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道德中
Ⅰ 在战争里讲道德吗
1、战争是破坏行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为了取胜不择手段,因此战争本身没有道德约专束属,也不该有,既然是毁灭性的工作,你装什么圣母?
2、战争虽然不讲道德,但人是讲道德的,只不过这个道德准则因人而异,你不能接受的未必别人也不能;
3、正因为人是讲道德的,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杀戮最好还是不做,不为别的,就算为了你自己心安也是有意义的;
4、战争道德准则,例如海牙公约那种,是战争结束后用来秋后算账的,如果你能取胜,就没有人敢跟你算账,前苏联在二战中军纪并不好,可谁敢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审判他们?同理,如果德国胜了,奥斯维辛也不会被清算;
5、无论你的道德准则是什么,都不能以失败作为代价,这一条最重要!!!
因为如果战败,你所想要避免的东西,会千倍万倍的作用在你自己的族人身上,你少杀1个人,自己同胞多死几千人,这些多死的都是死在你自己手里,这不是笑话,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Ⅱ 为什么讲道德
因为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2)在讲道德中扩展阅读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
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个有教养的人只寻求与题材的确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对于道德定律不可强求其确定度,关于道德的知识只要有助于我们的活动或实践也就足够了。另外,知道了什么是良好的选择并不能使我们成为道德的,重点在于实践,即习惯的养成。
Ⅲ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道德是什么?然后在分析。
总结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益友。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家庭、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和国家要做到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它也在教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Ⅳ 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的人可能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可能占便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对待这种现象
从短期 会获得眼前利益 从长远会吃亏的 如果不道德成为主流 那这个国家就会吃亏,现在的食品不安全就是例子。个人吃亏,人家不和你来往 不和你做生意。国家那。会你骗我 我骗你 其实大家都成了被骗者。并且被外国欺负
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看法,讲道德的人吃亏。所以现在家庭教育里有时候培养孩子的狠劲,认为这个是生存术。其实在生活中,那些从来不管用,但是已经成为家长的普遍道德信念。前面我讲过,把利益做为追逐目的。但是反过来,为了追求利益,我就不讲道德。所以现在的社会,我们不是缺乏消费能力,我们是缺乏消费安全。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报道,城里人还能吃什么?这个是用色素染的等等。
关键是经营者明明知道,他觉得不要紧,吃不死人的。利益的追逐战胜了道德的良知。第三是为了追求善报而不为善,善行本身不带有善性。那个行为本身是好的。比如好学生帮差学生补课等。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像这样的一些到西部去锻练是为了将来读研究生,这样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我个人的说法觉得这种善行不带有善性。而且为了逃避恶行而为恶。作弊是中国教育界的第一恶行。一个学生不认为诚实地面对考试是一种美德,他不作弊本身是不是一种德行。如果他发明了对付考试更高明的方式,他可能去算。所以这里面有风险问题。在道德中,冒险,投机,计算是很多的。不是内心向善的,而是没办法,不能干,干了以后就倒霉了。当然,搞理论研究的喜欢把问题夸大,以引起关注。一部分人遵守道德只是害怕惩罚。这些不知道能不能解释当前的道德生活。这样一个价值逻辑可以看出人们没有理解道德逻辑。只要缺乏环境的监督,就是无效的。使得我们对道德的向往,追求变成了一种功利的追求。我个人认为这种逻辑是有很大缺陷的。
Ⅳ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是什么意思
“讲道德,说仁义”意思是说由孟轲所作《孟子》这本书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说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指不偏,“庸”指不变。
“作大学,乃曾子”意思是说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这段话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
(5)在讲道德中扩展阅读: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Ⅵ 道和讲道德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老子讲的“道”和“德”?个人理解:“道”就是老子总结的广义对立与统一的客观规律;“德”就是按照规律行事的状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主要讲述的是,从运动的角度揭示广义对立与统一之间相互转化的一套哲学理论;下篇【德经】主要讲述的是,人应当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才是按照“道”的规律行事。
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是不可以言说的,道:玄之又玄。这不是老子或者说解说道德经的人故意卖弄玄虚,而是道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关于德,道为德体,德为道用,所以德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道、德和我们日常理解的道德完全不同,日常理解的道德是儒家的思想解释。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还是应该自己反复研读道德经原文,且最好不要以白话文释义来影响了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仅仅对个别自己无法理解的字词查询释义,并查询说文解字。道德经是非常反直觉的,这也不是我卖弄玄虚,而是他的很多内容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结果也会有区别,这不只是说全篇,而是大部分内容,或者大部分句子。但道德经的确内涵极为丰富,值得一生学习。推荐使用陈应鼓先生的版本,网上可以下载。最后小提示:1,研读道德经,切勿相信儒释道殊途同归的说法,更不要看儒家或者佛教人士对道德经的解读的书,你会被带歪;2,切勿图快和方便去看网上的道德经解读视频,他们,呵呵;3,还有一点,道家是道家,指的老庄思想,道教是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绝不等于道家,区别很大,道家是明确反对怪力乱神的。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组织学、管理学以及战略谋略这些智慧的祖典,甚至有人说兵法也是源自《道德经》,可以说《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底层代码,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道德经》全书都是围绕「道」展开论述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
