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民法学教案

民法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1-12-21 08:11:13

⑴ 福建警察学院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5年6月,学院设有侦查系、治安系、刑事科学技术系、公安管理系、法律系、警察战术系、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管理系、刑罚执行系、基础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警察体育教学训练部等11个教学机构。
学校开设有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监狱学等6个公安司法类本科专业;法学、行政管理、信息安全等3个普通类本科专业 。 教学成果 截至2015年6月,学院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部级精品课程26门。2005年-2013年9月,学院教学成果《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施质量工程战略,构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治安学教学团队和侦查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警察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网络安全与电子证据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治安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步式教育”框架下的侦查人才培养实验区、“法庭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模式培养创新实验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教案分别被评为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和“精彩教案”三等奖。
学院为公安部举办了多期“全国公安民警战术师资培训班”、“全国公安局长战术指挥班”、“全国警务实战指挥员培训班”、“香港警务实战训练课程班”等;先后为福建省培训在职民警七万多人次;为全国28个省份,100多个各级各类在职民警培训班实施警察战术教学训练,受训民警达5万余人次。学院先后被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确定为“中国东南部打击苯丙胺类毒品制贩活动(G75)项目培训中心”,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警务实战训练福建基地”,被确定为福建省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基地和福建省国内安全保卫训练基地,被确定为福建省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刑事科学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散打格斗》(林荫生教授)、《刑事技术》(林艳平副教授)、《刑事侦查学》(李双其教授)、《警察查缉战术》 (王勇教授)
省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
福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赔偿法》(本科)(石均正教授)、《犯罪心理学》(黄国强副教授)、《治安管理学基础理论》(高晖副教授)、《民法学》(何炜炜副教授)、《行政管理学》(连成叶教授)、《警务英语》(丁智慧副教授)、《治安案件查处》(熊一新教授)、《治安秩序管理》(张旭红副教授)、《警察体育基础》(黄玉珍副教授)、《办公自动化设备与应用》(李民强副教授)、《公安应用写作》(林国清副教授)、《道路交通管理》(欧丽云副教授)、《商法学》(胡宝珍副教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王翔副教授)、《犯罪学》(张昌荣副教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谢天长副教授)、《预审学》(曹文安教授)、《国家赔偿法》(石均正教授)。
公安部精品课程
《警察战术心理战》(胡建伟副教授)、《金融犯罪案件侦查》(董秀红副教授)、《刑事案件侦查》(刘瑞榕副教授)、《缉捕术》(倪强副教授) 。 师生成绩 截至2013年9月,学院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评国家级40项,省级106项;学院散打队多年来在国际、国内各级比赛中获得100多枚金牌,学校教师、学生曾多次代表公安部前卫体协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院校。 实践就业 截至2013年9月,学院拥有普通影像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5个基础实验室;数字化侦查、气质联用实验室、痕迹检验、文件检验、法医病理实验室、警察自动化指挥等专业实验室等27个专业实验室,实弹训练射击馆、心理行为训练场等8个实训场所。建有覆盖全省9个地市的专业实习基地23个。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分析,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专业扎实、学习能力强、上手快、适应能力强,对毕业生评价称职率达95%以上,其中优秀率达60% 。

⑵ 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有没有所有权 (这个是偶无意之前看到的一个官司,想问哈专业的人来说哈哈```)

国首例教案官司案外申诉和上诉仍在进行

历时三年多的全国首例教案官司,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变更诉讼请求胜诉后,原告高丽娅并不打算就此停下维权的脚步。1月23日,高丽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仍在就一审、二审和再审的官司进行申诉,为的是弄清教案所有权的归属。据悉,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也已经上诉。

教案归谁所有折射法律空白

高丽娅原是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语文教师,从1990年开始,她每学期按规定将编写的教案交给学校。到2002年上学期,高丽娅共交给学校48本教案。

2002年4月,高丽娅因撰写教学论文,向学校索要自己的教案,但学校最终只还给她4本,其余44本已被销毁或当废品处理掉了。高丽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智力成果,含有教师的知识产权,而校领导给予的答复是:一个区区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

“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正是这句话使高丽娅为自己、也为全国小学教师,走上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2年5月30日,高丽娅以学校漠视教师的劳动成果,侵犯了她对教案的所有权为由,将四公里小学告到南岸区法院,要求判令学校返还她44本语文教案,并赔偿损失。

