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生
『壹』 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道德功,开发潜在的智慧,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 “为学”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为学”的范畴。而老子的“为道”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厦,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道学就是哲学,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也正是这一弊端,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我们知道,“道”首先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无形的心灵的境界。要想进入这一境界,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获得大智大慧,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是不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我们注意到,在《道德经》中,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属于自我,是显意识、个体意识。智,知于表面现象,形成于后天。用自我之智看问题,只能是以物观物。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慧属于心灵,是潜意识、集体意识。慧,明于道,形成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凝聚。用心灵之慧看问题,则以道观物。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未体道之人,灵受制于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于现象,慧明于大道,只有魂与灵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说,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并非完人,那么,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超越自我,解放心灵,开发潜意识,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关于哲学的方法,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损”。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我执”。损是扬弃,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使主观反映客观。“损之又损”,就是否定之否定。损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端正意识、肯定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因为,德是否正确,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于出现自杀、杀人等现象,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损”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只有首先认识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认识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坐入道境,获得真正的解脱。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头痛感冒、大病小灾的不断,那么,智慧也就无从说起。
『贰』 "念由心生,心静念清"什么解释
意思是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
念由心生,心静念清。
译文:
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假象都是由心理产生的,心里安静了,那么假象也就没了。
(2)道德经心生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中体现的就是中国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道家法律学说的肇始。在中国古代,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观点。老子的“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质上不一样。
西方自然法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正义、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础,并且作为评价实在法或人定法的应然性依据。
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于万物的本原,即“道”,试图通过认知“道”来达到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把握,从而依“道”而生。
这种“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义等理念和评价标准,而是一种“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种“天长地久”的规律性东西,兼具物质和精神层面,存于天地之间自我循环。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贵在“无为”、“无事”等圣人之治,而圣人之治的手段并不是通过制定刑法等国家制度来对老百姓加以规制,圣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强制来推行其统治。
而法律制度是治国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统治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的国家机器,老子认为这些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雄心、私欲、智慧等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的因素。
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所以老子极力反对这些措施与法令制度。因此,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结论,法需要顺应“道”与“德”的运动,效法自然之律,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治理作用。
『叁』 “意随心生,心随意动,惟意动而心不动,难难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境由心生,而意境又影响心中所想,只有意境不改变心境才能不改变,这样是很难达到的。
『肆』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处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自《道德经》。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所谓去人心的一种,一来是你心光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二来是你很强才不会怕危险,逢山能开山,遇坎可跨坎。三来,忙起来,专注起来,沉迷工作,没空瞎想。
专注才能变强,不管出啥事都能处理的自信就是这背后的支撑。所以说,强者虽然会选择,但不怕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强者和内心孤立者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放不开其实就是有些事还在担心而已。当然这不是说让大家见着谁都掏心窝子,知人是格物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的锻炼。
相关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道德经
『伍』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通融万境 的出处
心生 则种种法生 通融:
很多人做生意时假心假意地对人家好,其实是为了赚人家更多的钱,从佛法角度来讲,这种心态不是正规的学佛 学 法,也不是慈悲,所以他的心中就没有力量。当一个人心中有佛的力量时候,他才能无私无我地付出。无私无我地付出一定不会是为了行善而去行善,你今天做任何事情,你不是为了行善而去做点好事,那样就是一种自然的行善。比方说,一个老人家要摔倒了,有的人心中想自己是学佛人,自己应该去扶他,这是为行善而行善,这已经算是很好了;但是有的人什么都不想,他看到老人家摔倒了,他直接就上去把老人家扶起来,一个是自然地帮助别人,一个是有目的地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哪一个人的境界高?要懂得人性真圝实的付出,因为人的本性真圝实的付出,那是自然的,用自然的心态去帮助人家,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目的,那才是真正地帮助别人。
真心付出就能通达宇宙的真 理。在人间,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什么叫真圝理?你用真心就能获得真 理。真心是什么?就是一种慈悲,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如果你用善良的心去说某些话,去做某些事情,你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我对这个人说了实话,他爱听不听,那是他的事情,但是我说的是实话,这就是宇宙的真圝理。人跟人要真心相待,看到人家可怜,要心疼人家,看见人家做错了事情,要慈悲别人、原谅别人,这就是宇宙的真圝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超出动物世界的一个人生境界,所以不能用动物的争斗来解决人间的烦恼。
要懂得,人法两空非空,人是指人间,法是指法界,这是什么意思呢?人是空的,因为人从生出来到死了,就是这么一段时间,最后是空的。法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今天的房子1000年之后就没有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几百年之后就没了;我们今天所接圝触的、吃过的东西,或者用过的东西,比方说恐龙,在远古时代真的有人看见过,历圝史上有记载,但是动物有生灭,恐龙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此以后灭种了,就结束了。所以,你所拥有法界的一切都是空的,你自己本身也是空的,这就叫人法两空。但是人法两空,你说空不空?空的,非空,并不是完全空。你们现在坐在这里跟师父讲话,是不是空的?不空。因为你们是实实在在地坐在这里,师父看见你们了,你们也看见师父了,但是这不是事物的本质,最后的本质是归空。
人法两空非空,就是因为心生则诸法生,因为你的心里产生了这个理念,所以你才会得到诸法,所以人间空的物质就会生起来。比方说,你对某一个人的感情特别好,你就会生起一种对他的怜悯和疼爱之心,这不是你自己生起来的吗?如果这个人跟你没有感情,根本不认识,你怎么会有这个心?如果今天他不是你的孩子,你怎么会心疼他呢?马路上有那么多的孩子,你也没有去保护他们、安抚他们、给他们一些幸福,因为那些不是你的孩子,这些不都是因为你的心而产生的吗?