可以说,我们中国人血脉里就流淌着「道」,我们中国人总是追求着治国之道、经营之道、养生之道、夫妻和睦之道、成长之道,甚至花道香道茶道,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只知道追求名利,这话不对,本质上,我们都是求道的人。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大的板块,道经的主题,是悟道,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书中第一章是老子关于道的总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我们可以为他定名,那也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老子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道可以行走,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行走,道路本身也会拓展和变化,因此对于未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豁达比聪明更重要。
《道德经》会延伸出很多重要的主题,比如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祸福吉凶、进退取舍等等,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相通,就像一面镜子,道学家在里面看见美德,企业家在里面看见战略,政治家看到治世之道,父母亲看到育儿经,每个人都会在里面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道德经》最大的好处,就是重新梳理思维方式,提升对自己人生的领导力,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学《道德经》,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是一件事,一以贯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儿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 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 「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 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Ⅶ 大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事事讲道德
首先来我个人觉得,在我们的源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可能做到事事都讲道德的,有可能你做到了,而其她人做不到,所以我们只能说作为社会有志青年,当代有为大学生,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做人做事的时候要讲道德,守法律,以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别人,争取让更多的人都形成社会良好风气
Ⅷ 为什么讲道德
你想受人尊敬吗?你想活得有尊严吗?如果是,那你就要讲道德,只有有道德的人才会让人尊敬!,才会活得开心快乐。
Ⅸ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Ⅹ 关于讲道德的作文
道德--最淳朴的美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华丽的外衣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一切,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如果用道德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在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其中测试那天,我们都被紧张的气氛淹没着,空气也凝固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考英语时,监考老师发现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谁吐了痰。是谁?这个同学失去了最纯朴的美--道德,他丢失了一切。也许他没在乎这件小事,随意的,可从这件小事中却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单单毁坏了自己,也丢失了一颗无价珍珠--道德。
美在于心灵。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慢慢地往后滑,越滑越快,最终回到原点,这个人的一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价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静,温饱而平庸;如果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奋斗目标,就好好拿稳这块无价宝石,掌好这只船桨,不应该随意虚掷,稍不留神它就离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却很难,就如大海捞针。
有这样一位60多岁的农场主,他种了600多公顷土地,尽管平时非常忙碌,但他坚持参加赞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协会。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还参加义务募捐活动,收入用来为青少年治疗眼病。“人们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对别人的帮助。”这位老人既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了别人,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更是一笔无法比拟的财富。拥有道德是快乐的,是美好的。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店录取员工,又许多大学生都来应聘,却意义淘汰了。当轮到一名没有大学生文化高、学历偏低的年轻人时,他看到地面上有许多废纸,便顺手拿起扔进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为这看似平凡的举动是他被录取,其他大学生看不起这小事,把道德远远抛在了一边。从中我们看到了道德有时也会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看一个人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品质如何、道德如何,这样的人才会成功,如果再有文化与知识,没有道德的支撑也是没有用的。
永远记住:美在于心灵,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