2002年8月5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一审以原告与被告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他们之间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为由,裁定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起诉。高丽娅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02年10月28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法院认为,高丽娅在本案中起诉要求返还教案,系一种物权请求,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属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民法调整范围。因此,原审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有误,应予以撤销。

2003年10月28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对此案重审后,判决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诉讼请求。该案主审法官杨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重申,要判断被告不退还或不能退还44本教案本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的侵权,关键在于该44本教案本是否应属原告所有。而本案讼争的教案本是由被告购买后发放给原告的,其发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原告将其教案再现于空白的教案本上,并无转移教案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所以,法院认定其在性质上系学校财物,应属被告所有。同时法院认为“教案不属‘作品’范畴,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教案应属工作成果,学校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故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于法无据”。

高丽娅再次提起上诉。2004年3月2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判,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的请求再度被驳回。

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教案官司再起波澜

2004年5月,对终审判决仍然不服的高丽娅,向检察机关递交了民事申诉书。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在召集了二十多位知识产权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专家多次论证研讨后,2004年11月25日,以下列理由提出抗诉:

第一,根据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所写教案包含其个人的经验及智慧,完全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定义,属于普通职务作品,应该由她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其学校仅有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的权利。而一审判决认定教案不属于作品,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二审判决又承认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未能明确属于何种职务作品,谁拥有教案的著作权。这样,原审对教案应否享有著作权的认定含混不清,从而杜绝了高丽娅就教案著作权归属问题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

第二,空白教案本与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有着质的不同,前者为一个低价物,后者为具有智力成果的新物。这个新物的创造者就是高丽娅。她对于载有自己所写教案内容的教案本享有所有权。而一审、二审判决否定其有对附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显系错误。

第三,教师高丽娅请求返还的是附着了教案内容的教案本,而不是学校所发的空白教案本,原审判决混淆了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关系,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原审判决作出原告不拥有教案著作权的认定,属于超越职权的程序违法行为。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并于2005年5月23日判决:维持本院二审民事判决。

改变诉讼请求获教案著作权

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不屈的高丽娅该何去何从?2005年9月7日,高丽娅接受了检察院改变诉讼请求的建议,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坐在记者面前的高丽娅坦言,其实,她还是渴望法律能认可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之所以改变诉讼请求,是因为她实在渴望赢得官司。她说,全国有一千四百多万教师,她的胜利就意味着教师的智力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在高丽娅拿到胜诉判决书的那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祝贺?�だ�牡缁埃�即虮�恕?

2005年12月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校侵犯了教师高丽娅的著作权,判令四公里小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的48册教案本,是高丽娅独立创作完成,具有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又由于高丽娅是因工作需要完成了这些作品的撰写,所以它们应当属于职务作品。但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高丽娅的这些职务作品只能归校方享有,同时双方也没有事先约定,所以它们又只能算是一般职务作品。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应由作者享有。教案究竟该姓“公”还是姓“私”,法律暂时从著作权的角度给了全国的老师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民法添附理论解决权属问题
对此案的争论并没有因法院的宣判而停止,让高丽娅耿耿于怀的教案所有权归属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记者为此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家、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赵万一。

赵万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案一波三折的关键问题所在———作为教案存在有两种权利:一是针对物质形态的教案本所产生的权利即财产权;另外则是以教案本这种纸质形态为载体的具体教案内容的权利即著作权。原一、二审和再审法院均认定教案本系学校购买后发给(而不是送给)老师作备课所用,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故判定教案属于学校。法院之所以作此判定,其原因在于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针对的是财产权,因而法院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没有实质性的错误。

“但是,”赵万一随即强调,“实际上,教案本本身的价值非常小,而附着在其上的教案内容才是双方争执的焦点。教案内容作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无论该教案是否发表,均构成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

赵万一说,由个人创造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有两种形态:作者个人的作品和职务作品。职务作品是基于职务行为并主要利用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这里的职务行为应理解为作品创作本身就属于创作人职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利用单位的实验设备、器材等。在本案中,作为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授课,作为规范授课的依据是教师应当预先准备教案,但教师的教案既要涵盖所讲课内容的一般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教师个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解释,即具有相当的个体化特征。职务作品大多数基于法定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在本案中既没有法定的属于职务作品的情形,单位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就教案的归属作出约定,故应当推定为属于个人作品。其教案的著作权当然应由该教师享有。