心生则种种法生,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因为她是我的母亲,因为他是我的老公,因为她是我的老婆,所以我的心里就生出来了感情,我就马上迷惑了,法就生了。等到人死了,或者有些孩子跟父母亲作圝恶、作对,最后离开了父母亲,结束了,虽然孩子没死,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心已经死了,这叫心灭种种法灭,因为我的心已经灭掉了,我不想他了,他不是我的孩子,我再也不要看到这个孩子,因为他害死我了,你这个法就灭掉了。你们的心就是你们善和恶的一个分水岭,如果你的心生了善,你在人间所生的一切法就会善,如果你的心恶了,你在人间所生的一切法就会恶,万法唯心造,一个人的心就是这么造起来的。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是自己想来的,我今天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我今天恨这个人,也是想出来的,如果你哪一天想通了,你就不恨他了;如果你今天起心动念恨他了、爱他了,等到过一段时间你不爱他了,你就没有了这个心,你就没有这种恨,你也不会再去爱他,这就叫法灭。
师父跟大家讲,要追寻没有自我意识的本然,就是说,要追求一种超自然的东西。因为有“我”,你才会自私;因为有“我”,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渺小;因为有“我”的存在,你才会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如果没有我自己的话,那你就是一个圣圝人。因为你心里只想着众生,没有想到自己,你就是菩萨。在人间来讲,很多忘我劳动的人、忘我牺牲的人,因为他把自己忘掉了,所以他脑子里只有别人,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道圝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学佛人。如果一个人把“我”放在身上,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因为有了“我”,你才会把别人都忘记。
本然是什么?就是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己,你就会恢复你的本性。母爱就是一个母亲的本性,一个母亲的心中只有孩子,她把五个孩子都喂饱了,最后自己饿了都不知道,她完全忘记了自己。师父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忘掉自己的人,他就是学佛人,一个忘掉自己的人,他会找到他的本然,一个母亲忘掉自己,对孩子这么好,最后她忘记了她自己还没有吃饭,还在挨饿,因为她一定要让孩子先吃饱,这就是本然。
如果我们学佛人整天把自己放在心中,你就找不到你的本然,这样学佛是没有用的。你今天站在外面发书也好,劝人家学佛也好,你劝了半天人家不听,你接下来就发牢骚、不开心了。如果你不停地跟别人去讲,忘掉自己,他开心你也开心,他听不懂你着急,你完全把自身忘了,你很快地就能度到他,否则你是度不到别人的,所以,学佛人言传身教都要忘掉自己。
-----恭录:本性是自然的根
『陆』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而它的主旨思想又是“道法自然”。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二期思想又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而且他的思想在很多地方让孔子都不得不佩服,曾经孔子还特地就某个问题去询问老子,让老子为他答疑解惑。而老子也是道家的创始人。上面我们说到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理性,而《道德经》这本书就是老子所写的,所以《道德经》是老子的一本哲学著作。
道和法本应该就这样发展,不随便干预,也就是“无为”,所以在《道德经》中,它鼓励君主“无为”,不要对国家,社会,百姓过多的干预,因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柒』 道德经里的心随意动意由心生后面一句是什么
道德经里没有“心随意动,意由心生”这一句话。您说得这一句话,其实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概括和解释。
『捌』 〈道德经〉中有这样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请问怎样理解
所谓虚其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抚慰老百姓的心灵,使之没有一种对[贤,难得之货,欲]等东西的想法和冲动。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层面上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更高的需求]的意义中进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计老子也不会这样说。因为平常的需求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
实其腹----也就是说对基本需求的东西必须要满足他们,充实他们。这里的虚后来被庄子解为[心斋]。
老子把这种欲和心的动向划分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于老子的思想并不着眼于发展的立场上,而是追求一种和谐,通融,稳定的哲学目标。这种目标必须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层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产生[争,盗,乱}。
[弱其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社会控制手段。举例,比如赌博,福彩,体彩,六合彩。庄家们的算盘是精打细算的,任何进入其圈中的人永远是输家。而庄家永远是赢家。他们为了不暴露骗局,必须吐出一些资金返还彩民。这些吐出的资金就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便开始在这个封闭的圈环中洋洋自得地转来转去,无限地循环着,虽然个别有所得,有所暴发,但早已经利令智昏,晕晕然不知东南西北。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这个比如扩大到经济活动和社会更广泛的层面上,就不难看出这种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为了维持这个活动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吐返一部分资金,必须进行希望工程,必须进行清官救济,必须进行一种合理的社会解释,那么这些内容就是为了[强其骨]。
所谓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环圈外去的那种社会动向,而不是什么意志。因为真正社会发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着,而不是在圈内。所谓骨就是支撑个体的躯壳的存在,使这种游戏或博弈规则继续在时间中连绵下去。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他使老百姓无知无欲,使老百姓中间那些拔尖的,聪明有眼光的人虽有此心而无此胆,敢怒而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