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八正道德宝

八正道德宝

发布时间: 2021-12-20 15:37:25

⑴ 思想的形成

值得肯定的是你有心如此。善。
下面先引用一段话:
身体的运作过程之外,还有心理运作的过程,也就是“心”。虽然摸不到也看不见,但是“心”与我们的关联似乎比“身”还要密切: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在没有了肉体之后,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却难以想象,没有了心,该如何存在下去。然而,我们对心的了解,和气有限;对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它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做些我们不想要做的事。我们队意识表层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于潜意识,则似乎完全超乎我们的掌握或了解,其中充满了各种我们可能不认同或并未察觉的力量。
就像审视他的身体一样,佛陀检查他的心。他发现,从广泛、全面的角度来看,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
第一种运作过程是认知(识蕴),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种未辨别的觉察或认知的作用。纯粹只将身心上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及接收到的任何信息予以接收。它只记载各种经验的原始资料,而不加以辨别明目,或做价值判断。
第二种心理运作过程是辨别(想蕴),是一种辨识的作用,这个部分是辨别识蕴所接收下来的任何东西。它将输入的原始资料,予以分辨、命名、归类、并且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接下来的部分是感受(受蕴)。事实上,每当接收到任何信息,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个讯号,表示某种时情正在发生。只要不对信息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对输入的资料赋予价值判断,感受就随之变得愉悦或不愉悦。
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会期待这愉悦的体验能够延长或强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悦的,就一心想将它排除终止,结果心会生起欢喜或厌恶的习性反应。举个例子来说,当耳朵运作正常,听到了声音,这是认知在作用,当声音被辨识出是正面或负面的语言是,辨别已经开始运作。紧接着感受开始起作用。如果是展赞美之辞,就会生起愉悦感受;如果是粗言辱骂,就会生起不愉悦的感受,而习性反应亦随之而生;如果是愉悦的感受,我们就喜欢他,期望多得到一些赞美;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就讨厌它,想要终止辱骂。
其他的感官接受到信息后,也生起同样的运作过程;识(识蕴)>想(辨别)>受(受蕴)>行(习性反应)。这四种心的运作,远比组成物质实相的粒子变化得更快。当感官接触到任何物质的瞬间,这四种心理运作过程就如电光石火般,迅速地发生。随着接下来每一接触的瞬间,这四个过程都一再重复。然而,这过程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就差到正在发生的实相。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地发生了好一段时间,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觉察到它。
《内观》葛印卡 第二章 起点 心

实际上我们的念头并不会无缘无故的生起,比如我们想到食物,一般是因为身边有与食物有关的东西,或有人谈起,或自己刚吃过,或肚子有些饿了。或者是在过往的经历中,你身边的某件事刚好被你与食物关联起来等原因。
又或者是我们只是单纯的思考自身,但这也是由于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并对自身进行一些观察,而触发。
也就是第一识蕴必须发生,才有而后的判断——想蕴,而想蕴总是会依靠我们过往的经历和经验在一定的逻辑规则内进行。这些经历和经验有可能是某件事某种感觉或某个印象深刻的理论等。所以必然的有些人觉得汽油味好闻,有些人觉得汽油味难闻,如果有人告诉觉得汽油味好闻的说经常闻汽油味可能有什么坏处,则他可能因此会对汽油味产生厌恶的反应。

人的思考有一定的规律,就是每个念头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果或一些相反的对应关系。
但人的每一个念头却不是恒常不变的东西。一般如果没有足够的刺激,我们很容易忽略随意生起的念头。这种刺激可能是外界的,也可能是某种特定的偶然出现的深刻记忆或感觉。直到刺激强烈。我们的显意识才会有对其发生足够的注意。并专注于彼。但这种专注一般也很短暂。这点很容易理解,我们很少有一整天想一件东西,就算有,也只是一部分,因为我们还要抽出其他的时间来思考我们该不该吃饭,该不该活动下似乎有些酸乏的身体之类。。
所以本质上意识是一种不断变幻的东西。

