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起草工作方案
1. 立法指引制度,是指法规的起草、审核和审议单位,须就法规草案条文内容的立法依据、事实、理由等进行详细
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补上“的制度”
2. 哪些部门起草法律
1、全国人大是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起草单位当前却有很多。
2、政府各部内门在实际工作中都可容以起草与本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
3、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立法成效显著,但需要进一步保证人民的参与,保证立法的中立态度,也就是说,凡是能够不交给部委起草的法律,都应该交给人大,或者一个与本部门的利益没有关系的部门机构去起草。否则的话,立法不容易摆脱部门利益的干扰,甚至还有部门利益之争。
3. 国务院起草方案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4. 怎样才能做好公文起草工作
。。一戒照抄照转。现在有些地方贯彻上级的文件,不是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而是不管效果,照抄照转。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上级的文件是面对一定范围讲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是从普遍意义角度考虑的,一些地方的特殊情况不可能都照顾到,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讲得很具体。这就要求下级机关和单位必须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的原则、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指出的,每个层次都不单纯是个执行问题,都具有主动和被动这两重性,即对中央的指示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又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问题的机动性,在被动中求主动。否则,对上级的文件照抄照转、“上下一般粗”,或者片面理解、各取所需,是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二戒师出无名。提出一个观点或提出一项政策,应当“师出有名”,有根有据。这种根据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不言而喻,贯彻中央部署,“根据”主要出自中央文件。按照实际需要作出的部署,也要注意有理论根据、文件根据。即把提出的意见放在当时所处的政治大格局中去考虑,使所提出的意见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当时政治大格局的要求。再一点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中央过去有指示,近期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央又作出了新指示,起草文件时应把新指示作为部署工作的依据。党委是管全局的,工作涉及面大,所制发的文件涉及面也相应的大。因此,做起草公文工作的同志很需要加强对上级各类文件、领导同志讲话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掌握更多的根据和尺度。根据掌握得多、尺度把握得准,起草文件才能得心应手。
。。三戒无的放矢。公文为解决问题而制发,必须讲求针对性。否则,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列为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并在这一部分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通呢?”公文起草也要克服这个毛病,注意其针对性。很难想象,一篇毫无针对性的公文,能够打动人、影响人,推动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公文“份量”的标志。要增强公文的份量,做到有的放矢,起草之前,就应当首先搞好调查研究。问题调查清楚了,劲才知道往哪里使,讲问题、提对策才有针对性;政策、措施经过比较、论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行得通,有可操作性。
。。四戒朝令夕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也是这样,它也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但政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直接关系全局的稳定、事业的发展。正如我们平时常讲的:政策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全局稳,全局稳则事业兴。因此,起草公文时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检查:一是检查一下文件的基本精神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以及上级机关的决议、命令、指示有无抵触。若有抵触,应坚决改过来。二是检查一下同本机关已经发布的有关规定是否矛盾。对有矛盾的地方要认真进行分析,如果是对原有政策的补充、完善,表述一定要清楚,不可让人产生政策要变的误解;如果认为以前的规定确有必要修改或废止的,要提请有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证。
。。五戒用语失准。用语必须准确,这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衡量公文用语是否准确,主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确,判断、推理对不对。因此,在抽象概括某一事物时,首先要将事实搞清楚,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切实做到准确反映客观实际。比如,评价的话,要恰如其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分析问题原因的话,要客观、实在,确实号准脉,点出问题的主要症结;讲“两者关系”的话,要分清主次,同时防止片面性。另外,工作要细致,避免因粗枝大叶出现“硬伤”。比如,对所引用的话,要注意看出处和是否权威;同一个问题总结部分和部署部分都讲的话,要注意前后一致;对有疑问的话,要主动与有关方面沟通、请教,切实将问题搞清楚;对一些重要情况和数据,要注意核实,务求准确。
。。六戒篇幅过长。篇幅过长是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文件的一个通病。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么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现在虽然不是战争年代,但各级的工作都很忙、压力都很大。本来各类文件、简报就很多,如果再让大家看篇幅过长的文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很有必要提倡写短文。要压缩篇幅,很重要的要有“精品”意识。文件拿出初稿后,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把令人生厌的繁言简化,把毫无实际意义的大话、套话、废话抹掉,努力做到既把好政治关,又把好文字关。