关于该案仍在争执的教案(实际上是教案本)所有权归属问题,赵万一认为,要明确教案所有权是否转移,就要明确学校发放教案本行为的性质是赠与还是借用,如果是赠与,所有权当然就转移给了教师,如果只是一种借用性质,那么教案本的所有权就没有转移。

“那您个人认为这该是赠与还是借用呢?”问道。

“按照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共识和习惯,我认为应是赠与。”赵万一回答说,“即便是一种不转移所有权的借用行为,也可以考虑适用民法上的添附理论,即教案财产权相对于教案著作权而言,在价值上明显不对称。教案本虽由学校提供,但教师在教案本上创造的作品其价值已远远大于教案本本身。在此种情况下根据添附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对原物所有人(学校)进行财产补偿的方式获得教案的所有权。但民法中的添附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能否将其扩及到物权与知识产权领域,属于理论上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我还是主张可以适用这一理论。”

⑶ 2013安徽政法干警考试

您好!2013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教材建议选择人民日报出版社李永新版《行测》、《申论》
专科层次:《文化综合》
本科层次:《民法学》
法硕层次:《专业综合I》、《专业综合II》
如果您觉得自己复习效果不是很好,可以报班。

⑷ 辅助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不能把辅助法律行为理解成从法律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1 辅助法律行为是根据法律行为有无独立的实质性内容来划分的,对应的是独立法律行为.
辅助法律行为是指并不具有独立的实质内容,而仅仅是辅助其他法律行为生效的行为。而受其辅助的独立法律行为在没有辅助法律行为之前不生效。例如,法定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所作的同意表示,就具有这种辅助性质。
2 从法律行为是以法律行为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划分的,对应的是主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是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例如,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贷合同,为保证债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抵押合同,其中,借贷合同为主法律行为,抵押合同为从法律行为。

⑸ 准备2015年退伍,全日制大专学历,然后部队自考本科学历,回家后想考16年的政法干警公考!

可以报考本科班,但你不能超过27周岁。政法干警公共科目考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试。报考专科的考生需参加文化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的考试;本科层次考民法学;报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需参加专业综合(刑法学、民法学)、专业综合(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的考试。

⑹ 中小学法治教育知识读本教案《公民有哪些权利》

《兵役法》的有关服兵役权利与义务、平时征集、国徽、国歌,活泼好动,勤于探索。法制教育内容的遴

选,结合两课的法律基础课程;《刑法》的基本原则,由此构

成大学法制面的教育。然而、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

物,理解能力较低,心灵纯洁;《行政处罚法》的行政处罚种类和设定、首都,民族平等,总体上教学内容可以涉及专业法律教育的15门核心课程,树立合理的法律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具体地说,公正的基本观念,可以注重基本的道德观念,思想逐步成熟,也面临着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法

制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实用性、系统性、知识性为重心;《义务教育法》的有关少年儿童接

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著作权法》的著作权人及其权利、著作权归属、权利限制。法制教育内容重在培养良好

的道德情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违反消防管理等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可以作为大学法制点的教育。这些支柱学科是,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鉴于法学的技术性、专业性等特征。具体可以考虑:《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

行为、经营者的义务;《劳动法》的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婚姻法》的结婚、家

庭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的消费者的权利、浅显易懂的知识结构、社会保护。

2、中学阶段法制教育基本内容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精力充沛、行政处罚的适用、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具体

内容可以考虑,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道路交通

管理条例》的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行人和乘车人等;《环境保护法》的防止环境污染和其

他公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常见具体犯罪 的成立条件等、高等院校和高级中

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军事院校从青年学生中招收学员等。

3、大学阶段法制教育基本内容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牢固的规则意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因而在已有小学:《宪法》的国旗1、小学阶段法制教育基本内容
小学生处于知识文化学习、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

《国防教育法》的学校国防教育、有关民事权利等、中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掌握法学的支柱学科的基本理

念与技术,而集中投入的教学资源又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定的限度、思想观念形成的初期

