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麻沙本道德经

麻沙本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12-22 13:21:48

㈠ 《道德经》这部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巜道德经》给我人生的启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话: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的来说,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豁达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够不被世间的纷扰是非所羁绊,看淡人生,笑对人生,畅享人生,不枉活着一生!



㈡ 这段佛经出自何处

佛说法灭尽经

僧佑录中失译经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侄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侄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㈢ 老子道德经 宋麻沙本应该怎么看

道德经讲的深奥,深奥的高尚的做人的道理。

㈣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㈤ 求这段话的出处及全文

出自<菜根谭>

译文:一个内心充满欲望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湖掀起汹涌波涛,即使住进深山老林也无法平息。

一个内心毫无欲望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会感到凉爽,甚至住在闹市也不会觉得喧嚣。

㈥ 《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全文的翻译】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6)麻沙本道德经扩展阅读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㈦ 道德经看原版还是看白话文解释好的有什么好的推荐

建议先看白话文,你意识中有个“内容印象基础”。再看原文,比较好。不然,你开始就看原文,会越看越离谱,甚至象看天书。

㈧ 关于《老子》的版本

道德经版本问题可以说是道德经独有的现象,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
市面上销售的书籍,版本之间差别很大;甚至章节顺序也不一样。其中,台湾陈鼓应教授《老子今注今译》选用的校订版本还是相当客观的,参考了历代版本和注家,偏重于哲学研究;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摆脱了历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学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读。
《道德经》的版本有多种,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简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道德经》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比马王堆帛书本的《道德经》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汉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㈨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巨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竖立起一座座巍峨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种博大的胸怀,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针砭时弊,预言未来,他的话穿透时空,如雷贯耳,发人深省,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观事物是活的现象,语言文字是死的东西,因此,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只是在隐居的途中,过函谷关时,遇见星相学家、海关关长尹喜,在尹喜的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个字,然后离去,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的由来.
《道德经》问世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无不喜读,被奉为至宝,风靡两千多年,历久弥新,为它作解注释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一种理论,会产生这样多不同的理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老子在他迷一般的书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哲学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哲学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来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种被他称之为“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无形的(老子把它简称为“无”.)然而它创生万物、主宰万物、支配万物、驱使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来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者的立场.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还发现宇宙万物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充满了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把事物的这一普遍规律归结为“反者,道之动.”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奥秘.
老子对事物的这种认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认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我们就要把握这种转化,驾驭这种转化,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这就是所谓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从认识事物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到认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再到把握、驾驭、利用这种的转化,构成老子辩证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骤.
由此看来,《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谈“天之道”,他经常从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用江海、山谷、木头、水、鱼、风箱、车轮、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规律,阐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
《道德经》一书,无不体现自然的精神,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全部来自自然的启示,《道德经》五千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向自然学习,以“天之道”指导“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侯王”、“万乘之主”、“人主”等,所谓“圣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将相、明君圣主,他在书中,或谆谆教导,或严厉警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谓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天下之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此外,他还对历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驾驭国家和臣民的机宜,比如谦卑低调,礼贤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封老子写给历代帝王的言恳意切的长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领导必读.
历史上,帝王们不仅爱读老子的书,有的甚至亲自批注解释,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流传下来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道德经义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三、兵书
老子是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但老子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在“大同”到来之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备战争,研究战争.“以奇用兵”是他军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结,一个“奇”字,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兵书的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视为兵书是有道理的.
四、人类文明反思录
《道德经》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科学文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根源这一秘密,他预言如果人类的私欲继续膨胀,彼此之间继续争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疯狂破坏,总有一天要毁灭于自己创造的文明.于是,他逆流而动,呼吁人类摈弃科学文化、道德礼仪,回归自然,回归从前,回归蒙昧.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跟“无为”不是“消极无为”一样,“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实质乃是“朴民”,目的是实现人类原始道德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还论及直觉思维、养生、选举、外交、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内容,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学之父
