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读书笔记道德经

读书笔记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12-23 21:30:46

道德经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㈡ 道德经的每一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500字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㈢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读后感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㈣ 道德经,,,读后感,,,要少,,,精辟

也没有什么读后感,所谓读后感都是骗人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了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实面目。
但既然问了,我就说些自己的感受,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自己去看。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老子写道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阐释道的规律。
下篇德经,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
这也分成几个方面,一是个人之道。
个人之道在“观复”,什么叫“观复”呢?复,就是前面说的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通过对这种归其根的观察,我们就知道“物壮”是不道,所以,要不求“物壮”,要“知其雄,而守雌。”。
二是政治之道,政治之道也如同人道,要懂得“观复”,要“绝圣弃智”,“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总体来说就是,上篇解释什么是道,下篇将如何将道用于人事,也就是德。
但是“失道而后德”,当我们开始将道用于管理人的时候,就已经失去道了。因为真正的道是顺其自然的,虽然“虚其心而实其腹”是遵道而行的,但是虚其心的原因,终究是因为其心已经不虚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道德经所涵盖的区区一角而已。
真正要理解一样东西是需要自己去亲身体会的,而且道德经也才五千来字而已。

㈤ 急需600字以上的<<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并非道与德的并列而是道, 那德是什么?德就是道的属性罢来,简言之就是道的德。在老子看来道是存在的,就像其他生于自然的生物一样。但道扮演的是至高无上的角色,是一切事物运行的标准。道德经还有其政治意义那就是无为。老子希望通过道的了解和学习,达到天人合一,无为而有为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有为” 这里面有个矛盾,无为怎么会有为呢。 老子所说的无为的条件就是按照道的规律行无为之事,就是不要去干预。他自然而然就会有为。
这与佛家的“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和佛性都是一种属性。但,无论是无为还是佛性都可以成道。我们所说的佛和道都不是真道,佛以佛入道,老子以道入道。道不可说,万道皆可入道。道是效法自然的,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无,无就是万物的根本,由无生有,有就是一切的起源。道是永恒的是唯一的是存在的。
道德经所谓的道并非道德,而是一种存在的规律,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不过这些都要自己去体会,别人是只能点拨却不能传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于任何空间,任何地方。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千变万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谛,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道就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是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远远超过我们所想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来就是“无”的,“无”生的“有”也就是我们现在认知的空间即我们能理解的空间。此所谓:“故常无,万物之始。常有,万物之母”。总而言之,道德经所讲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现在的认知。 万物可以以万道入道,“道”就是一样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的道理。世人生于道却不知道,这就是人的悲哀。

㈥ 要一篇<<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开始想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门前臭水沟的水,98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随妈妈去那漳河风景区让我头晕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乘轮渡过江时汉江归入长江处那“泾渭分明”的水,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不禁有些疑惑,人类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还是人类自己的形象的变异,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实,大胆设想一下,我们似乎应该把水的化身作为信仰之源。当然也绝对不是传说中所谓“龙王”、“河神”之类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处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应该也算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甘甜、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㈦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夺功名利禄;不以难以得到的东西为珍贵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现那些能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纯洁人们的心思,满足人们的温饱,减损人们的遗志,增强人们的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自以为聪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张,以无为的方式去对待一切,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周王朝分崩离析,五霸代兴,战争频繁,野心勃勃的诸侯们都像代周而立,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争斗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老子面对战乱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来是清静纯洁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隐忧,争名夺利,贪图物欲,于是就产生了奸诈巧伪之心。二者是引起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去除名利,净化人们的心灵,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进行反思这一角度来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同时也是破坏地球、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由于人的活动,地球的臭氧层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气、水源、土壤等极大地损害和恶化。大自然已开始疯狂报复人类。据统计,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引用这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这些污染又翻过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决大多数十有环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亲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人们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财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类在不断着创造文明,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挖掘着坟墓。

㈧ 道德经读书笔记5篇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㈨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㈩ 求《老子》读书笔记一篇~~~~

《老子》读书笔记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丝益棼之感。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大腕”,不止这一二人,南怀瑾先生经常与朋友说笑称: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计然子,是范蠡的老师)、孙子(帮吴王阖闾击破强楚)。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的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的“治道”的精要,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对这三家,南怀瑾先生经常用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我觉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当的,有其理由。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最能代表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其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这个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的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

清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不超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多再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纪晓岚对道家的学术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谦德“。《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件法宝。汉文帝的一生,就实践了老子的这三件法宝。参谋长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无私的反面运用。刘恒接过玉玺却说保管,这就是黄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谦虚是谦虚,该要得还是要。在个人修养方面,运用黄老之道立身处世,有一个大原则,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个就是庄子在《让王篇》中说得:“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就是老庄的基本原则,了解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庄之道。

南老先生曾经下过这么一个结论:中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无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这些精神,欲懂得老庄的运用之道,在“用”上发挥老庄的哲学,那么必须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的。阴与阳,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因此亦可以说,他是用顺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正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阴”的“顺道”。因此南老让研究老庄的学术之人,不要误会老庄是阴谋之术,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到这一点。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着名相而寻道。其次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果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

热点内容
代替别人签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03:26:08 浏览:190
金湖法院号码 发布:2025-05-09 03:23:06 浏览:43
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发布:2025-05-09 03:17:27 浏览:567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 发布:2025-05-09 03:16:40 浏览:70
医疗律师刘晔 发布:2025-05-09 02:56:14 浏览:795
法院可以录像吗 发布:2025-05-09 02:55:29 浏览:496
检察道德讲堂 发布:2025-05-09 02:47:10 浏览:743
湖南驻深圳龙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09 02:41:21 浏览:551
公司法律人格否定制度 发布:2025-05-09 02:35:32 浏览:128
阮毅律师 发布:2025-05-09 02:32:31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