如果你只是期待知道思想的形成模式。。那我们的问题可能到此就结束了。
但如果你期待进一步了解关于生命这个包含了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机体的过程和意义。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质量。
建议你去读如上所引的葛印卡老师的《内观》还有德宝法师的《八正道》、《观呼吸》
祝你收获,祝你喜乐安康!祝你达成生命的意义。

⑵ 八正道的图书信息

书 名: 八正道
作者:(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4月
ISBN: 9787544331210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⑶ 观呼吸的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当代内观大师,北美地位最高的斯里兰卡上座部长老。
12岁在斯里兰卡出家,后获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哲学博士学位。他经常巡回北美、欧洲与澳洲各地讲学,并带领禅修闭关。著有畅销书《观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English,此书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入选泰国高中课程教材)、《八正道》《深度禅修》等多部禅修经典。

⑷ 八正道的内容简介

通往快乐的八条正确途径,《观呼吸》作者德宝法师指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的秘诀,关于佛陀离苦得乐的完整指导
在书中,斯里兰卡的德宝法师以实际禅修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本书不仅让人们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八正道达到快乐。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南传佛教教理的诠释和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其辩证精辟,见解独到。
德宝法师以他深厚的佛教学养和丰富的禅修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以及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其辩证精辟,见解独到。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作者不仅让读者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你如何在环境保护、人际交往、职业选择、观呼吸练习等方面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融合了南传教理的诠释和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
在书中,我们都可以学到通向快乐的八条途径:1正见,带来真正的快乐;2正思维,带来放舍、慈爱与悲悯的快乐;3正语,带来和谐的快乐;4正业,带来享受符合道德原则的快乐;5正命,带来利益自他的快乐;6正精进,带来断恶修善的快乐;7正念,带来“活在当下”的快乐;8正定,带来洞见实相的快乐。 德宝法师,北美地区地位最高的斯里兰卡上座部长老西弗吉尼亚修行协会创办人。
德宝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12岁时在斯里兰卡出家,成为佛教僧侣,后来在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经常巡回北美、欧洲与澳洲各地讲学,并带领禅修闭关。现居于西弗吉尼亚修行协会。著有畅销书《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Mindfulness 1n Plain.English,此书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海南出版社2009年8月已出)《八正道》《深度禅修》等多部禅修经典。 【推荐序】 对自己的快乐负起责任
前 言
通向快乐的八个步骤佛陀给了我们离苦得乐的完整指导,它被归纳为八个步骤。即使只是稍作努力将这八步带入生活,也能带来安乐,而发愤努力则将彻底改变你,为你带来极喜与大乐。
佛陀的发现 / 7
修行的资粮 / 17
开始修习正念 / 22
第一章 正见

修习正见使我们了解因果,了解四圣谛,如此,我们就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行于中道,而不会落入苦、乐的两种极端。了解因果 / 33
了解四圣谛 / 36
正见修习 / 60
正见修习要点 / 63
第二章 正思维
修习正思维,能帮助我们检视日常生活中幻想、恐惧、妄想等不健康的思维模式,而能以放舍、慈爱与悲悯等善念,断除执著、嗔恨与残酷等恶念,走上安乐之道。
放舍 / 65
慈爱 / 73
悲悯 / 82
正思维修习 / 91
正思维修习要点 / 98
第三章 正语
修习正语,能帮助我们断除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等说话的坏习惯,而说真实的、向上提升的、和善的、中肯的语言,快乐便会在和谐的关系中生起。
说实话 / 102
言词不是武器 / 104
柔和地说话 / 106
避免闲谈 / 109
正语修习 / 112
正语修习要点 / 118
第四章 正业
我们遵守符合道德原则的五戒,就不会去造作杀生、偷盗等恶行,避免憎恨、恐惧等所导致的残酷与暴力循环,使内心获得平静。
五戒 / 119
道德行为 / 120
在家人的更高戒律 / 134
正业修习 / 137
正业修习要点 / 142
第五章 正命
我们从事不会妨碍心灵成长,或造成他人伤害的所有工作,让自己能保持平静与安稳,我们就可利益自己与他人,在佛陀的安乐之道上禅修与前进。
评估正命三问 / 144
寻找正命 / 151
正命修习 / 157
正命修习要点 / 159
第六章 正精进
勇猛精进地训练自己,把正精进运用在防止未生的恶法、断除已生的恶法、修习未生的善法、维持已生的善法上,便能为我们带来断恶修善的快乐。
十结 / 162
五盖 / 170
四正勤 / 173
记得宏观 / 199
正精进修习 / 200
正精进修习要点 / 204
第七章 正念
时时刻刻注意当下,保持觉知。让我们以内在的慧眼,清晰而不扭曲地如实洞见事物,发现一切事物与众生皆依因缘而存在,并无恒常的实体,没有什么可执著或憎恶,我们便能放松地进入完全安心与快乐之中。
四念处 / 210
身 / 213
受 / 222
心 / 229
法 / 230
正念修习要点 / 235
第八章 正定
当心集中于随意识生起的任何事物时,正定帮助我们突破对象的表象,清楚认知它们的无常、苦与无我。看见这三法印时,我们的贪、嗔、痴烦恼都将永远消失,达到觉悟的究竟快乐。
善定 / 238
禅定层次 / 241
正定修习 / 250
正定修习要点 / 258
结语 佛陀的承诺
我们无须精通一个步骤才能移往下个步骤,这条道路更像是螺旋状的。当你启程时,对所有八个步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当持续练习时,这些步骤会在你心中变得愈来愈清晰。
觉悟 / 262
“来,自己看!” / 266
附录 巴利佛典略语表

