争斗,社会就安定。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棋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道’不具体指任何事物,但却包罗万象,具体应用不会穷尽。‘道’包含万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过激就加以克制,出现矛盾就加以调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这道理是确实存在的,不是谁创造的,好像是人类出现之前已经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宇宙、地球对于自然界万物没有偏好,同样对待。圣人对待人民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像风箱,空虚但不穷尽,越动风越大。话说得过分,就没有余地,不如适可而止。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解:‘道’是永恒不灭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断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现,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天地所以会长久存在,是因为不是自己生长的,所以长久。因为圣人随从民众的意愿所以能领导民众,做事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长久生存于社会,不就是因为无私而显示出自己的伟大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上等的爱心就像水。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利益;甘愿处于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数人所不情愿的,所以好像道。选择适于自己的环境,心胸宽阔。对人有爱心,多与善良的人结交。言语适当讲信用,处事公正合理。选择做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行动选择合适的时机。只有不与人争利益,就不会有烦恼。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解:如端着满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锐气,不能永久保持。有了过多的财富,不可能长久守住;如果富贵后就骄横,那是自己造灾祸。取得成功有了荣誉就要主动退隐,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养生修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形神合一,能无杂念吗?(道教的闭关、佛教的坐禅及流行于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宁心静气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体放松。)。静心至心身柔和状态,能像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吗?排除杂念,能不以留一点遗漏吗?爱民治国,能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吗?产生性欲望的时候,能不想到异性吗?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现的像无知一样纯真吗?做出了奉献,生养子女,不是为了自己占有;做出成绩不要自认为有功;身为一方的首脑,不凭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研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注解:车轴有了孔,才能插辐条,才用于制作车辆。制造容器,中间掏空,才能盛东西。盖房子,开门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无是利和用的关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静无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解::各种颜色炫目,使人们看不清真实,久听各种乐器耳朵会失聪,经常美味佳肴反而淡而无味。纵情狩猎使人心亢奋。稀有难得的物品吸引人们去求取、攀比。所以圣人吃饭是为身体营养所需,不是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声色犬马的刺激享乐。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乃真贤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予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注解:得宠和受辱都会令人惊恐,根本原因是为自身着想。什么是得宠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惊喜,一旦失去就惊慌,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身?因为是为自身着想;如果不为自身着想,就不会因得失而烦恼。所以,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当作自己利益,就可以为人民大众做事。爱人民大众之所爱的人,就可以把国家的大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不见其首,不见其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看不见的称作夷,听不见的称作希,触摸不到的称作微。道是看不见、听不到、触摸不到的,在上面没有光亮,下面没有阴影。即存在,又没有实物。是没有形状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开始,后面看不到结尾。把自古以来符合事物规律的成功经验,用于现实环境。明白过去的事物起源和规律,是道的根本原则。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古时候道德修养高的人,处事恰到好处,智慧高超,难以全面认识。只因为不能准确认识,所以勉强形容:小心谨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担忧做错事,像敬畏四邻;态度端庄,像在作客;神态温和,像冰在融化。纯洁,像未经雕刻的玉石。胸怀宽广,像宽阔山谷。厚道朴实,像是愚笨的样子。单纯和糊涂的恰到好处,浑浊的水静止不动就逐渐清澈,能保持长久安宁,要动的时候又会逐渐增强。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过满。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满,才能加入新的东西。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内心清静到无杂念,守住空明清静心。我能看到万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间万物有生有灭,各自按自己的规律,生命是在重复着各自的规律,万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观规律,是正常状态,知道事物运行的规律就是内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规律,不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规律,就会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规律相和谐适应就是‘道’。适应各种事物的规律就会长久,不会产生危害。
第十七章 犹其贵言,功成事随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攻成事随,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们不知道是谁在发挥作用。其次是受到人们的亲近和赞誉。再次,人们畏惧。再次,受到人们的唾骂。自己不讲诚信,不会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说空话,把事情办好,人们都认为事情应该如此(顺应人民的意愿,按民众的意愿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人们不按宇宙自然规律行事(为私欲的恶性竞争),才要求仁爱正义;出现聪明智巧现象,就伴随虚假、欺诈的事(任何科技进步都会有对人类利和害的两面性);亲属之间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爱;国家昏乱的时候,才显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犹。
注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励智谋竞争,对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导仁爱和正义,人民自然孝敬和慈爱;人们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会去偷盗、抢劫。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准确,可以概括为:放弃奢华,坚守纯朴,克制私欲,道的精神就会持久。
二十章 独异与人,贵与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与人,而贵食母。
注解:顺从与反对,结果差别在那里呢?善与恶,差别有多少?人们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们都来来往往,享乐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观景。我自己却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见,单纯的像婴儿,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独我被遗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聪明,唯有我糊涂!普通人都精明,唯独我愚钝。真如飘浮海上,随波逐流!众人都有主见,唯有我愚顽、笨拙。我不与他人相同,主要是坚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众甫之然哉!以此。
