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新星
① 鲁迅的简介
鲁迅相貌评说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之相貌:这张脸有点不买账,有点无所谓,有点酷,有点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基本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这样!”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的摩登,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
脸:黄里带白,很瘦很瘦。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长衫:牙黄色,羽纱做的。
胡须:隶书“一”字形
个性:正直、严肃、倔强
② 玛丽·雷蒙简介
玛丽·雷蒙,美国作家,教育多元化的坚决倡导者,中美教育、法律交流的热情推动者导者.
③ 中国法学界泰斗有那几位
我觉得我们的法律本身就是。。。既然这样还有什么所谓的泰斗?
④ 张虹 王瑾的资料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图)
笔 名: 小羊、俏阳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55
民 族: 汉族
湖北红安人。民进成员。1978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90年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历任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陕西安康市文研室副研究馆员,《安康文学》杂志主编,安康市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回归青草地》、《白云苍狗》、《歌唱的鱼》,小说集《黑匣子风景》、《魂断青羊岭》,诗集《红,我的颜色》等。曾获第四届特区文学奖、首届吉元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多次被转载,有诗集翻译到日本。
⑤ 美国作家玛丽·雷蒙
在学生时代,青年雷蒙从高中开始学习法语,在大学期间他选修了法国文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去参观纽约市博物馆,正在欣赏馆藏的法国挂毯,此时过来一个法国旅游团,一位导游正在用法语介绍这些法国挂毯。他努力地倾听法语导游的介绍,尽管在校学习法语多年,但对导游的解说仍然不知所云。博物馆的这次遭遇使年轻的雷蒙认识到,不精通法语就无法真正地理解法国文化。因此,他下定决心到法国去,到那里学习、生活和旅游。
大学三年级整整一年,雷蒙都留在法国,住在一个法国家庭中,在法国大学里听课,在巴黎穿街走巷,吃法国菜,看法国电影,他的法语很快就流利起来,开始懂得法国人怎样生活、工作和思考,开始理解法国的艺术和思想。
在这一年结束后,他回到了美国。他惊讶地发现美国与法国那么地不一样,他有些怀念他在法国曾经那么熟悉的那些事情。回国后的雷蒙,仍然是地道的美国青年,依然如故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已经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美国青年,在其内心中,他是半个法国人———他眼里看到特别的东西都会从同时两个方面去思考,从美国的角度和法国的角度。
正如北大前校长胡适的美国求学经历改变了年轻的胡适,雷蒙的法国经历丰富了年轻雷蒙的知识,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从而,使他可以超越舒适、熟悉的国度,来到遥远陌生的异国,接受新环境的挑战,体会不同的生活,包容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接受不同文明的洗礼。
雷蒙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在其日后的教育管理和学术生涯中为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为他事业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勇于改革的杰出教育领导者
雷蒙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职务长达9年,是当时全美最年轻的法学院院长,曾出任全美法学院院长协会的主席,被美国《国家法律期刊》评为40位“法学新星”之一。
就任院长期间,他积极推动了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同世界各国著名法学院的交流合作,并因在公共服务、法学写作及国际法等领域的创新而备受关注。由他主编的《密歇根法律评论》获得亨利•贝茨奖。雷蒙教授还是创建城市社区法律援助项目的领导者,推动大学的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都积极地向有关政府和机构提供咨询,尤其是非常热心地对中国城市社区法律援助提供了诸多帮助。
雷蒙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受到美国其他法学院院长同行的认同,并且得到了同事们的称赞。一位同事这样评价道:“在雷蒙担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九年时间里,他为这所杰出的法学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其研究课题涉及到法律和公共政策想交叉的极为广泛的领域,从高等教育资助到公司税,再到福利改革。他作为学术领袖所取得的成绩远非杰出二字可以表达。”
2003年,雷蒙教授就任康奈尔大学校长。在获悉对他的任命时,高等教育界的人士高度称赞了康奈尔大学的这个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尔说:“康奈尔大学如此幸运地请到才华横溢的雷蒙做校长,这不仅仅会使康奈尔大学受益,而且是整个高等教育界的福音。雷蒙是一位杰出的学界领袖。他对把大学办成与社会相融的组织怀有真诚的信仰。”
在任职康奈尔大学校长期间,雷蒙教授表现了惊人的勇气,积极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进了康奈尔大学的国际化进程。雷蒙教授对康奈尔大学传统的解读,归纳起来就是“革命的康大,亲爱的康大”。说它革命,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康奈尔大学大建立于1855年,那时美国各大名校有宗教倾向,只收男生而且一般只教经典科目,如数学、历史、希腊语和拉丁语。康大不是这样,它从一开始就准备接纳信仰各种宗教的男、女学生,提供一切他们愿意学习的科目。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亲爱的康大”,则源于学生们大多都会爱上它的事实,就算毕业了也还是非常忠诚。康大的办学传统与雷蒙教授人生观和办学理想是如此默契,使得他在康大的改革得到很多支持。
