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辩论赛视频
1. 请问谁有1993年国际辩论大赛《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资料,不要视频,要书面的谢谢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主席:黎学平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时间: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第 四场,也就是最后一场初赛。 今晚的优胜队伍将会进入半决赛,他们将同昨晚的优胜队伍悉尼大学争夺一席决赛权。 今晚将在我们的辩论群英会中较量的两支队伍是:剑桥大学和复旦大学。现在介绍双方辩论 代表。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剑桥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汤之敏,经济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 是孙学军,英语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吴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扬 ,社区医学第一年硕士生。(掌声)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队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 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 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今晚我们的评判团也有五位。他们是钟志邦博士,钟博士是三一神学院研究院主任;(掌声)第二位是许廷芳律师,许先生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第三位是郭宝琨先生 ,郭先生是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掌声)第四位是魏维贤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艺术 学院名誉院长;(掌声)第五位是张夏炜先生,他是国家艺术理事会资源及公关处处长。 (掌声)今晚我们的这个辩论和大家都是有关系的,那就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 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现在我宣布“199 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第四场正式开始。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同学表明观点和发言 。时间三分钟。(掌声)
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 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 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 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 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 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 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 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 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 。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 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 ,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 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 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
2. 以和谐社会主要靠道德还是主要靠法律为辩题的辩论赛视频
这种比赛的经典视频倒是没有,不过我曾经参加过这个辩题的比赛,两方多少都懂一点,广航最佳辩手任三辩,或许可以给你点帮助
3. 关于儒家经典的辩论赛视频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4. 学校要组织一个关于道德和规则谁更重要的辩论赛,我是正方道德重于规则。跪求大神发一些论据。
正方道德重于规则来的论据:
1、传统自文化讲:厚德载物;
2、弟子规中也讲:有余力,则学文。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矗有道德学文,增长知识与才干,可以为社会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养,增长知识与才干,对社会和他人有破坏和伤害。
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4)关于道德的辩论赛视频扩展阅读:
1、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所以要求一辩具有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
2、二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
3、四辩:主要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问锵有力,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5. 有关与食品安全是制度问题还是道德问题辩论赛视频,求视屏呀
自学网
6. 辩论道德与法律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法律包含了最低层次的道德准则
2、道德所能约束的范围远超过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对某些事情也无法约束,还是要靠道德约束,但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
3、道德所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道德约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约束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只要当一个人(和团体)已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时已经造成损失了。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可以使人不去作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事情。
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下线,正是法律的上线。构成一条德与法的“地平线”。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道德与法律是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
道德与法律又有一个共同之点,他们的终极目标,我想就是消灭法律,回归道德的天空。
7. 道德问题是什么(辩论会用)
不知道对方的辩题是什么,如果是说“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更有效实”话那版你们危险权了,而且社会问题大多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用道德解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利益分配用制度解决,制度中就包括法律。
恕我直言--这个辩题的设立本身就存在问题,一方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我们都很向往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对今天而言那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
祝你们好运!!用道德解决社会的一些问题是有效的,谈更,则不知和什么比。我猜想大约是指法治吧,如果是这样则不用更字为好,因为法院监狱警察等等现在还不能没有。
8. 辩论赛:道德比才能重要的材料 在线等
德胜才为君子 才胜德为小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从德才两个方面出发,把人分为四回种:德才兼答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认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而愚者虽欲为不善,但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意思是:人,道德是第一位的,道德比才能重要。如果道德不好,即使有才能,也是卑鄙小人。
9. 急求关于如何借鉴优秀道德的辩论赛题目
急求关于如何借鉴优秀道德的辩论赛题目。一优秀辩论赛,关于道德的你可以介绍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