注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个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着。包罗万象,有具体形象,有具体事物,有精细,有真实,又有可以掌握的规律。‘道’永远不会消失,依据道观察万物,人们明白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也因此认识各种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者,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薪;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见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天下莫能于之争。故所谓曲则全着,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洼处可以汇集流水,损坏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贪多使人痴迷。所以圣人坚守道,是天下的榜样。不自以为聪明而明智,不自以为是而被人们尊敬,不自我夸耀而有功劳,不自恃功劳而能长久。唯有不争名利,才不会有人与自己争。古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虚假的!实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于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得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少发指令,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狂风不会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这是天地所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况人?所以从事于道的人,事物的规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为伴随他。邪恶的人随时有邪恶行为。(一切结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为所造成的。)因为自己没有诚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着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解 :踮着脚站不长久,大步跨着走不远。固执己见不明智,自以为是不会被人们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功劳,自恃有功的人不长久。在道说来,这些都是多余的。是人们所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师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谓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有一个东西浑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着。无形无声,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这个字命名,强加个名字称‘大’,大到无限就是遥远无边,遥远无边反归本源(因为无限,我们所处的任何点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从地球的规律,地球遵从宇宙的规律,宇宙规律遵从道,道遵从自然规律。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解:轻飘的东西要用重的东西固定,内心清静能战胜烦躁不安。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虽有地位和荣誉,但如同没有一样。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反而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的事呢?轻浮不自重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 ,暴躁会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辙迹,善言不瑕嘀,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随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照搬别人方法,善于言辞的人不是挑剔别人,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锁也难开启,善结绳的打结少而难解。所以圣人常救助人,而不抛弃任何人;可以利用万物,而没有无用之物;这样才是彻底明智。所以有爱心的人,是无爱心人学习的榜样,无爱心的人是有爱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爱心的人,对其他的人又没有爱心,即使是头脑聪明,也是没有追求的糊涂人,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治不割。
注解:知道自己具备强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状态,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坚持道德修养,使自己纯净质朴象婴儿。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续探索提高),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是无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献所得荣耀,但要保持谦逊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这样得胸怀就像深谷。有宽广的胸怀,就会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这样又会纯静质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制成器具。圣人遵守这样的原则,可以作为一方的领导。这样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会破坏。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或行或随,或吸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想夺取天下而实行自己的主张,我认为不得已才去做。政权不是用来强行自己的主张,也不可以执掌长久。强行自己的主张会失败,执掌政权会丧失。所以圣人不强行个人的主张,而不会失败。不把持政权,也不会失去。所以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顺应民意,合理的就由其发展,过盛就加以克制,过低就加以抬高。因此圣人不求过分,不求奢侈,不图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有道的人辅佐君主,不主张用军力称霸天下,这样会有好的结果。发生战争的地方,田地荒芜;战争过后,必定有灾荒。不得已的战争是为取得适当的结果,不能逞强。取得结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骄傲,通过战争所取得结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强凌弱。逞强不能长久,必然会衰弱,用兵称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之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民众都厌恶战争,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战争。有爱心的人们主张谦逊,但战争是追求取胜。战争产生灾难,不是有爱心的人所愿从事。不得已的战争,只求适可而止。取得胜利不要高兴,如果因为战争而高兴,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的人,不可能为人们所尊敬。少计算战争成绩,多考虑战争造成的损失。上阵厮杀的将军处于服从位置,统帅全军的人为主。发布军令态度庄重如丧礼。战场杀人过多,应表现悲哀;战争胜利应对死者举行哀悼仪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道常被人们忽视。虽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没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坚持道的精神,世间万物都会和谐。天地和谐,风调雨顺,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宁。道开始有了名称,既然有了名称,就应该让人们了解意义,明白道的意义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谷和江海。(川谷空虚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解:清楚地了解别人是有智慧,自己认识自己是明智。胜过别人是有能力,战胜自己弱点是坚强。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是有志气。不丧失信念能坚持长久,死后仍被人们怀念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大道广泛存在,谁能左右它!万物按道而发生,道没有言语表示,事情成功而人们不知道是谁的功劳。抚养万物而不居为私有,没有自己的欲望,也可以称作‘小’;万物都归顺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称为‘大’。因为圣人坚持谦逊,所以被人们尊崇。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注解:事物的自身规律决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运行在相互关系之中。互相影响而没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乐和香味食物,吸引过客止步。讲道的精神,人们听起来平淡无味。看不见具体实物,听不到具体声音,用起来又不是具体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阖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想关闭严密,必须先开大。事情将要衰败,必然有强盛高峰。将要废弃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从对方取得利益,必须先给予对方利益。这是明显的道理。显示柔弱胜过显示刚强。鱼离开深水就危险,国家的特别战争优势不能轻易显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道是顺应事物的规律,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规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间万物就会和谐相处。如果有不和谐现象出现,就用道去调解。用道调和,不和谐的现象就消除。人们没有强行作为的欲望就平静,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荣誉,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荣誉,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是无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凭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上等的仁爱是无私心的人,上等的义士行事固执于自己意志。坚持礼节的人不还之以礼,就会掴人耳光。所以人们不去自觉地按事物的规律行事,才主张善良仁爱;没有善良仁爱,才提倡惩恶扬善;人们不能惩恶扬善,才要求人们遵守礼法。礼法是因为人们的自然的真诚和爱心不足才建立的,社会的混乱状态也出现了。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一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厥。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是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绿绿如玉,铬铬如石。
注解:古时候能遵从道的精神,天空顺从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宁;神符合道而灵验;深谷符合道而盈满;万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顺从道天下公正 。如果违背各自的规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开,地不安宁就毁坏,神不灵验,无人供奉。万物不生而灭绝。侯王不为人尊敬会被废。所以受人尊敬,是尊从人们的意愿行事的结果。高大的建筑,必定从底下的基础开始。因此侯王自称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荣誉不追求荣誉,不炫耀的荣誉反而会有永久的荣誉。不做炫目的宝石,宁为普通的石头。
第四十章 无生于有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道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强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产生是有物质基础,基本物质由无产生。