有一个很小的例子可以说明雷蒙教授莫大的改革勇气和杰出的管理才能。来到康奈尔大学后不久,他主持修改了康大的标志,并把它印在制作成中文的宣传册上。据康奈尔大学副校长布鲁斯介绍,修改这个标志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如果在别的地方,不可能有这种速度,” 布鲁斯说,“要知道,康大那个小小的标志已经存在了近140年。”
雷蒙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许多教育管理的理念。他认为,校长的工作简单说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外,面对其他大学、政府和全世界,我是康大的代表;对内,人们期望我向整个康大提供帮助,包括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然而他们对康大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我要帮助他们建立对我们的目标、历史和未来方向的一种共识。”
雷蒙教授还提出了跨国大学的理念,他相信“大学”一词已经含有“无所不包”的意思,就是什么都有。好的大学应该是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包括知识的世界,包括人的世界,应该拥有来自生活各个阶层的人,有钱人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城里人、乡下人,美国人、中国人等等。大学应该成为开启人们眼界的地方,让他们看到生活令人惊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雷蒙教授认为,就是相信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同时致力于研究和教学。首先,推动各个学科知识水平向前发展是我们的使命的一部分,每个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其次,要想激励学生广泛参与,教授必须以身作则。为什么不需求只做研究的人员呢?因为我们同样致力于帮助下一代领导人做好准备,这就意味着要有能力把自己的研究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以他们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相比美国高等教育,雷蒙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应保持高等教育各个机构存在的多样性。在美国,教育机构的多样性是非常显著的,即便是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康大跟哈佛也不一样,哈佛跟斯坦福又有区别,斯坦福跟普林斯顿又是两回事,它们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好事,因为这给学生非常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学校。
教育多元化的坚决倡导者
密歇根大学校长玛丽•苏•柯勒曼说:“雷蒙就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在维护学校为保持多样性而推行的入学政策上,雷蒙进行了出色有力的辩护。” 这一评价源于雷蒙教授卷入的一起打到美国最高法院的官司,源于“平权法案”引起的长达6年的诉讼,他就是当事者之一。美国最高法院这一案件的判决使得美国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也使他在美国法学界乃至全社会威名远扬。2003年,雷蒙教授因此获得“美国有色人种协会”颁发的“国家公正奖”。
案件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1992年,雷蒙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期间,起草了一个录取学生的政策报告,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录取最优秀的学生;二是,体现学生多元化的背景,如本科生的专业,不同国家和种族,少数民族等等。在此,雷蒙教授和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的考虑是要体现教育的多元思维,培养各色人种和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物。在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前提下,对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适当予以政策倾斜。1997年,一名白人妇女申请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未被录取,她以法学院的录取政策违背美国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利为由提起了诉讼。
在美国联邦法院进行的两审,双方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的招生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案件最终也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在美国司法史上,对于二审判决的上诉案件,极少有可能被美国最高法院受理。通常是社会争议极大、有典型性的案件才会被受理。本案就是这样一个案件,就连现任美国总统对密歇根法学院的招生政策也持消极态度,雷蒙教授和他领导的法学院不得不再次应战。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判决的当天,华盛顿特区最高法院所在地云集了几十万支持密歇根大学、支持雷蒙教授的美国民众。最终,最高法院判决密歇根法学院胜诉,雷蒙教授的教育多元化思想得到权威性的肯定和支持,处于弱势地位的众多少数民族学生因此而受惠。为此,雷蒙教授付出了六年的时间和大量的心血。
