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元君
① 诛仙灵道蕴玄去哪换东西怎么换几级才能换
应该是90级以上玩家才可以兑换。需要25个灵道蕴玄,去青云山找太上道德元君换135级法宝灵媒
② 道教常见的护法神将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王灵官宝诰
志心皈命礼:先天主将,一炁神君。都天纠罚大灵官,三界无私猛吏将。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猛吏,三五火车。太乙雷神应仙天尊。
志心皈命礼 北极猛将右部天尊大元帅黑面丹唇仁慈济众德布乾坤义雨宏施罚逆恶伦英雄柄冠杵伏魔氛神目如电法视善门照护九州岛辅佐上帝威镇玄门检举人世常佑国君鉴视男女三纲五伦诚心朗诵桂子兰孙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救苦消灾北极玄天上帝右部 赵大元帅 万灵天尊
关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太上神威 英文雄武 精忠大义 高节清廉 协运皇图 德崇演正 掌上中下界之权 管天地人才之柄 上司三十六天 星辰云汉 下辖七十二地 冥垒幽酆 秉注人身功德延寿丹书 执定生死罪过夺命黑籍 考察诸天诸神 监制群仙群职 德圆妙果 无量度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万灵万圣 至上至尊 忠孝祖师 文衡真君 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远镇 关圣帝君 贞元显应 昭明翊汉天尊
关太子宝诰 志心皈命礼 灵侯太子文经武纬匡王辅国德义巍巍忠孝节义全受全归奇勋早建於西蜀异略素著於北魏大忠大孝至仁至义补造化之不足佐圣帝以立功 护朝护国尽孝尽忠九天威灵显化大天尊 周将军宝诰 志心皈命礼 扶天勇将察地猛神铁须银齿黑面朱唇精忠特立劲节惊人稽查善恶纠察凡尘 明明显赫处处游巡锄奸除恶救世忧民忠臣义士护彼超伸乖儿逆子不胜怒瞠 维持世教匡正人伦斩妖护法大道常存最灵真宰最显神君护朝护国刚直忠勇大天尊
廖天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大汉监军忠义上将英勇威神有智有略无欺无险至孝至仁心存济世意切飞鸾统理南天佐部受命玉帝挥毫积功勋兼掌雷着善果宣化人间管诸魔鬼协众阴兵慈悲保赤惠惜孱民斩妖护国治怪安民廖将军南天真相奉旨驰骋玉封博施真人加升道德天君
马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斗口魁神 璇玑上将 三头磊落 应三台照耀之形 九目辉华 印九斗光华之象 秉西灵之金气 足蹈白蛇 戴南极之威灵 背飞丹乌 寄化冲天风火院 专司北极号天罡 宝剑珠铃 挥霍妖魔皆绝灭 帝锺法印 行持神鬼悉皈依 随梓幢而主文衡 辅紫微而司禄命 大悲大愿 大圣大威 威灵显赫 幻化无穷 高上神霄 玉清尊王 混元主法元帅 玉府司命真君 光明华藏 寂道真皇 南极火犀大仙 北帝都天罡 横天威烈神王 摄魔雷令大神 掌管雷霆都司 考召捉命大将 掌管云雷雨电 纠察三界邪魔 天下都提辖 正一灵官马天君 五显华光大帝 太乙雷声不动天尊
温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天庭上将 地府正神 道妙同人 斑竹村中施惠泽 德隆舍己 黄金阙内锡恩波 顶戴琼花 天门出入 手持铜环 霄汉无拘 掌九幽鬼录人案之典 膺五岳神宗将首之班 正气荧煌 威灵赫奕 大英大烈 大德大仁 玉皇殿前左金亢 真武驾下温都统
岳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三峰挺耸 手执沥泉神枪 五部齐眉 身披雪花银铠 御前元帅 殿内将军 上司九天雄兵神将 下掌五狱罪鬼亡魂 三界有求皆显化 万方号令尽施行 忠心贯日 为万世臣道之规 孝行可风 作千古子职之训 显神威於金陵城 千秋勿替 著功绩於朱仙镇 百世长存 座下三十二将 破贼除奸 身随五百儿郎 擒妖获怪 群生载德 万姓钦崇 至刚至勇 至孝至仁 治世祖师 伏魔上将 精忠武穆王 义勇大巡察 救民正直称少保 护国无私号鄂王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玉帝殿前 兼理右相道德元君 无量普济 妙法天尊
赵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 神霄玉府 梵炁瑶宫 修金丹而避秦 持玉箓而敕命 身骑黑虎 手执银鞭 驱雷掣电 斩鬼除妖 位列西台 体用水金开道法 职司北极 镇降龙虎显神通 部领百员宿将 三界策役 权司五雷六府 九州提点 德容忏悔 赏罚分均 受命玉帝 管理财源 统帅雷霆 号令瘟火 大悲大愿 大圣大威 至公至正 巡查坛院 掌理天下财源 上清金轮院 督财府中大元帅 正一玄坛赵天君 玄化通天 财神天尊
③ 七大元君是哪位神仙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存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道教其实是归于老子的思想。
④ 道德什么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 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
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由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
⑥ 道教的起源
一般认为天师道是最早的道教,
道教始祖轩辕黄帝祭祀天帝,问道崆峒,受教玄素,学医岐伯而始有人问道教。后于首山采铜,荆山铸鼎,王屋炼丹,桥山飞升,至2014年已有4700余年道教历史[3]。《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由巫祝通过卜筮向天帝请求答案,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5]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继承发扬。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核心信仰。
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教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被道教承袭;《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创道教,并发展了大量信徒.其门派以符箓为主,轰动一时,是为道教最早的组织,其子孙继承天师称号,继续传道,而后形成了正一派.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陶弘景开创茅山派.[9]
《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养生炼丹术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7]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8]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⑦ 诛仙灵道蕴玄去哪换东西怎么换几级才能换
应该是90级以上玩家才可以兑换。需要25个
灵道
蕴玄,去
青云山
找太上道德元君换135级法宝
灵媒
⑧ 四大元君是哪位神仙
“金母元君”、“碧霞元君”、“紫虚元君“、“斗姆元君”。
斗姆元君,简称“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
魏华存,晋代任城人,女道士,字贤安,又称紫虚元君、魏夫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父亲为司徒魏舒。
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王母娘娘,又称: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灵圣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称为“上圣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 瑶池大圣西王金母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
(8)道德元君扩展阅读:
《北斗本生经》载:斗姆于龙汉祖劫在玄明真净天修行玄灵妙道,殷勤侍奉元始天尊。后分身化胡降生西方天竺国为周御国王后妃,生九子,乃为北斗九皇大帝。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
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在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
⑨ 诛仙玄真元灵冠怎么获得
用25个去青云太上道德元君那里接任务灵道蕴玄,可以兑换135门派法宝灵媒
⑩ 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忠 ——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
孝 ——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和四维,合称“四维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