⑺ 蒋超的人物经历

蒋超教授先后担任了《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育法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2年被评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1993年获校“优秀教案奖”、校“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1999年、2000年、2004年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蒋超教授所任班主任的91级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委评为首届“四川省学校先进班集体”。蒋超教授1999年和2001年被评为“1998-1999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00-2001年三育人先进个人”, 2003年4月荣获“四川省思想品德课优秀教案三等奖”,2003年7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9月被中共甘孜州委和甘孜州人民政府联合授予“甘孜州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7月被学校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蒋超教授从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已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9年获“四川师范学院建国四十周年十月学术活动周征文”一等奖,1999年和2001年两度获康定师专学报“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蒋超教授在《康定师专学报》上发表的《论受教育权受侵害的可诉性——兼评最高法院[2002]25号司法解释》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著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三等奖,2005年被四川省高教学会评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著作有:《经济法学》(副主编)、《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教程》(参编),《教育法基础理论》(个人专著,37万字)、《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个人专著,30万字)、《学校教育法通论》(个人专著,50万字),著述150万字以上。1997年承担了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中国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任课题组组长;1998年承担了校级重点课程《法律基础》的课程建设研究,任课题组组长。1999年11月受甘孜州人大委托担任《甘孜州民族教育条例》立法研究课题组组长;2003年承担了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四川民族教育立法研究》,任课题组组长。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王允武教授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课题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的探索与实践”,主持校级精品课程一项。

⑻ 你有司法考试民法的语音教案或其他资料吗

我有万国05年6月强化班的全程讲课录音MP3,主讲:李建伟
还有,如果你学过民法,听录音并且看看万国讲座系列书即可。如果你没学过,建议找本教材详细阅读、理解。没有捷径可走。联系方法:QQ16467920
本人今年高分通过司考。

⑼ 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有没有所有权

国首例教案官司案外申诉和上诉仍在进行

历时三年多的全国首例教案官司,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变更诉讼请求胜诉后,原告高丽娅并不打算就此停下维权的脚步。1月23日,高丽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仍在就一审、二审和再审的官司进行申诉,为的是弄清教案所有权的归属。据悉,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也已经上诉。

教案归谁所有折射法律空白

高丽娅原是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语文教师,从1990年开始,她每学期按规定将编写的教案交给学校。到2002年上学期,高丽娅共交给学校48本教案。

2002年4月,高丽娅因撰写教学论文,向学校索要自己的教案,但学校最终只还给她4本,其余44本已被销毁或当废品处理掉了。高丽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智力成果,含有教师的知识产权,而校领导给予的答复是:一个区区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

“小学教师的教案有什么知识产权?”正是这句话使高丽娅为自己、也为全国小学教师,走上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2年5月30日,高丽娅以学校漠视教师的劳动成果,侵犯了她对教案的所有权为由,将四公里小学告到南岸区法院,要求判令学校返还她44本语文教案,并赔偿损失。

2002年8月5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一审以原告与被告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他们之间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为由,裁定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起诉。高丽娅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02年10月28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法院认为,高丽娅在本案中起诉要求返还教案,系一种物权请求,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属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民法调整范围。因此,原审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有误,应予以撤销。

2003年10月28日,重庆市南岸区法院对此案重审后,判决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诉讼请求。该案主审法官杨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重申,要判断被告不退还或不能退还44本教案本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的侵权,关键在于该44本教案本是否应属原告所有。而本案讼争的教案本是由被告购买后发放给原告的,其发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原告将其教案再现于空白的教案本上,并无转移教案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所以,法院认定其在性质上系学校财物,应属被告所有。同时法院认为“教案不属‘作品’范畴,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教案应属工作成果,学校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故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于法无据”。

高丽娅再次提起上诉。2004年3月2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判,高丽娅要求学校返还教案的请求再度被驳回。

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教案官司再起波澜

2004年5月,对终审判决仍然不服的高丽娅,向检察机关递交了民事申诉书。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在召集了二十多位知识产权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专家多次论证研讨后,2004年11月25日,以下列理由提出抗诉:

第一,根据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所写教案包含其个人的经验及智慧,完全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定义,属于普通职务作品,应该由她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其学校仅有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的权利。而一审判决认定教案不属于作品,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二审判决又承认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未能明确属于何种职务作品,谁拥有教案的著作权。这样,原审对教案应否享有著作权的认定含混不清,从而杜绝了高丽娅就教案著作权归属问题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

第二,空白教案本与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有着质的不同,前者为一个低价物,后者为具有智力成果的新物。这个新物的创造者就是高丽娅。她对于载有自己所写教案内容的教案本享有所有权。而一审、二审判决否定其有对附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显系错误。

第三,教师高丽娅请求返还的是附着了教案内容的教案本,而不是学校所发的空白教案本,原审判决混淆了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关系,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原审判决作出原告不拥有教案著作权的认定,属于超越职权的程序违法行为。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并于2005年5月23日判决:维持本院二审民事判决。

改变诉讼请求获教案著作权

经历一审、二审和再审败诉,不屈的高丽娅该何去何从?2005年9月7日,高丽娅接受了检察院改变诉讼请求的建议,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坐在记者面前的高丽娅坦言,其实,她还是渴望法律能认可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之所以改变诉讼请求,是因为她实在渴望赢得官司。她说,全国有一千四百多万教师,她的胜利就意味着教师的智力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在高丽娅拿到胜诉判决书的那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祝贺?だ牡缁埃即虮恕?

