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立法
『壹』 什么是基因编辑婴儿
01 基因编辑婴儿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后生下的婴儿。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11月26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因编辑婴儿”: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11月26日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声明,称未资助贺建奎基因编辑项目,该研究的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
社会舆论
科学家联合声明
2018年11月26日,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这条联合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律师联合声明
2018年11月26日,46位律师联名发布律师声明:深感震惊与不安的同时,建议司法机关介入调查,依法追究相关联方责任。
这份题为《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律师声明》表示:我们46名律师深感震惊与不安:两名名叫“露露”和“娜娜”的无辜婴儿,用现行法律尚不准许的基因编辑技术受孕出生,122位中国科学家也一致确认这项没有任何创新的技术存在“巨大风险”。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表示,代表中国从事基因编辑、干细胞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的科学家群体声明:贺建奎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个人行为,该研究既违反中国目前的科研管理规则和伦理规范,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坚决反对这一研究,建议涉事单位、各级政府积极进行调查,采取必要手段厘清事实,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涉事人员予以严肃处理。同时呼吁中国科研界团结起来,共同维护科学界的声誉,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
其他国家情况
英国
2016年2月1日,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宣布,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已正式批准该研究所一个团队提出的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申请,这是英国监管机构首次批准此类实验。
由克里克研究所生物学家凯茜·尼亚肯领导的团队2015年9月正式提出相关申请。按照流程,在获得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的批准后,还需相关科研伦理委员会认可才能正式开展实验。
『贰』 基因编辑婴儿会带来什么风险,带来什么伦理道德问题
基因编辑婴儿会带来的风险:有严重缺乏科学评估验证,安全性版存在不可预知风险权。
在伦理与道德上,在严重缺乏科学评估验证,安全性存在不可预知风险的情况下,贸然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临床操作,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规范和科学道德。
(2)基因编辑立法扩展阅读:
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科学道德自律,强化自我管束,在探索和创新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针对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科技界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未雨绸缪,加强教育,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伦理指南,以保证科技界从事负责任的研究。
有关部门要动态完善相关法规,严格审查监管程序,适时推进有关立法工作,严密防范科研伦理不端行为发生。
『叁』 人类胚胎基因改造实现了吗
实现了部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中山大学的科学家承认,他们已经成功实现了首次人类胚胎基因改造。
不过,对于这项成就,科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因为这项技术有可能被父母错误使用,以人为选择他们希望传给后代的基因。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消除致命家族遗传病,比如囊胞性纤维症和某些癌症。
据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中山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根据发表的论文,研究的领导人黄军就副教授为了降低人们的担忧,实验使用的都是无法孕育婴儿的废弃胚胎。
研究使用了一种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不同于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状态(比如长期的阳光照射)下的基因突变,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确切位置的基因。
虽然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在人类胚胎应用CRISPR有极大困难。但黄军就和他的团队还是借此成功编辑了引起地中海贫血症的HBB基因。地中海贫血症将导致可能致命的血液异常。实验总共使用了86个胚胎,但只有28个胚胎的DNA编辑是成功的。因此,黄军就这样告诉《自然》杂志:“如果要在正常胚胎上做这些实验,就需要接近100%的成功率。这也是我们没有将这项技术应用在正常胚胎的原因,我们认为它还不够成熟。”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应用在体细胞(非生殖细胞),比如皮肤、肌肉、神经、骨头和肝脏的细胞,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疾病。应用这种技术改造人类胚胎的基因将改变精子和卵细胞的DNA,意味着这种基因变异可以遗传。
虽然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经立法禁止了类似黄军就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但美国和中国没有禁止。实际上,全球有很多科研团队在从事人类胚胎基因改造技术的研究。
比如上海科技大学的黄行许教授,他在成功使用CRISPR改造猴子胚胎并培育出活体猴子后,就希望能够用废弃人类胚胎来研究基因改造。
此外,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教授也被认为在研究人类胚胎改造技术。Church团队中的杨璐菡博士,在《技术评论》的一次近期采访中就提出了编辑人类生殖细胞的想法。她的希望可以改造卵巢癌妇女未成熟的卵细胞:先采用CPISPR技术修正引发卵巢癌的基因错误,然后诱导卵细胞发育分裂。但是,她的这一想法现在还未得到实施,目前也不清楚这一想法是否得到了许可。不过,有报道认为杨璐菡博士已经参与了一个类似项目,只不过是在中国。
上个月,正当关于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人类胚胎基因改造的流言不绝于耳的时候,很多国际知名生物学家联合起来,号召在全球范围内暂停对生殖细胞编辑的研究。
美国再生医学联盟的主席Edward Lanphier就联合了四名同事在《自然》杂志撰文,认为这种研究会引发公众的强烈抗议,从而伤害其它科学领域。
他们的文章这样写到:“很快,使用基因修改工具改造人类胚胎DNA的研究就会发表。但在我们看来,使用当前技术进行人类胚胎基因改造将对人类未来子孙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这项技术不仅危险,在伦理上也无法接受。
这种研究应该被用来做非治疗性的基因编辑。
我们担心对这种存在伦理问题的研究,公众将提出强烈抗议,从而影响不能遗传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美好前景。
当前我们还处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初始阶段,科学家应当达成共识:不修改人类生殖细胞的DNA。”
此外,他们还担忧这种技术将用来产生人工选择基因的“定制家庭”。不过实际上,这种人工选择非常困难。因为通常情况下,不仅一个基因不能提供一种特征,而且很多基因都有多种功能。(
『肆』 怎样规范和运用基因编辑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蛋白产物表达高的就是搞表达基因,反之就是低表达咯.