⑸ 南耕望北,真的觉得你很厉害也很认真。你能帮下我吗

每个人都会对人生产生迷茫的时候。记得刚上大学我也曾为这个问题苦苦思索。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在短短的不到百年。我们经历了生老病死,从唯物的角度来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反应似乎只是种群延续的产物。但每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对自己的期待必不甘于此。因为我们真实的发现自己并非简单的各类化学物质的混合。我们有切切实实的思想——自由的思想。
某哲学告诉我们,我们的意识不过是外界物质的反应。而我们似乎也发现自身的一些印象也符合这种规律。但我们还是不甘,因为这种说法,简直赤裸裸剥离了生命与物质世界间最大的不同——灵性。如果我们仅仅是这一连串化学反应的产物。我们的所有反应不过是一种灰色化学反应的延续。终究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除了明显的印象,我们还有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眼见色,耳听声,舌品味,鼻嗅香,还有身体的基本触觉。是有别于其他的独立心理活动,甚至我们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心情,引发出不同的思考。
一般来说人是趋乐避苦的,但我们却甚至可以放弃乐受,选择痛苦。就像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被套在一个物质容器中,观察着身边的一切,自身的一切反应。多数时候,我们会跟随应周遭的反应而躁动的物质身体一起躁动,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选择冷眼旁观,看透这不断变化的一切的虚幻本质。
于是作为一个有别于物质的独立思想者、独立观察者。我们不甘自己沦落为物质的附庸。我们期待自己的生命,能够有更多的存在意义。
我们发现,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父母、妻子、兄弟等亲人还有友人、敌人和其他一切似不相干的人。。多数时候我们无法从自身证得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对外有喜欢的人,有憎恶的人,有期待的事,有厌弃的事。我们发现自无法独立存在。于是,我们将自己存在的意义寄托于亲人,寄托于周遭。希望自己能通过做一些事,在他们身上实现,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看到他们更加的幸福。看到那洋溢的笑容,那一刻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于是在那些时候,我们常常设想我希望......我希望……
但要实现这一切的美好愿望又谈何容易,多数时候。我们单薄得如同一片大海上独自飘零的叶片,随波逐流。我们发现自要实现自己过去的那些美好愿望是那么的难,有时候我们甚至要违背自己最初的设想,却只能自我安慰,这是生存的必须。甚至最后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
我们曾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愿。面对迎面而来的乞丐,却连口袋里最简单的一块钱也舍不得掏出来。。。。。
于是我们离最初的美好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变得只为自己的快乐而行为,渐渐变得只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我们忘记了很多希望与希望。。
假如我们再回头看最初的设想,那个导致我们发出那么多美好设想的源头——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再看由此而发的各种期盼。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如此简单。我们期待一切更加美好。我们期待自己有力量去让一切更加美好——我们期待生活中没有痛苦,只有快乐。。
但在对外面的世界细心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它并非能处处如我们所愿。如果我们将期待由外实现我们内在的期待,那将大失所望。
但我们发现有一个东西是我们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那就是自己。
