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行为道德理论

行为道德理论

发布时间: 2021-12-20 11:05:33

㈠ 什么是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㈡ 一切应到行为都是道德行为吗,为什么请举例

个人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应当的行为,可能符合常理和常情的行为,但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要正确处理,情、理、法、道德的若干层次的关系。
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是应当的行为,符合情理,但这跟道德没有关系。
欠债要还钱,符合情理,有时不合法,也不道德,比如是赌债。

㈢ 行为道德参考文献

从一元到多元:重建高教评价标准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论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根基
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
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的几对关系
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
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
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
从《艺术课程标准》看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
入世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
东南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策略简析
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
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
特色学校再认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作为与难为
关于教师聘任权问题的思考
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教育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怎样使小孩变得更加聪明
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求新求异 开拓开放——德化职专、技校、成专2002年教育工作思路与措施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看我国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公务员培训中必须重视道德规范教育
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新世纪亟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零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㈣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领域,学生也不例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交往越多,他们必须认识这样交往。正确处理交往间各种矛盾,但当前大学生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品德,使他们在处理相互利益,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行为方式,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必经途径。

㈤ 康德的理论理性是讨论人行为的道德性吗

康德的理论当然不是主要讨论人行为的道德性啦。康德(1724-1804)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专大成者,纵观属他的一生,他的想法的发展主要围绕一件事情和三大命题:“一件事情”指的是“批判”,“三大命题”指的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实际上康德力求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对于思维与客体的统一,他认为休谟极端的经验主义是必须给予驳斥的。而康德首次把客体与思维的同一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哲学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费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种能动性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病态的“唯我论”。由于康德没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造成自己体系的二元性,不过在康德这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暂时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在后人的批判和发展康德的哲学慢慢建立起来的,不得不说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其实归根到底,康德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无法归结出一个统一的“理论”,这位批判哲学大师,有点类似于后来佛教禅宗的“解空”。他最终无法推导出世界的存在。

㈥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6)行为道德理论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㈦ 行为道德问题

圣贤说“不予自取,皆为盗”,是偷盗行为。猜您是不好好上课玩手机了,才被没收的,但是您可以向老师认个错,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请老师把手机还给您。这样取回来是对的,人是有段落人生的,学生时代就是学习,储备知识,其它的,圣贤说都是不正当的行为,是错误的,有错就有错的果报,有因必有果的自然规律。

㈧ 以人的行为后果作为研究重点来评价人的行为的道德理论体系是

人的一切行为不仅是属于道德的评价范围,有时候还需要法律的来约束的呀。
道德行为是不具有法律的权益的,我们不但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

㈨ 不是看行为道德而是看行为动机是否正确是哪种伦理理论

一、道德行为的理论认定

对一个行为作出判定,一般是从评价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特别是道德评价。正确的认识道德评价在社会中的地位,对道德行为作出具体的认定,能够更好的使得人们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实施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识。

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讲,道德中的“道”其实蕴含着两层意义:“一是行动的方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二是行动的方式 ‘一达之谓道’(《说文解字》)。”[2]而道德中的“德”是指品德、德行即道德品质,其本义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四书集注·学而篇》)由此而知,道德中的“道”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规范,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而道德中的“德”是行为的内在表现和规范,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从评价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道德中的“道”是行为评价的实际效果,是根据某一行为规范行事的实际后果,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评价。道德中“德”是行为评价的动机,是行为者自主自愿的、内在的心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是说道德行为是具有自知性、自主性和自择性。自知性指行为者是有完全行事责任的人。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患者,无论其做出怎样的有利于社会的行为,那都不能看成或称为是道德行为。自主性指行为主体是自律的,是自己为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为。自择性指行为者是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不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本文主要从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这一层面,对道德行为做理论上的评价和认定。

二、道德行为中的动机论和效果论

“行为的主观因素便叫做动机,行为的客观因素则叫做效果。”[3](P.35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又相互渗透。而王海明主张:“动机效果分别论——评价行为者品德依据其动机;评价行为本身依据其效果。”[3](P.357)有学者对其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举例子说,某人勇敢的救落水儿童,但是儿童没有救活还搭上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能说他是一个作出了极其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人么?显然这是无法理喻的。有的学者虽然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同时说明了“个人的动机决不是在真空中孤立存在或者任意驰骋的自由意志。”[4]动机是行为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是行为者对于所从事的行为的思想,也是对行为的目的和行为手段的思想,亦是对行为结果和行为过程的预想。张黎夫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机与效果的阐释模型。他认为:“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既涉及道德主体的主观性要素,如动机、意志、道德实践能力,又涉及当下的客观环境要素,如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5]有的学者认为,要根据道德活动的具体环节(动机、行为和效果),进行道德评价。综上所述,对某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动机与效果是分不开的,只看其中一个是不全面、不彻底的。

(一)动机论分析

动机的产生一定是要有一个行为,行为是有意识的主体出发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者。行为者的德性与行为,是一种主观的、观念的、意识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实际的、物质的东西。所以,对行为者的德性进行评价时,不能依据实际发生的后果和行为的实际的效果。道德中的“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现,是善心,善行。对行为者品德做出评价时,应只看动机,不看行为之实际效果。见义勇为者跳水救落水儿童,但是由于突然发生意外,没有把儿童救活。我们可以说他的品德是好的,是好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事情的实际效果虽然是不好的,但动机却是好的。因此,评价一个人的“德”应只看动机,而不看实际之效果。

“只有存在于思想中的目的才属于动机,而实现的目的则属于效果。”[6]例如,我们说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有行为的发生,就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是存在于思想中的,实现了思想中的这个目的是效果。但是当人们见义勇为时想要到达的是善的效果,看到遇到危险的人被救成功,这样才会达到思想中的目的。所以当我们发出道德行动时,指导我们去行动的不是客观的规则,而是和我们自己的意志密切相关的主观的行为准则。这种主观的行为准则,怎样去判断,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实践判断力,也可以称为道德实践能力。张黎夫提出道德实践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其二是相关的业务技能;其三是统御环境的能力。他认为:“客体现存状态总是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要改变客体的状态,道德行为主体就必须具有审时度势、有效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或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能力。”[5]见义勇为是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出手相救的见义勇为者也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但这就需要他们有一个道德实践能力。如果看到有人落水,你想出手相救,而你又不会游泳,这时根据你的判断和决策你可以拨打求救电话或者高喊可以相救的群众。这就是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需要你做出的反应,也是需要个人的一种能力,判断能力。

热点内容
周口沈丘法院 发布:2025-05-10 21:38:14 浏览:991
合同法司法解释三解读 发布:2025-05-10 21:35:58 浏览:169
广西民族大学法律硕士调剂 发布:2025-05-10 21:25:16 浏览:336
余凌云行政法讲义下载 发布:2025-05-10 21:10:07 浏览:382
法律讲堂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0 21:04:59 浏览:498
证券法和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5-10 20:59:08 浏览:632
业务员飞单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20:59:03 浏览:349
国家法院上班了吗 发布:2025-05-10 20:29:01 浏览:56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产生 发布:2025-05-10 20:24:20 浏览:441
税务政策法规承诺 发布:2025-05-10 20:18:38 浏览: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