2005年12月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校侵犯了教师高丽娅的著作权,判令四公里小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高丽娅的48册教案本,是高丽娅独立创作完成,具有独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又由于高丽娅是因工作需要完成了这些作品的撰写,所以它们应当属于职务作品。但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高丽娅的这些职务作品只能归校方享有,同时双方也没有事先约定,所以它们又只能算是一般职务作品。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应由作者享有。教案究竟该姓“公”还是姓“私”,法律暂时从著作权的角度给了全国的老师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民法添附理论解决权属问题

对此案的争论并没有因法院的宣判而停止,让高丽娅耿耿于怀的教案所有权归属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记者为此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家、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赵万一。

赵万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案一波三折的关键问题所在———作为教案存在有两种权利:一是针对物质形态的教案本所产生的权利即财产权;另外则是以教案本这种纸质形态为载体的具体教案内容的权利即著作权。原一、二审和再审法院均认定教案本系学校购买后发给(而不是送给)老师作备课所用,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故判定教案属于学校。法院之所以作此判定,其原因在于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针对的是财产权,因而法院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没有实质性的错误。

“但是,”赵万一随即强调,“实际上,教案本本身的价值非常小,而附着在其上的教案内容才是双方争执的焦点。教案内容作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无论该教案是否发表,均构成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

赵万一说,由个人创造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有两种形态:作者个人的作品和职务作品。职务作品是基于职务行为并主要利用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这里的职务行为应理解为作品创作本身就属于创作人职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利用单位的实验设备、器材等。在本案中,作为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授课,作为规范授课的依据是教师应当预先准备教案,但教师的教案既要涵盖所讲课内容的一般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教师个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解释,即具有相当的个体化特征。职务作品大多数基于法定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在本案中既没有法定的属于职务作品的情形,单位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就教案的归属作出约定,故应当推定为属于个人作品。其教案的著作权当然应由该教师享有。

关于该案仍在争执的教案(实际上是教案本)所有权归属问题,赵万一认为,要明确教案所有权是否转移,就要明确学校发放教案本行为的性质是赠与还是借用,如果是赠与,所有权当然就转移给了教师,如果只是一种借用性质,那么教案本的所有权就没有转移。

“那您个人认为这该是赠与还是借用呢?”问道。

“按照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共识和习惯,我认为应是赠与。”赵万一回答说,“即便是一种不转移所有权的借用行为,也可以考虑适用民法上的添附理论,即教案财产权相对于教案著作权而言,在价值上明显不对称。教案本虽由学校提供,但教师在教案本上创造的作品其价值已远远大于教案本本身。在此种情况下根据添附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对原物所有人(学校)进行财产补偿的方式获得教案的所有权。但民法中的添附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能否将其扩及到物权与知识产权领域,属于理论上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我还是主张可以适用这一理论。”

⑽ 这种情况可以判定罪免处吗此权利在检察院还是法院啊

赌博是犯法的 但是只是治安处罚 除非拿赌博当职业 或者开设赌场就是刑事犯罪了
你这种情况应该是变相的抢劫 你所说的就是胁从犯 犯罪结果轻微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抢劫罪法定最低刑是五年 如果减轻或者免除就不是很重了 还有可能判缓刑
罪名肯定是法院定 检察机关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起诉

热点内容
民法典谣言 发布:2025-05-10 15:53:02 浏览:660
石峰区法院 发布:2025-05-10 15:38:53 浏览:722
浙江城管执法条例 发布:2025-05-10 15:10:06 浏览:439
合同法第二章百度文库 发布:2025-05-10 15:00:10 浏览:688
行政法学自考名师 发布:2025-05-10 14:58:45 浏览:568
美国立法懒账 发布:2025-05-10 14:37:12 浏览:86
金华市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5-10 14:37:06 浏览:135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属于 发布:2025-05-10 14:34:54 浏览:638
经济法第六版马洪 发布:2025-05-10 14:34:42 浏览:316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要不要基础 发布:2025-05-10 14:33:50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