后来的一次谈话中,雷蒙教授这样说道:今年我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基于康大这一形象,进入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一直认为其中一点是必须把自己看作一所多元化的大学、一所跨国的大学,将服务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国家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观点,他们不能只从一个国家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这倒不是说他们应该拥有一个单一的全球化观点,因为这听上去好像只有一个观点,我主张的是兼收并蓄。我相信有一些想法是全球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比如大家都想得到爱、自由和幸福。但这些想法的表达方式会随着文化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们的学生应该有机会同时了解这些想法和它们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是我在康大努力推广的理念。
中美教育、法律交流的热情推动者
雷蒙教授积极推动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开展法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友好合作。2004年,他亲自率领康奈尔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活动,从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05年11月7日,由于雷蒙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为推动中美大学之间的交流做出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此前,北京大学的名誉博士仅仅授予了几个国家的总统和少数几所世界著名学府的校长。谦和而幽默的雷蒙教授说,而今,他也是北大的校友,努力促进中美交流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耀。
雷蒙教授还受邀担任中美法律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的首任主席,该中心是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的倡议下,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成立的。在中心筹备的时候,聘请谁来担任中心的首任主席,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是颇费思量的:他应当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著名法学家,一位热忱于中美法律政策交流的法学家,一位思想开放的法学教育家。最后由雷蒙教授出任首任主席也是众望所归。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法律和法学教育也呈现出相互借鉴甚至融合的趋势,而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家,尽管两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两国的法律传统、法律制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世界的发展大趋势需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层面寻找更多的共同话题,并展开广泛、深刻的合作。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相似,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广泛合作的常设机构,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雷蒙教授的这一任职,必将极大地促进中美两国在政治法律领域学术交流的开展和繁荣。
这一次,在金秋十月,雷蒙教授将再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论坛“WTO•政府•企业”分论坛,与中外专家共聚一堂,同样带着一份不变的热情和执着,为他所钟爱的中美交流事业再出一份心力。
⑥ 《黑孩子罗伯特》的背景资料
南非的种族歧视,自从165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南非后,白人殖民者就在这里推行极端反动的种族歧视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白人政权的统治,对非白人种族进行长期的统治和剥削.
种族歧视的具体表现为先后颁布一百多项带种族歧视类容的法令,如:"种族隔离法""通行证法"等.
这种种族歧视政策,遭到南非人民,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不屈不饶的反抗,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学生时代,青年雷蒙从高中开始学习法语,在大学期间他选修了法国文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去参观纽约市博物馆,正在欣赏馆藏的法国挂毯,此时过来一个法国旅游团,一位导游正在用法语介绍这些法国挂毯。他努力地倾听法语导游的介绍,尽管在校学习法语多年,但对导游的解说仍然不知所云。博物馆的这次遭遇使年轻的雷蒙认识到,不精通法语就无法真正地理解法国文化。因此,他下定决心到法国去,到那里学习、生活和旅游。
大学三年级整整一年,雷蒙都留在法国,住在一个法国家庭中,在法国大学里听课,在巴黎穿街走巷,吃法国菜,看法国电影,他的法语很快就流利起来,开始懂得法国人怎样生活、工作和思考,开始理解法国的艺术和思想。
在这一年结束后,他回到了美国。他惊讶地发现美国与法国那么地不一样,他有些怀念他在法国曾经那么熟悉的那些事情。回国后的雷蒙,仍然是地道的美国青年,依然如故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已经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美国青年,在其内心中,他是半个法国人———他眼里看到特别的东西都会从同时两个方面去思考,从美国的角度和法国的角度。
正如北大前校长胡适的美国求学经历改变了年轻的胡适,雷蒙的法国经历丰富了年轻雷蒙的知识,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从而,使他可以超越舒适、熟悉的国度,来到遥远陌生的异国,接受新环境的挑战,体会不同的生活,包容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接受不同文明的洗礼。
⑦ 奥巴马简历
全名: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BarackHusseinObamaJr.)
