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礼义和法治

礼义和法治

发布时间: 2021-12-23 00:04:44

『壹』 谁把孟子所讲的"仁政"和"义"发展为"礼"和"法

“礼”: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这便是孔子对颜回解释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核心是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贰』 "法治"与"德治"结合,方能长治久安!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今天"德刑之辩"辩论会的主持人,今天咱们的辩论题目是"该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参加咱们今天辩论的正方(以德治国方)的辩手有孔子、孟子、贾谊、董仲舒等四位;反方(以法治国方)的辩手是商鞅、韩非子、桑弘羊和曹操。让我们鼓掌欢迎双方选手上场!

主持人:比赛开始!下面请正方一辩孔子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一分钟。


然而,法家思想只 "可行于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秦朝的灭亡标志着法家"法治"治国思想的失败。汉朝以陆贾、贾谊、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促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赢得了"德刑之辩"的历史性胜利。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都以"德治"为治国之策,在实践中施行"德主刑辅"、"德法并举"之术。法家的"法治"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很难占据治国方略的主导地位。

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方能长治久安,达到有效治国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是封建社会两千年的统治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德治。现代的德治和法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德与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维护法制建设,实现社会稳定。

『叁』 礼义和廉耻,有什么范畴或层面上的不同

礼义廉耻四个字所蕴含的意义随着历史变迁也随着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如“礼”在春秋时期就是周代礼制所包含的内容,那是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同时也是当时的价值取向,不懂礼者皆为蛮夷,那是孔子都愿意去的地方。“礼”在当代就可以简单理解为礼貌,善良等等,是一种美好品德之一。很多书上在翻译《管子·牧民》中“仓廪实则知礼节”的礼节一词时直接翻译为礼节,这是有偏颇的,至少不是很正确。今古翻译即是把古语翻译成现代语,把礼节翻译成礼节,就把当今的礼节等同于古时候的礼节。这也许对了解的读者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对初通古文之人会造成不当的理解。

其他的三个字也是一样,古今含义不尽相同。

那么再回头看开头的提问,就会发现问题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四维不张”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四维还是管仲的四维,提问者并未指明。如果是古时的四维自然不适用当代社会,否则我认为还是适用于现今社会的。

当今社会仍然在强调礼义廉耻,具体的含义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的含义,也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次的含义,还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正面层次的含义。试想如果社会国家人民没有这礼义廉耻,那么得到这多助,失道者寡助,国家焉能不亡。

管仲对礼义廉耻的要求有哪些呢?“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简而言之,君主做好表率不逾节、不自进、不蔽恶、不从枉那么礼义廉耻自会存在人民之中,君主的国家自会长治久安。齐桓公作为五霸之首自然不负盛名,他在称霸之前确实对管仲言听计从,但是称霸之后,就不再收到这些礼节的约束,不再遵守礼义廉耻,放浪形骸,造成的影响就是自他以后吕氏齐国再没有称霸之君。

可见管仲的四维说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不乏谏臣以礼义廉耻直谏君主,要求君主遵守礼义廉耻,上行下效,乃至全国遵守礼义廉耻,如果再直接一点形容那就是封建礼教

『肆』 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和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谁

“礼制不俗,刑不医”是西周“礼制”的基本特征。 “礼不为庶人”主要是指礼赠给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所没有的特权。 “刑非医”主要是指刑罚的尖锐,不是针对医生之上的贵族,而是针对奴隶和平民。 在贵族内部,由于等级不同,待遇也不同。 因此,西周的“礼制”下,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天有十日,人有十度”; “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仪式。” 老百姓除了能穿丝绸的老人外,只能穿麻布和格布制品,所以老百姓自称“俗衣”。

汉代《汉书·十货志》亩含“三石粟”,相当于现行制度281斤/亩,汉代《淮南子·朱书训》亩含稻米2.77石, 相当于现行制度的260斤/亩。

『伍』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圣人生下来性恶但是善于伪装自己,伪装自己制造出礼和义,有了礼义之后自然就产生了法治

『陆』 法治文明礼仪作文大全

中国,素来以来“文明之邦”自著称,在古代,不管是达官贵族,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讲文明礼仪。直到现在,这个传统依旧未改变。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文明礼仪随处可见。比如:在学校里,如果把同学或老师撞到的话,都应该说一声“对不起!”,才能走开。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友爱,不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争吵不休。同学有困难时要帮忙,不能坐视不管;在家里,要尊敬长辈,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要立即完成,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推脱,如果自己实在放不下手上的事,应向父母交代清楚,不能向父母大吼大叫。如果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必须要用上“请”这个字眼,这样能显得自己十分有礼貌,很懂事;在其他公共场合,更要讲文明礼仪了,如果有人问你问题的话,自己确实不知道,应该说“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是不能说“我怎么晓得,你去问别人噻,你好烦人。”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没有礼貌,你在别人的心目中会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柒』 法制教育和文明礼仪的资料,硪要出板报哦

我葫芦岛实验中学,你也是?
公共礼仪

(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①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就座 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②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

③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捌』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是出于什么目的

管仲之功利,即是将齐国作为其变革之实验品,在这之前的诸侯列国可能并没有过这样的变法,这种变法突破了原有的周天子礼乐制度,或者本身就是寻找到一种与周天子管理臣民类似的方法,对于“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样的说法,在后来对整个封建时代的王朝都具有影响,而礼义廉耻也成为士农工商们通行于世的行为准则,也是基本准则,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所谓价值观,每个人要在春秋战国时代真正的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尊重这个四维,毕竟这个四维是在齐国国家层面上所弘扬的。

在后来的大多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们,皆在推广这种管理模式。当然唯独秦国的商鞅,对这种并重的方式进行了再次修正,即是将法制凌驾于礼制之上,把法家那种独尊一家的思想贯彻到了国家管理中来,并在数年之间取得重大突破,高效运转的法制在秦国这个中原边陲之国得到了极大推广,并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根基。可是,这种制度的问题也在后来彰显,即法治的过于严酷终究惹怒了民间百姓,最后兴兵灭秦,而致汉王朝建立后,法治与德治的模式又为汉朝皇帝们所推崇,这当然是管仲为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玖』 荀子礼法相结合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回举、王霸统一答。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频道方圆剧阵白莲 发布:2025-05-09 08:07:33 浏览:298
要请好律师吗 发布:2025-05-09 08:05:28 浏览:96
我国司法主体是 发布:2025-05-09 08:05:17 浏览:225
宁化生态司法 发布:2025-05-09 08:00:26 浏览:429
刑事诉讼法前后对比 发布:2025-05-09 07:52:45 浏览:835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简报 发布:2025-05-09 07:43:50 浏览:51
婚姻法中一方威胁一方生命 发布:2025-05-09 07:35:13 浏览:321
2017劳动法年假计算 发布:2025-05-09 07:35:00 浏览:134
莱州法院办案 发布:2025-05-09 07:27:56 浏览:454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专家意见 发布:2025-05-09 07:27:56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