『陆』 用《道德经》的思想谈恋爱,会更懂得约束自己吗

我认为是的,用道德经的思想恋爱就会非常专注的对待一份感情,对待其他的事情,其他的异性也不关心。

『柒』 为什么万物只有三态

老子的三生万物原理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现代科学发现,所有物质都由不能再细分的三种基本元素构成:质子、电子、中子。质子荷载一个正电荷,相当于阳性;电子是一个负电荷,相当于阴性;中子阴阳平衡不带电荷相当于和。质子、电子、中子不断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万物。万物都由质子、电子、中子这三种基本物质组成,万物都具备质子、电子、中子。就连《圣经》也有三生万物这个说法,创造万有的神自称为三一神,也即圣父圣子和圣灵,《圣经旧约创世纪》里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想想,老子的这个三生万物的见解,不知是怎么琢磨出来的,简直是玄妙的很。 老子之道的神奇玄妙,在史上已经多次体现。《道德经》传到德国以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其学生的学生黑格尔更是把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研究每一个命题时都完全按照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展开,从而使其哲学逻辑合理、理论新奇、论述动人。德国科学家波尔完成互补哲学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释之后,寻找哲学原理作根据,但翻阅不少哲学著作都没有找到,最后通过研究《道德经》他才终于找到了能解释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令波尔震惊的是,他煞费苦心所作的阐述不过就是《道德经》中的第二句话:“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他感慨地说:“现代科学的某些尖端,无非是老子哲学的具体例证而已”。 老子的很多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备超级预言性质的真理。三生万物原理蕴涵的奥秘也绝不是仅此而已,既然它揭示了万物产生的奥秘,就一定能够解释万物更多的奥秘。勘透这一原理的更多内涵,必将能够造福人类。老子是如何产生这些认识的?这也许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 ◎矛盾之道的完善:坐上三轮车 在第一章,笔者曾论述了老子的矛盾之道:矛盾蕴于万物,以矛盾的世界观看待和分析事物,就能把握规律顺应变化,引述了黑格尔和毛泽东的相关哲学思想作为论据。通过本章的研读,笔者发现,这种理解还有所不足,就像笔者在第一章里所说的那样,以矛盾之道看世界,就像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很难把握稳定平衡。其原因就在于少了一个轮子,如果再装一个轮子,就成了稳定性很高的三轮车,既能保持快捷,又能保持稳定。本章老子提出三生万物、三是万物本原、万物皆立于三,这个三就是要以三个轮子看世界。 以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没有完全揭示事务的本质,所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往往会陷入困境。恩格斯曾对黑格尔给予高度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但黑格尔哲学三定律也有无法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对立统一规律”能够解释足够多的问题,但违反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道理;“量变到质变规律”适用于大多数事务,但无法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否定之否定规律”符合所有人的思维习惯,但无法与判断与决断的理性思维相吻合。这是黑格尔哲学理论的不足,也是当今哲学界的不足。这一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对本章的研读,从老子的三生万物中找到答案。 为了更好的解释黑格尔的三定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生万物定律:“阴阳和相互作用创生万物,万物都由阴阳和三者构成”。这就是说事务的组成在矛和盾(阴和阳)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和,这个和存于万物之中,万物存在的前提是阴阳和,没有了和这个要素就不能成其为事务。这个和就是看世界的第三只轮子。有了这第三只轮子黑格尔的三定律才完备,才具备解释一切的真理的可能。黑格尔哲学无法解释的问题,老子的三生万物定律完全可以解释:对立的事务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其中具备了和这一要素,只有具备了和才能统一,而不具备和就不能统一,不能统一就不能构成事务。和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同性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所以无法经相互作用而产生和,所以同性无法统一,同性相斥。同理,异性相吸也如此。水的三态变化之所以不适应“量变到质变规律”,也是因为忽略了和这一要素。在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和就是温度值。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之下,H和O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值的和,这不同值的和决定了水的三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无法与判断与决断的理性思维相吻合,是因为在否定的过程中忽略了和的因素,如果在其中加入了和的因素,则能准确的看清思维的过程,看清由感性到理性的关键,更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决断。 以上,仅仅是根据三生万物原理所做的有限论证,老子的智慧是在是太深奥太玄妙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人类去发掘利用。在矛盾之道的基础上,结合老子三生万物原理,老子的世界观又可由矛盾之道进而完善为阴阳和之道,那就是:万事万物皆由阴阳和相互作用而创生,万事万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要素。其中,阴阳相互对立,和是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它使阴阳既对立又统一于事务之中。