老子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历代统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里用的却是老子的一套,这就是所谓的“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及后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无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像一棵参天古木,根,繁衍出孙子兵法;枝,延伸出韩非权术;叶,化作气象万千的楚辞汉赋、建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它的枝干上还藤箩般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杂家、阴阳家、武师、炼丹师、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传人庄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理论对手孔子把他比喻为龙;中国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战思想、荀子的天道论,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实际上,哲学,作为诸学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里得到启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属于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学之父.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渐频繁,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认识和了解,当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等人,左手捧着《圣经》,右手举着十字架,要来开化“东方顽民”,当他们无意中打开中华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进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转而从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古籍的翻译,使得东方思想的阳光渐渐西移,照临欧洲大地,直接对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到:“欧洲十八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卢梭一谈到自然,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大道,就如同我们一提起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
德国三位著名哲学家对老子也有高度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他研究每一个命题,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他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读完《道德经》之后,赞叹不已,说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谢勒说:“迄今的形而上学家,依其伟大性递减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论中国哲学》);
有人问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上,哪个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说:“孔子、孟子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老子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
印度当代哲学家奥修把老子跟马哈维亚(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师)、摩西(犹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稣和释迦牟尼进行对比,唯独钟情老子,他说:“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没有存在的诗意,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里面碰不到一块绿洲,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再我里面,我也不再他里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一件事情,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我谈论耶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替他背一会儿十字架,他不会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会失去欢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谈论佛陀,我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在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
因此,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影响.
六、艺术成就
《道德经》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也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作为论说文,《道德经》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许多结论都具有几何定理那样确定性,不可动摇和辩驳,有正论,有反论,有归纳法、倒推法、类比法、演绎法 .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写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对仗、顶真,尤其是他的反问式排比,像层层叠叠的波浪,前推后涌,奔腾向前,最后砸在礁石上,又从礁石上翻转过来,溅起万千浪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写作艺术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体,用水比喻道德,用婴儿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鱼比喻治国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谦卑低调的胸怀,用弯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爱的风格比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第十五章,为了描绘古代得道高人,他连续用七组形容词,形象生动,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就是《道德经》,它的美在于比喻,它的妙也在于比喻,奥修说:“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是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的不同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道德经》用字凝炼传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动.”的“反”字,“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来之笔,或内涵无穷,或耐人寻味,或形象生动.
《道德经》采用的是诗体语言,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时而如春雨落地,时而如秋风扫叶,时而如断崖流瀑,时而如长空霹雳……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韩解老
本书是笔者研读理解《道德经》的心得,也是一本关于解说《道德经》的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复、有强调、有呼应,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的过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章节都要放在整体上去理解,让它们互证,自圆其说,以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用《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道德经》的解说者数以千计,笔者认为庄子和韩非子对它的理解最为精到,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虽然有发挥,但其主要内容不离《道德经》的主旨,正如司马迁所言说:《庄子》就是一本《道德经注释》(明老子之术);韩非子专门写过《解老》、《喻老》,对老子教导帝王如何驾驭国家和臣民,也就是“权术”部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并结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终成法家大全(由此看来,司马迁把老子、庄子、韩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记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韩二人生活的时代离老子较近,他们对《道德经》文字的解读不存在“古今异义”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时,大部分参考他们的观点,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
纵观历史,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庄子的解说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因为庄子采用了意译;近代,翻译西方书籍的人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严复的《天演论》取得成功,受人青睐,也是因为严复采取了意译.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籍,采取直译,咬文嚼字,不是聪明的办法.庄子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读书,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后面的意义,而不在于语言本身.因此,笔者解说《道德经》,尽量采取意译,部分章节采用对话形式,参与对话的人物有真实的,如庄子、孔子、韩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虚构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庄子》)等,但情节基本是虚构的,许多人物不在一个时空,如柳下趾与老子,李白与老子,严复与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内涵,这纯粹是一种方便,读者不必在乎情节,借庄子的话说,我姑且说,您姑且听.如果说到您的心里去,博得您会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说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气和给我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观点,说服我,说到我心里去,那将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读文章后面附有“延伸阅读”,主要是一些庄子寓言、历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闻报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加阅读趣味.

热点内容
业主委员能聘法律顾问吗 发布:2025-05-09 19:08:55 浏览:78
2015年法律硕士法学统考大纲 发布:2025-05-09 19:07:39 浏览:228
规章规定落实方面问题和整改措施 发布:2025-05-09 18:28:37 浏览:989
多少岁负责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18:27:52 浏览:289
听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09 18:11:25 浏览:197
道德的丧失作文 发布:2025-05-09 17:58:34 浏览:938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流程 发布:2025-05-09 17:52:52 浏览:822
司法厅胸徽 发布:2025-05-09 17:46:13 浏览:234
法治宣传图画 发布:2025-05-09 17:46:06 浏览:500
行政法中备案 发布:2025-05-09 17:44:35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