我们发现我们无法左右地球的转动,但我们却可以让自己转动。我们无法让周遭如我们所愿的美好。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当我们逐步的实现这一设想后,我们发现尽管自己也许没有因此获得更多从前所期待的快乐。但内心却更加的远离烦恼与痛苦。有时甚至更惊喜的发现,自己无形之中似乎拥有了更大的力量,虽然依然无法绝对的左右外界,却可以逐步的影响周遭了。。
于是我们发现生命最初的价值是——不断的自我完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由此我们将减少更多的痛苦,获得更多的快乐。此时的我们或许仍在为各种物欲而奔波,但我们已经了知自己将如何有别于物质存在了,我们将更加了知自己是谁,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但如何自我完善呢?
如实的了解一切,包括外界与自己。只有能够如实的了解一切,我们才有资格判断哪些事是值得肯定的,哪些事是无所谓的,哪些事是行而有偏的。。但要如实了知一切,我们还需要破除自身的内在偏见。。
我们不仅执着于自身的存在,还执着于外在一切可爱之物,美食、美声、美人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以此相对的我们厌弃与之相反的东西。。。
我们执着于喜爱的事物,偏见于厌弃的事物。。。。而这些美好和可憎的标准来自于我们内心逐渐养成的习惯。。在它们的左右之下,我们判断,选择,接受,而不自知。。
所以自我完善的第一步在于客观了知一切,破除旧养成习的偏见。。
在生活中我们尤其喜欢对一些事情妄加揣度。朋友是怎么了,怎么对我有些不搭理了,或跟我说话的口气怎么有些冲了。是不是对我有看法呢?。。他们是怎么回事,怎么几个人一起在那个问题上跟我过不去呢?不是是联合起来整我吧。亏我平日里待你们不薄。。。
于是我们的心跳开始加速,我们的呼吸开始加剧,我们的肌肉开始紧张,我们心灵的不快导致了肉体的不快,并反馈回心灵,加剧这种不快。
哼,谁让我不快活一时,我让谁不快活一世(某太后语录)
我们期待别人的爱,却在过分的期待而失望后,在不满而作的报复后。独自品味着孤单。。
我们满怀祝福的帮助别人,却因太执着于他人的感恩,在失望后,变得冷漠,开始冰封自己,在冷漠他人的同时,冻伤自己。。
我们忘记了自己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期待美好,期待幸福。原来我们只是单纯的想向着快乐飞去。最后却离自己的期待越行越远。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呢?是现行焚身的不满,还是心灵底层不断招手的快乐期盼。。
绝对不是前者,所以我们必须要克服各种负面情绪给我们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们要学会敏锐的如实观察到自身的各种变化。当愉悦升起,可以选择享受它,但不过分沉溺,因为当它消失,我们便会因之而不满、失落反而违背了本来目的。
当不满、不安、恐惧升起,试着跳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
但我们很难如此敏锐的观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有时一个念头的产生与消失不过瞬时。又或,我们本身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无法及时发现自己情绪的变化。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到自己心情平息之后才有机会反思之前的反应。
我们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随着周遭兴奋或悲伤。我们的意识突然变得迷离,似乎脱离周遭,甚至这个身体,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外界的喧杂,和自己的心跳呼吸。然后心情开始平复。。这种经历也许很少让我们注意,但却是存在。如前所述,当心灵的感受生起,身体便开始产生各种感觉。作为于物质存在的精神,我们有能力单纯的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
看,呼吸幅度变化了,心跳加快了,身体的某个部分肌肉似乎开始紧张。。
在平日里尝试的观察自己的身体各部分的状态,放松它们。当变化升起,我们便会敏锐的警觉到,这是情绪波动的征兆。于是我们开始更加轻松的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开始能够如实的觉察到自己身心的状态。
如此,我们对自己的身心更加了解,我们甚至能够理解别人的一些感受与行为。认识到自己一些情绪是多么的没必要,更加坚定自己心灵的方向。。