党派:民主党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奥巴马两岁多时,父母婚姻破裂。6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
4年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毕业。1985年,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从事社区工作。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还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负责人。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他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1997年,奥巴马进入政坛,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任8年。2000年,他竞选联邦众议员,但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他已在全国政坛崭露头角,并应邀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同年11月,他在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
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他参与起草了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推动加强公众监督联邦基金使用,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他还先后出访了东欧、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
2007年2月,奥巴马正式宣布竞选总统。他在竞选中以“变革”为主题,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实现能源自给、停止减税政策和普及医疗保险等,并承诺实现党派团结、在国际上重建同盟关系、恢复美国领导地位。
2008年初民主党总统预选启动后,奥巴马一度落后于竞争对手、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级星期二”后逐渐赶超,并保持领先地位,直至6月3日预选结束。8月27日,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
奥巴马1992年与米歇尔·罗宾森结婚,育有两个女儿。
⑧ 杜钢建的人物概述
杜钢建 ,男,汉族,1956年8月生,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当代中国著名政治家、理论家、法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席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现为湖南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杜钢建教授是学术界的一颗新星。是中共十六大报告的起草人之一,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直接参与设计者,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将儒学的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法律理论,在会通兼容东西文化的基础上转换成弘扬自由、人权、民主、宪政精神的学说,为未来中国的政治法律改革提供系统明确的指导原则。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权、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等。 1977-1979年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生。
1979-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2-1985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助教,讲师,法理教研室主任。
1984-1994年 北京第十律师事务所律师。
1986-1988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兼法学所副所长。
1988-1989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立命馆大学研究员。
1989-1996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宪法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1994-1995年 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副总编(副厅级)。
1997-2004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人大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
2004年6月—2009年 汕头大学法学院法学首席教授、院长, 国家级核心期刊CSSCI期刊《太平洋学报》主编。
2009年9月22日,调入湖南大学法学院。同年10月,不再担任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
2009—2010年,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8月—2015年,出任已连续空缺5年的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 亚太法协会执行会长;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
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执行会长;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公共政策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全国比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全国老庄与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行政学会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理事;
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哈佛大学儒学社研究员;
亚洲银行政府能力与法律规制顾问
⑨ 黑孩子罗伯特D的背景资料
南非的种族歧视,自从165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南非后,白人殖民者就在这里推行极端反动的种族歧视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白人政权的统治,对非白人种族进行长期的统治和剥削.
种族歧视的具体表现为先后颁布一百多项带种族歧视类容的法令,如:"种族隔离法""通行证法"等.
这种种族歧视政策,遭到南非人民,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不屈不饶的反抗,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⑩ 雷蒙的个人简介
1957年 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1975年 留学法国
1977年 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
1981年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81~1986 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美国最高法院、耶鲁大学法学院等从事法律工作
1987年~2003年 就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律和公共政策教授、法学院院长,是当时全美法学院中最年轻的院长,被美国《国家法律期刊》评为40位“法学新星”之一,曾出任全美法学院院长协会的主席。《密歇根法律评论》主编
2003~2005年 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第11任校长
2005年 获得北京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5年 中美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2007年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