这个原因很复杂,简单的说,首先,需要量的不同决定了基因表达的不同诱导机制.比如说转录因子的多少.还有染色体的不同状态也影响表达,异染色质的基因很难表达,还有上下游的调控序列影响转录效率,还有不同的甲基化状态,还有转录后的翻译调控等等.详细的说其实可以说上好几本书了
『伍』 为什么我们支持转基因食品,却反对基因编辑婴儿
“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声明指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其中,有9位浙江大学的学者。钱江晚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签名表示反对的浙大学者。反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接受了基因编辑的孩子,他们身体内携带的、被修改过的基因,将会慢慢融入整个人类群体,成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编辑操作脱靶误伤的那些基因。从这个角度说,这项基因编辑操作的最坏风险是不可控的。人类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代才会发现其后果。”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则紧急发声,在“得到”APP撰文,解释为什么科学界如此气愤、这件事到底有多不靠谱、为什么绝对不能原谅。
最后,王立铭指出,“在我看来,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人类世界,帮助我们战胜病痛,甚至是让自己更健康,可能都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这项技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项技术打开的到底是潘多拉魔盒,还是阿拉丁的神灯?在今天这个注定要永载史册的日子,我请你和我一起好好思考。”
『陆』 “基因编辑婴儿”性质极其恶劣,社会各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纠结。
是恶是善,还要看具体运用,有利于人类是善,如果掺杂了恶念,不可原谅,这要立法约束。
『柒』 维护科技安全的任务包括
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补短板,建立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
任务还有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组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7)基因编辑立法扩展阅读:
科技重大风险是现代科技发展引发严重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认知。这一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科技重大风险通常是与科技一般风险相对而言的,是指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或国家安全,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科技风险。比如说,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进行封锁和打压的风险等。
第二,科技重大风险通常包括风险的客观部分与主观部分。客观部分是指概率基本可以预测、损失基本可以估量的部分。如道路车祸、煤矿安全事故风险,从整体趋势而言,其概率是基本可预知的。
『捌』 为什么有的人支持转基因食品,却反对基因编辑婴儿
简单来说,基因编辑技术确实可以用来进行转基因操作,但是操作对象是决定试验伦理的关键所在——在动植物中可以反复试错和修改的操作,在人体试验中必须符合高得多的安全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反对贺建奎这种有悖伦理和存在风险的基因编辑婴儿试验,但是不必以此为出发点质疑已有大量研究基础的正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这里的对比非常显而易见:研发转基因动植物时,一次差错意味着科研人员需要进行下一次尝试;而用基因编辑治病时,一次差错就是对一个人类个体的生命威胁,当然应该慎之又慎。
『玖』 基因编辑婴儿是什么意思
基因编辑婴儿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后生下的婴儿。
2018年的一条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微博头条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旋即掀起了一阵舆论热潮。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基因编辑婴儿是什么意思。
01
基因编辑婴儿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后生下的婴儿。
02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11月26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因编辑婴儿”: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11月26日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声明,称未资助贺建奎基因编辑项目,该研究的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
03
社会舆论
科学家联合声明
2018年11月26日,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这条联合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律师联合声明
2018年11月26日,46位律师联名发布律师声明:深感震惊与不安的同时,建议司法机关介入调查,依法追究相关联方责任。
这份题为《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律师声明》表示:我们46名律师深感震惊与不安:两名名叫“露露”和“娜娜”的无辜婴儿,用现行法律尚不准许的基因编辑技术受孕出生,122位中国科学家也一致确认这项没有任何创新的技术存在“巨大风险”。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表示,代表中国从事基因编辑、干细胞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的科学家群体声明:贺建奎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个人行为,该研究既违反中国目前的科研管理规则和伦理规范,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坚决反对这一研究,建议涉事单位、各级政府积极进行调查,采取必要手段厘清事实,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涉事人员予以严肃处理。同时呼吁中国科研界团结起来,共同维护科学界的声誉,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
04
其他国家情况
英国
2016年2月1日,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宣布,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已正式批准该研究所一个团队提出的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申请,这是英国监管机构首次批准此类实验。
由克里克研究所生物学家凯茜·尼亚肯领导的团队2015年9月正式提出相关申请。按照流程,在获得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的批准后,还需相关科研伦理委员会认可才能正式开展实验。
『拾』 为什么我们支持转基因食品,却反对基因编辑婴儿
基因编辑技术就是一种转基因技术,因此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基因编辑婴儿的制造都一样,是“坏”的技术应用。
这次被用于临床试验的CRISPR-Cas9技术,正是时下应用广泛的一种实现基因编辑的手段。CRISPR的全称是“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这些DNA片段相当于“入侵者”噬菌体在细菌自己资料库里的“备案”,当有过备案的噬菌体再次进入细菌体内时,从这个CRISPR资料库里按照备案打印出的“通缉照”——向导RNA,就能引导着带有DNA剪切功能的Cas9蛋白,把噬菌体的基因组切断,将“入侵行动”消灭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