================================================
从你的描述里,可以看出你有很多优点,温和的性格、敏锐的内向心灵,最重要的是一颗不甘于现状并能够果决行动的心。
关于是否要勉强自己的性格转向所谓的豪放开朗,之前的问题已经说过这里不加复述。。
你十分在意关于外表的话题,也清楚原因是对自己外表的不自信。但我必须提醒你,外表等客观因素,不应该是我们不自信的原因。我们希求美好的外表,为的是美好的外形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人缘,当然自己看也赏心悦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这不应该成为执着的理由。因为如此就违背了我们希求美好的本意了。。而我们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外形其实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条件。相对于美好的外形,我更希望你追求一个健康的身体
因为老调常弹的:身体是GEMING的本钱。。。。。如果觉得自己胖。。就适当调整饮食。。适当引动。。克服自己一些饮食上的不好习惯。。如夜宵之类的。。科学的饮食与运动可以给你健康。甚至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觉得宿舍其他人对你冷淡,似乎只在忙自己的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还有一个可能,他们真的在忙自己的事,他们真的没那么热情。也许你应该注意下,自己也在宿舍,当其他三个中的其中一个回来。。其他两个又是怎么一种反应。。他们一般都在交流什么。自己是否可以融入他们的交流。。不要一开始就附加太多的期盼,因为有时现实的落差,是很伤人的。适当的降低期待值,也许获得的会是惊喜哦。。

不要让自己的心一直围着外面转,不要一直将期待投射在外。。将注意力转向对内,对自己身心的观察。如:当你感觉:怎么又冷场了。不习惯,不自然的反应将在你的身体出现,你可能会发现,心里似乎有一种失落沉重的感觉。身体也变得坐立不安起来。别着急,慢慢观察它们。你会发现,对那些应接不暇的身心变化的观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变得越发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越发的控制自如。。
心更静了。。
喜欢女孩子是每个正常男生的正常反映。不过不必要去故意表现。相信自己,深厚的积累必定能让自己焕发出不同一般的魅力。到时候。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缘分。。
注意:也别对自己太过于苛求优越,别让优越成为负担。
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并有自我调侃的勇气的人将是一个快乐的人。。能够直面自的不足,并力行改正的人,必将成功!

对了人的心灵是能够附形于外的,一个常保和善喜欢给与他人快乐,不妒忌,不哀怨,不受各种负面情绪控制的人。。。他的面容将变得柔和,别人也会更喜欢与他亲近,这可比美好的容貌好得多哦。。。

===========================================
其实我对心理学并没有多少研究,尽管之前接触过一些类似的知识,但说到底,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佛学。如上的许多技巧包括人生的迷茫都是在修习佛学的过程中找到的。。
要我推荐你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还真不好办。。不过一些佛学书籍倒是有非常不错的指导身心的功能。。。
如下是我最喜欢的基本书:
德宝法师的《八正道》、《观呼吸》、葛印卡老师的《内观》
还有推荐你去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得,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当然儒释道等传统书籍也欢迎阅读,我想内在的丰富会让你的人生走得更加安畅。。。
祝你喜乐平安。。。

热点内容
劳动法之农民工工资多少 发布:2025-05-10 21:49:22 浏览:367
刑事诉讼法二百一九 发布:2025-05-10 21:46:40 浏览:855
古代刑法老鼠钻洞视频 发布:2025-05-10 21:46:31 浏览:892
周口沈丘法院 发布:2025-05-10 21:38:14 浏览:991
合同法司法解释三解读 发布:2025-05-10 21:35:58 浏览:169
广西民族大学法律硕士调剂 发布:2025-05-10 21:25:16 浏览:336
余凌云行政法讲义下载 发布:2025-05-10 21:10:07 浏览:382
法律讲堂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0 21:04:59 浏览:498
证券法和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5-10 20:59:08 浏览:632
业务员飞单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20:59:03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