『捌』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能喜欢异性,你想有宗教信仰,你会选择信奉哪个宗教信仰

如果不喜欢异性,那就尝试接受自己吧。我觉得我也不会想要有宗教信仰。

『玖』 孔子中庸之道 佛家的中道 老子的道 各是什么

孔子中庸之道,即佛教的“中道”,非有非空,非断非灭。

夫子常讲“敬鬼神而远之”,还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就达到了消除一切对立二分的境界。

1、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夫子一生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全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他不过是用文字把它记载,流传给后世。《论语》里面许多的话,我们相信都是千万年前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清凉大师告诉我们,都是古佛所说的,他说世尊曾经讲过,世尊说,他从来没有将古佛所说的经上加一个字,比孔子的态度还要严谨。东西方的圣人给我们做榜样。也就是说,人人佛性本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前如是,现在也这样。 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孔子在周易里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本体上,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孔子说,吾“无知也”。孔子没有分别之“知”(识),但有二相归一相之“智”。因为,孔子“叩其两端(两极)而竭焉(消除二元对立,泯没对待)”。孔子“竭”其“两端”,就是“中”,“中”就是“抱一”、“得一”。“中庸”是孔子“抱一”、“得一”的理论基础。中庸之“中”,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庸”是指本体之相用也。中庸者,体相用一如也!所以,从认识论来看,能达到体相用一如境地,就是“中庸其至矣乎”!孔子明确指出,很少有人能契此(民鲜能久矣),说明其境界的高雅。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佛陀称此君子为“大心凡夫”。虽是凡夫,已发大心(大愿)追求。追求不息,就叫精进;精进之极,孔子称为“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时能契中庸,佛陀称为不退转菩萨。故时而中庸的君子,必得三昧正受,达无生法忍!
还有,道书也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与佛家所论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其义相通。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成佛之道就是大学之道,觉悟之道。佛家的戒定慧就是儒家的止、定、得,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三个学习过程。明德就是众生都有的光明德性,佛教称佛性。“明德”,人人具足,凡圣一如,本自圆成,非假修证;就是惠能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明便是修证,回归自性,回归自己真心,就达到了“至善”,佛法讲成佛了,彻底解脱了。明明德是自己觉悟,大彻大悟,度众生是亲民。可见,“大学之道”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到自觉觉他圆满,就是“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是格“物”之本末,“事”之终始。佛家的转识成智就是儒家的“格物”,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格到心境一如,本无内外, 才是真正的“明明德”。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内,皆“明德”所现之“物”,无内外,无主客,即能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智开显,自然破除思维极性,再不二相分别,我执破除,自然“意诚”(“知至而后意诚”)。“意诚”必然“心正”,心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了“明德”,自性开显。
“明明德”而智慧光照,触着皆化,故先家齐;“明明德”于全家族,智德更盛,足以普化邦国;国国皆“明明德”,自然天下平,这是从外来说。从内来讲,“意诚”则我执破,“心正”则法执亡。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自“明德”之相,相不异性,性不异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直下承当,则可谓“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实质也!从“格物致知”到“天下平”,这是儒家“从事于道”、“同于道”的修证历程。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四摄、六度,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家“从事于道”、“同于道”的修行过程。“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故儒释道三家本质不异!

