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有道德感
① 狼孩的事件告诉我们,人类的,道德意识不是先天具备的,它一定经过什么才能逐渐
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
② 为什么狼孩走进人类社会,心理状态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还回答就是:
狼孩的的心理发展阶段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是人的社会环境,而是狼的社会环境。因此,个性与性格的形成因素中,社会影响与普通人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他的三观等各种认识差异。
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③ “狼孩”是一种什么现象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人的心理特征是天生的重要,还是后天获得的更为重要?周围环境、习惯和人的生存条件在人生命的最初几年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对“狼孩”现象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英国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野兽共处的令人称奇的故事。一群狼从一只凶残的老虎那里救下一个男孩并喂养他,人们称他为狼孩。后来他成为一个美男子、大力士和“热带丛林的主宰”。古罗马关于罗马缔造者孪生兄弟罗慕洛和穆斯的传说同样讲述了一只母狼搭救并哺养他们的故事。还有关于人猿泰山的多集电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热带丛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长大的。这些作品的根据是什么?纯粹是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呢?
其实,确实有令人信服、证据确凿的材料来证明野兽哺养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猪都曾充当过哺养者。这类悲剧性的事件多发生在乡村地区,那里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大人们时时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儿。经常是在小孩儿丢失之后,父母却还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件事发生在东方印度一个叫米德纳普尔的村庄里。1920年秋天,在一个狼窝附近人们跟踪发现了两个小女孩,并把她们捕获。一个女孩大约一岁半,另一个大概八岁。根据观察判断,成龄狼像照料自己的后代一样照料了她们。姐妹俩能够灵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样长号,有抓挠的习惯。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年龄小的女孩在那里很快就死去了,年龄大的那个活到了16岁。她逐渐学会了像人一样站立和行走。她甚至习惯了人类的食物,但她仅能学会三十多个单词。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儿院来了一个由母熊抚养的3岁的孩子。这个小男孩后来与人生活了大约14年,但在许多方面他还保留了野兽生活的习惯——十分警觉,对学习没有特别的兴趣。
前不久人们在乌干达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养父母是黄狒狒。尽管人们想方设法,但他仍是弯曲着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医生们推测,这个孩子是在婴儿时期落入热带丛林中的,他对人类社会充满了敌意。
对孩子们在幼年不幸落入动物群中的事例进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学家们作出了不妙的结论。重新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养成人类生存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小说里狼孩的故事情节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级法则来演绎的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一切都要复杂得多。早在17世纪著名的瑞典科学家卡尔·林耐就对动物世界的分类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类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他的著作中关于人的那一章专门辟出一节,题名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现代的研究者们把那些在森林和热带丛林动物之间开始自己生活的孩子们列入所谓的第三文明。他们认为,狼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也还不算野兽。他们的生理条件使他们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离危险、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不能去争取兽群的领袖地位。当然,他们可以具有敏锐的嗅觉,他们的声带能够发出吼叫声和长号声,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会在黑暗里发光。但是他们也不会完全采取野兽们的生活方式。在与人的交往之中,有时经过与他们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后,他们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能够获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还没有听说这种人能够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个例。
④ 狼孩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英国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野兽共处的令人称奇的故事。一群狼从一只凶残的老虎那里救下一个男孩并喂养他,人们称他为狼孩。后来他成为一个美男子、大力士和“热带丛林的主宰”。古罗马关于罗马缔造者孪生兄弟罗慕洛和穆斯的传说同样讲述了一只母狼搭救并哺养他们的故事。还有关于人猿泰山的多集电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热带丛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长大的。这些作品的根据是什么?纯粹是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呢?
