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老师说过

道德老师说过

发布时间: 2021-12-23 16:30:34

Ⅰ 品德老师说我是农村人没见识,我好难过

这个老师这样说确实太不应该了。
老师是德育工作者,应该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不能排斥学生

Ⅱ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谈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意思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体罚和讥笑、冷漠会对学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伤害。 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缺乏责任心的。

(2)道德老师说过扩展阅读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其次,提高教师素质,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

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Ⅲ 老师点名说自己的学生没道德

其实这种没有绝对的答案,就和清华学姐一样,老师和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如果真的要选择一个的话,其实老师是不对的。
首先,学生是穿校服好认,老师穿便装在车上说陌生人也是对的,要说在公交车这种公共场所,老师应该没老到刷退休卡吧,再说了,学生的状态姑且不说,现在的书包重量都能压垮学生的背了,老师应该都是知道的,如果因为这个就点名和道德挂钩,那这两个老师把自己的架子也架得太高了;
其次,老师既然和他们的班主任说了就证明应该是眼熟那两个学生的,也许是两个孩子因为身体状态,或者害羞没敢向老师问好,老师才会心理没得到满足吧,毕竟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在公众场合受欢迎和尊重;
最后,可能双方都有问题,但是当面点名批评,其实对孩子的内心是有很大的伤害的,曾经都作为学生过,对老师的话有多在意,我们都懂的,如果因为这种小事,伤害到了两个孩子的内心,我觉得这两位老师的虚荣心远远高过师德,有点刻意抬高自己了。

Ⅳ 高三党,老师说我道德败坏人渣,然而,我和别的普通学生一样,最多就是迟到和内务不整齐。他为什么要这样

那要看你心里有没有一把尺子来度量自己!按你说的,这个老师只是说气话而已!等他教那些00后,那些整天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混小子就只是什么是道德败坏了!

Ⅳ 老师能经常说学生品德不好吗

老师不应该经常说学生品德不好,甚至都不应该这么说。这样涉嫌歧视学生。老师本来就应该引导教育学生,而不应该像个法官一样来批判学生。

Ⅵ 为何那么多老师道德沦丧,却还说谎话说“个别”

社会抄造成的,现在的部分老师丧失师德,只在乎金钱,已经没有了道德底线,任何事儿都以金钱来衡量。但还是有好老师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哪儿都有好人,这个社会还是正能量多,邪不胜正是改不了的,用个别很贴切。

Ⅶ 简述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应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教师的劳动是十分高尚的劳动,人们称赞他们是辛勤的园丁,这意味着他们是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是教师为祖国建设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境界与高度政治觉悟的具体体现。教师崇高使命和高度责任感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上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精神。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真正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把它视为教师的美德。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得以维系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它是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从内容上看,在较低层次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这是一种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它是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爱抚的那样的情感。从较高层次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解感和尊重感,这是教师对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所产生的不同与成人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的尊重和理解的情感。在更高层次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期待感,它是教师期望学生获得较快进步和成长的情感,是教师对学生未来成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教师这种期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鼓舞学生向上的激情,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已经为心里实验和教育实践所证实。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是由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示范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为人师表”,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指出教师应“以身立教”。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不仅倡导了“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身教人者教己”,而且身体力行,鞠躬尽瘁。
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首先,表现在履行教师的义务方面,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过:“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矣。”子贡解释孔子的话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仁也。人且智,夫子既圣矣。”再次,教师要协调好人际关系,搞好团结协作。在现代的学校中,教育新一代决非个人能够完成,需要许多教师的合作,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合作,教师如果不注意协调好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或者存在缺陷。最后,教师应具有文明的言行风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言行举止要注意风度,注意讲究文明。

Ⅷ 老师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典故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继承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创立一套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此意。这是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

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更不肯假手他人。

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如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道:“既然没有工作,怎能吃饭?”

弟子们无奈,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丰子恺眼中的弘一法师
----怀李叔同先生

做教师确非一件易事,可能我们也常常会抱怨我们的学生是如何的不配合我们,或许会难过于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但有时再细想来,难过之余,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一下如何为师呢。听到有人谈到了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于是找来了丰子恺先生的这篇写于60多年前的文章,除了产生了对弘一法师的敬重外,更对丰先生的尊师之精神由衷地产生了无比的敬意。现摘引全文如下: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迂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象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沫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象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攀。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庐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热点内容
代替别人签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03:26:08 浏览:190
金湖法院号码 发布:2025-05-09 03:23:06 浏览:43
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发布:2025-05-09 03:17:27 浏览:567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 发布:2025-05-09 03:16:40 浏览:70
医疗律师刘晔 发布:2025-05-09 02:56:14 浏览:795
法院可以录像吗 发布:2025-05-09 02:55:29 浏览:496
检察道德讲堂 发布:2025-05-09 02:47:10 浏览:743
湖南驻深圳龙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09 02:41:21 浏览:551
公司法律人格否定制度 发布:2025-05-09 02:35:32 浏览:128
阮毅律师 发布:2025-05-09 02:32:31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