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劳工与道德

劳工与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20 15:13:24

A.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是道德产生决定因素

首先咱们明确,第一,马克思说的劳动力商品是指,这个人是自由人,同时他只能靠出版卖劳动力生存,这权就类似当时的黑奴,很多黑奴在殖民地工作,他们本身的财富和资源大量的被殖民者掠夺,结果就是他们除了手里的圣经一无所有,他们是自由的,同时不得不靠劳动糊口,但是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没有殖民地这些历史因素,没有低端人种和种族歧视这些道德因素,他们根本不会成为劳动力商品,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力商品包括历史道德因素

B. 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劳动纪律是法人单位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他要求每个职工必须遵守,如果违反了劳动纪律,单位有权根据所制定的奖惩制度予以惩罚。但前提是所制定的劳动纪律要符合国家颁布的劳动法,不能有相抵触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不同职业中所表现的个人道德修养,它是不受法律所约束的。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道德”底线“,超出了”底线“就很可能违法、犯法。
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纪律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一般是不受制度,法律所约束的。劳动纪律是建立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之上的。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也就很难保证。

C. 规定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法律是

规定劳动者来应当"遵守劳动纪律自和职业道德"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D. 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宪法》第 53 条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劳动纪律。 《劳动法》第 3 条规定 , 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劳动 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 , 又有区别 , 二者相辅相成 , 关系密切 , 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提高生产效率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 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区别1. 性质不同 。 劳动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 , 是一种义务 ; 而 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 是一种自律信条。2. 直接目的不同 。 劳动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 务的实现 , 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 而职 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3. 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劳动纪律的实现 , 法律、法规制 定了奖惩制度 , 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 , 促使人们遵守劳动纪 律 ; 而职业道德的实现 , 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 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 二 ) 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联系1. 主体相同。虽然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存在显著的区别 , 但是它们共同的主体都是劳动者 , 劳动者在遵守劳动纪律的同时 , 也应当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 调整对象相同 。 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调整的都是劳动者的 职业劳动 , 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 , 调整的是同一行为一一 劳动行为。3. 最终目的相同。虽然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 , 但是它们的最终 目的是一致的 , 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 , 促进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 , 完善科学管理 , 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发展。

E. 劳动是如何创造人类的道德体系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属性。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而善则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处于主体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国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广泛性,是指道德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广泛性,能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层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层次性。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则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导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内在性,是指道德调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心灵。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这些优势,一方面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调节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社会和谐。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道德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三,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虽然其他社会要素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说明与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建构和谐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应该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的根本特性是自律性,其根据最基本的是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凝聚为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自律的最高体现,是道德存亡的根据。没有良心就没有道德;道德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完全在于人有良心。良心同时又是道德自律的根据,是道德自律的运作机制。从良心的机制来看,良心包含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积淀;良心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最强劲的表现;良心还包含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直觉、本能、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机制不是单纯的理智、情感、理性或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道德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是良心中最基础的内在要素。它既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统一,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认识,而且是一种道德意志,还是一种伦理情感。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它以其特有的“荣辱”范畴来判别道德行为的善恶;作为一种道德意志,它以其特有的“荣辱”信念来保障道德行为的实施;作为一种伦理情感,它以其特有的“光荣与耻辱”情感来调节道德行为。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使人人都有羞耻之心,无论是对于道德良心的生成还是对于整个道德建设,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法治之路,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关系到社会的全局发展,又关系到长久性的社会和谐。

F. 跟环境、职业健康、劳工、道德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专固体废物污染属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等。法规就更多了。
没有听说关于道德的法律。

G. 劳工与道德体系中,劳工标准包括哪些方面

劳工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人权,包括结社自由和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废除强迫或强制劳动;禁止童工劳动;工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和社会出身,在就业和职业上一律机会均等和待遇平等。

2.就业政策与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促进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政策;建立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组织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3.劳动行政管理与劳动监察,包括劳动行政管理、建立劳动监察制度、规范劳动统计、实现三方协商促进履行国际劳工标准。

4.产业(劳资)关系的调整,包括实现工人和雇主之间的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司法诉讼;企业、产业和全国一级的协商与合作;企业内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以及在企业内关注和审议工人的不满。

5.一般就业条件,包括规定最低工资、工资保障;规定工作时间、限制夜间工作时间、每周休息时间、带薪年休假和带薪脱产学习等。

6.职业安全和卫生,包括制定和实行保障工人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国家政策,建立相应的职业卫生设施;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对一些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产业部门,制定相应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的专业标准。

7.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规定社会保障的最低标准。

8.弱势劳工群体的保护,包括对童工、未成年工人、女工、残疾工人、移民工人、年龄较大的工人、非全日制工人、家庭工等的保护,保障他们与普通工人就业机会均等和待遇平等。

H.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一、生产劳动实践是形成道德本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也实现了主体对道德的需求。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社会劳动出现,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的道德。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2〕P177 劳动是「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而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P131 通过探究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可以发现劳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劳动主体需要为前提,劳动者依靠自身能力和生产资料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式的改造和生产,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其实......

热点内容
广西民族大学法律硕士调剂 发布:2025-05-10 21:25:16 浏览:336
余凌云行政法讲义下载 发布:2025-05-10 21:10:07 浏览:382
法律讲堂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0 21:04:59 浏览:498
证券法和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5-10 20:59:08 浏览:632
业务员飞单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20:59:03 浏览:349
国家法院上班了吗 发布:2025-05-10 20:29:01 浏览:56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产生 发布:2025-05-10 20:24:20 浏览:441
税务政策法规承诺 发布:2025-05-10 20:18:38 浏览:177
保底条款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0 20:09:54 浏览:570
林建华律师 发布:2025-05-10 19:55:04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