其实,确实有令人信服、证据确凿的材料来证明野兽哺养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猪都曾充当过哺养者。这类悲剧性的事件多发生在乡村地区,那里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大人们时时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儿。经常是在小孩儿丢失之后,父母却还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件事发生在东方印度一个叫米德纳普尔的村庄里。1920年秋天,在一个狼窝附近人们跟踪发现了两个小女孩,并把她们捕获。一个女孩大约一岁半,另一个大概八岁。根据观察判断,成龄狼像照料自己的后代一样照料了她们。姐妹俩能够灵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样长号,有抓挠的习惯。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年龄小的女孩在那里很快就死去了,年龄大的那个活到了16岁。她逐渐学会了像人一样站立和行走。她甚至习惯了人类的食物,但她仅能学会三十多个单词。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儿院来了一个由母熊抚养的3岁的孩子。这个小男孩后来与人生活了大约14年,但在许多方面他还保留了野兽生活的习惯——十分警觉,对学习没有特别的兴趣。
前不久人们在乌干达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养父母是黄狒狒。尽管人们想方设法,但他仍是弯曲着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医生们推测,这个孩子是在婴儿时期落入热带丛林中的,他对人类社会充满了敌意。
对孩子们在幼年不幸落入动物群中的事例进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学家们作出了不妙的结论。重新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养成人类生存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小说里狼孩的故事情节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级法则来演绎的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一切都要复杂得多。早在17世纪著名的瑞典科学家卡尔·林耐就对动物世界的分类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类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他的著作中关于人的那一章专门辟出一节,题名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现代的研究者们把那些在森林和热带丛林动物之间开始自己生活的孩子们列入所谓的第三文明。他们认为,狼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也还不算野兽。他们的生理条件使他们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离危险、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不能去争取兽群的领袖地位。当然,他们可以具有敏锐的嗅觉,他们的声带能够发出吼叫声和长号声,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会在黑暗里发光。但是他们也不会完全采取野兽们的生活方式。在与人的交往之中,有时经过与他们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后,他们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能够获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还没有听说这种人能够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个例。
⑤ 狼孩是人吗狼孩有道德吗用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解释
从生理结构上说,狼孩是人!从道德层面说,狼孩不是人!如果对这个回答满意,请点回答内容下面的“…”,再点击“采纳”,谢谢了!
⑥ 狼孩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以促进个体得到较好的发展,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也即说明了教育教学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狼孩从小暴露在狼群中,语言机制没有得到发展,智力水平低下。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一生发展,所以才导致将狼孩带到人类生活中无法适应以致最后死亡。
狼孩的事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外出打猎的人们在打死了一只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长大的女孩。年长的女孩估计8岁,年幼的女孩大约2岁,据猜测都是出生半年后被狼叼去的。两个女孩在回归人类生活后,被当地的孤儿院收养,并且分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
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具有很明显的狼的习性。她们不会说话,却能发出奇特的声音;不会用手,也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像狼一样,依靠四肢爬行;
她们对人有着非常敏感的惧怕,对于狗、猫等动物却感到特别亲切;白天的时候她们一动都不动,一到夜间便开始到处乱窜,还会像狼一样嚎叫。
⑦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
他如果一直生活在
狼群当中就没有意识,
回到人群当中就有,
但意识水平很低
⑧ 狼孩在社会学上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
这个属于返祖现象,我们偶尔也会看到这样的案例的。
⑨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
男孩生活在狼群里是无奈之举,是当时的环境所限,没有什么道德关系。
⑩ 狼孩故事的启示
狼孩的启示①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竟然发生了:狼、熊和豹之类的猛兽,居然能抚育人类的幼童!"印度狼孩"一事就曾轰动过一时,让我们通过这一事例,来谈谈它能给人以什么启示。
①原载《化石》杂志,1977年第4期。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①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①此书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据传我国古籍中也记载过有关"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报》编辑部知识组的同志,还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资料--据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报道: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正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发现时,他全身赤裸,身体大部分长着毛,用四肢爬行、跳跃。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现在住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里。
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约翰"。已确定他现年八岁,是在森林中与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难后独自留下的。猴子们见到他很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保护他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学习了两脚行走,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性情也变得温顺了。但是,他至今还不会说话。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