。。七戒无物无序。与此相对的是有物有序。有物有序是古人写文章所遵循的两条基本要求。“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现在一些公文这两方面都有缺陷。比如,有些文稿只提出问题,对如何解决问题,只讲了些原则话。有些文稿则内容繁芜,在一个段落层次里讲几个意思,令人读后印象模糊,不知所云。这两方面的毛病都应当予以纠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尽力把文件写得实一些,“干货”多一些。这样才能收到既便于抓工作、又便于抓落实的效果。同时,要讲求公文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写得好的公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却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有的写得不够好的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使人看起来感到费力。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内容是否条理,语言是否流畅。由此可知,公文内容“有序”才有可读性。
。。上述“七戒”,归结起来是个学风、文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在于端正思想作风。在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者指导思想正确的情况下,起草者有无好的文风至关重要。正如古人讲的,“文如其人”,有文风端正的人,才有文风良好的文。
5. 工作方案怎么制定
一是多协调。制定方案的有很大的主动权,一般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你可以选择想干事、能做事、做得好的人加入,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拟定时间节点,细化操作指标,提具体要求。
你提出方案,领导几乎都会答应,毕竟干好了工作,说明局长领导有方。所以你提出的名单,领导几乎不会反对。优秀的领导还会问题:还有其他困难吗?
二是要培训。各个部门负责一块,可能对这项工作不熟悉,或者不清楚此次的重点和关键,所以要给予强调。
三是给模板。需要收集材料,最好给出一个模板,做成填空题、选择题或者简答题,否则后期加工很费劲,或者收集了一大堆资料,一个也用不上。
其实你梳理、总结的时候,需要的主要是工作成效(数据、亮点)、问题和对策,其他的你用不上。
6. 在起草管理办法前应做好什么准备工作.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制度(办法)的形成和制定过程,一般有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提出。由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度制定要求。经上级有关部门和人员同意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制度草案。
第二步:讨论和审查。制度草案提出后,要广泛征求相关各方的看法和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改正其中不切合实际之处,弥补疏漏,调整与其他制度矛盾、重复之处,使制度草案进一步完善化。修改后的制度草案、要报请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第三步:试行。制度草案经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后,可以试行。试行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使之成熟化、合理化。对于新制定的制度规范,试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第四步:正式执行。制度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完善后,即可稳定下来,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果的制度文本,按照确定的范围和时间正式执行。与此同时,要向相关方面说明情况,报送上级管理机关备案。
制度(办法)的形成和制定过程,一般有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提出。由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度制定要求。经上级有关部门和人员同意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制度草案。
第二步:讨论和审查。制度草案提出后,要广泛征求相关各方的看法和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改正其中不切合实际之处,弥补疏漏,调整与其他制度矛盾、重复之处,使制度草案进一步完善化。修改后的制度草案、要报请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第三步:试行。制度草案经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后,可以试行。试行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使之成熟化、合理化。对于新制定的制度规范,试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第四步:正式执行。制度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完善后,即可稳定下来,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果的制度文本,按照确定的范围和时间正式执行。与此同时,要向相关方面说明情况,报送上级管理机关备案。
7.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由哪个部门组织起草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起草。
立法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行版政法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权者国务院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行政法规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国务院决定不公布的除外。
(7)立法起草工作方案扩展阅读:
立法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向国务院提出审查报告和草案修改稿,审查报告应当对草案主要问题作出说明。
立法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行政法规的决定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立法法第七十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8. 加强什么队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
加强人大对立法抄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