《大学》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此处的‘正心’与《大学》讲的‘正心’,是一样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们拿儒家的话来解释,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为物欲,即烦恼障障碍;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碍。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讲正心,也是破除这两种障。‘格物’,‘格’是格杀,‘物’就是物欲,格杀物欲就是断烦恼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见,这是破所知障。这样,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里就“常生智慧”,这个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
这就是慧能说的明心见性方法“若能正心,常生智慧。”比如子路的“闻过则喜”正是《坛经》“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已不善,万善之门”。曾子就相当于神秀,他发明了“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就相当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3、对于佛道基督耶稣的“感应道交”,儒家易经也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道家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天人合一的观念。现代量子力学通过“量子纠缠”(不管两个粒子(有共同来源)距离多么遥远,一个粒子的变化立即就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这就是量子纠缠。)关系,也发现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
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离开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有没有啊?海森伯的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一切量子、粒子的基本状态离不开人的想法与观察仪器及方式,离开人的观察目的与观察手段,量子是什么状况,人是一概不知的。这就和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相接近了。佛法告诉我们万法唯心,三界唯识。
很多还没有什么修为的佛弟子有过这样的体验:遇到极度危险时立即念某个咒语,或者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立即化险为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远距感应并相互作用的事情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在孪生兄弟之间,当一个人经历痛苦的时候,另外一个人立即就有感应,甚至会有一模一样的痛苦;有的夫妻或者父子之间,当一方经历极大痛苦时,另外一方也能迅速感应到。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体极度难受,内心翻腾不已,几次恶心欲吐,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亲从老家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刚刚跌倒去世。

儒家虽更注重于日常伦理,但也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论”并不否认“存在”。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在人事处理上,更多儒家学人采取直接的方式,而法家则强权,佛家善巧方便。

4、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6、佛教金刚经说,真正的修行,是从“降伏其心”开始,就是“伏(压住)”我们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心。
到阿罗汉的境界时,就不再是伏心了,而是“断”了,即断除了“执著心(俱生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了。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如此,所谓心性之学。《尚书·大禹谟》: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孟子说:修身莫若修心。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牲,则知天矣”。
朱熹:一心具万理,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陆象山: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吾心即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阳明认为天地在吾心之内,万物皆属于心,无心则无一切,因此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又云:“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7、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道家说: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佛家讲“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啊。)
8、佛家的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以仁者不杀害,义者不盗取,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
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生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
「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以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因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虽然历史曾有过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因为佛教义理严密,逻辑性最强,佛祖亲口宣说的经典数量多达三藏十二部,浩若烟海。晋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经后说:尽善矣,未尽美矣。就是说道德经虽然境界很高,但毕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阐述得不能圆满究竟彻底,只有圣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经就连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渐进,渐悟入道。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胜数。明代王阳明就是学佛后借助佛理参透孔孟学说,才发现圣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国儒学发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学推到极致,为中国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胜佛,自然之理也。

『拾』 老子就和异性买了几个小时游戏,女朋友就和老子生气,这种女的还能要

如果有了女朋友就尽量少和其他的异性玩耍,你女朋友吃你的醋还不高兴?换位思考想想,你女朋友和别的男的这样玩你生气不生气,你要是不生气就当我没说!

热点内容
山西司法厅电话 发布:2025-05-12 08:07:15 浏览:855
陆良法院法官 发布:2025-05-12 08:01:14 浏览:261
唐山市律师事务所电话 发布:2025-05-12 07:53:52 浏览:799
上海法官培训基地 发布:2025-05-12 07:49:39 浏览:146
民事诉讼法司法再审程序 发布:2025-05-12 07:48:47 浏览:709
省道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2 07:48:11 浏览:14
重庆劳动法病假扣工资标准 发布:2025-05-12 07:44:35 浏览:207
什么是社会调查法特征 发布:2025-05-12 07:43:08 浏览:478
银行支付凭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2 07:41:30 浏览:860
论述劳动法的属性 发布:2025-05-12 07:37:30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