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原罪
A. 什么是原罪
原罪是一神学上的语汇,它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亚当的堕落。如上所述,人原初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他满有公义和自由,能够自由自在地选择追随神或背离神的道路。然而,人没有听从上帝的吩咐,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由于人违背了上帝的这一诫命,他被逐出伊甸园,同生命树隔绝开来。9
自打那时起,人的灵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人的道德似乎生来就染上了痼疾。他的灵,即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变得残缺不全。
这就是原罪的体现。圣经说,人“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10
大多数的孩童都沾染上了叛逆的本性,他们总喜欢同你唱反调或对着干,这种逆反的天性乃源出于人的原罪。原罪的侵蚀使得世人丧失了道德上的自由,他们身不由己地驱向邪恶,成了恶贯满盈的世界、放荡形骸的肉体和十恶不赦的魔鬼撒但之奴仆。
惟有接受耶稣基督的人才能逆转向罪的定势或趋向,因为他们在基督里获得了重生,他们的灵被更换一新,与圣灵息息相通,从而能在主里过一个纯朴圣洁的人生。人若靠着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步的。使徒保罗深有感触地表示:“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11
他又说:“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12
保罗曾与自己堕落的本性苦苦争斗,到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即“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 8:1)他又进而阐释道:“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13
在耶稣基督里得着更新和变化,能叫世人从原罪的禁锢下解脱出来。
我们应当铭记在心的是,原罪是指人行恶的潜在趋向,而非指具体的恶行。负罪感才是因着人的恶行而产生出来的,但“原罪负罪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上帝不会依据人犯罪的潜在趋向来惩罚他们,他只会按照人据其认识而导致的恶行来施行惩处。因此,婴儿绝不会因着原罪而下地狱,他们从未犯下过任何罪行。
B. 什么叫做原罪,他与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罪是违法的结果。
其实是不存在原罪的,提出原罪观点的前提是要有原法。
我们知道,人类早期何来法律。
人一生下来,生而有罪就是原罪,违背了什么法呢?
C. 人类的原罪一共有那些
人类的原罪是由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才有的,所谓罪,是指人无法完全达到神的道德标准。神对人在道德上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色列的伟大先知摩西从神那里领受的十条诫命:耶和华是唯一的神;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当记念安息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牲畜,并他一切所有的。(出二十2~17),在新约里面,,“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做的不去做,是消极地在犯罪,即亏欠就是罪。这些作者也指出另一种犯罪的表现,“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三4)。这种罪乃是人用言行直接对抗神的诫命,是所谓“积极犯罪”,如,不顾许多确据、故意不信神,和一切恶行和不义。使徒保罗尖锐地指出,“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28~32)。
而罪性(Sin)是人的本性,与生俱来。罪行(sins)则是内在罪性的外在表露。所谓罪性是指以自己为核心的自私心态。由于人的内在的自私的核心,在外在的行为上一定要表现出来,这就是罪行。正象《圣经》所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雅一15)所以,人并不是因为犯了罪行才成为罪人,乃是因为人有罪性而必然要犯罪。或者说,人不是因为犯了罪而成为罪人,乃是因为人是罪人而必然要犯罪。 这就是原罪。
D. 什么是“原罪”
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基督教神学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
因而犯了罪。根据基督教神学论证,亚当和夏娃是人类始祖,因而这一罪过便传给亚当夏娃的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故称原罪。因此,引伸出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恶,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
(4)道德与原罪扩展阅读:
近义词:
本罪一词,并非仅指藉着身体所作的外表的行为,而其一切内在的思想和意欲,也都是从原罪发出。原罪好像一棵树,是单一的;本罪好似果子,是众多的。芸芸众生,蚩蚩者氓,都仅以为他所犯罪的,乃仅侵犯他人的权利;而却都昧于罪可憎的严重性,乃是得罪神圣的上帝。
旧约在七篇祈福的忏悔圣咏中(六;卅二;卅八;五一;一○二;一三○;一四三)深入的描述本罪的情况。达味王(撒下十一~十二)变成了忏悔罪人的模范。依撒意亚和厄则克耳等先知影响了咏五一的思想;它在信仰团体中成了罪人的模范祈祷。
E. 原罪是什么意思
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基督教神学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因而犯了罪。
根据基督教神学论证,亚当和夏娃是人类始祖,因而这一罪过便传给亚当夏娃的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故称原罪。因此,引伸出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恶,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
(5)道德与原罪扩展阅读:
原罪从我们的根源而来,不是圣经的名词(*奥古斯丁创作出来的),但却是罪的现实性在我们的灵性中有力的焦点。原罪的说法,并不是说神造我们的时候,人性就有了罪(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传7:29),也不是说在人出生的过程中就有了罪,乃是说:
(1)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罪的痕迹,人就有动机上的扭曲的心(心术不正),很容易犯任何动机上的罪;
(2)这内在的罪性乃是一切实际上犯罪的根源;
(3)这是用一种神秘的方法,由亚当传递给我们的,他是我们在神面前头一个代表。原罪的说法就是:我们不是因为犯了罪才成为罪人,乃是因为我们是罪人,所以才犯罪,人生来就有受罪奴役的性情。
F. 什么是原罪
什么是原罪?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信息来源:新浪网)
G. 原罪是什么和本罪有什么区别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罪先天的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悖逆带来了罪,也带来了罪恶感和羞耻感。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主要由北非神学家奥古斯丁根据圣经内容建立起来,主张人受到亚当犯罪的影响,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
区别只有一个:
1、存在方式不同
原罪是先天就有的。
本罪是后天才有的。
(7)道德与原罪扩展阅读:
本罪可用以下不同之方式描写:
本罪是一精神或物性的、相反伦理判断的、个别主体的行为,它或是积极的行动,或是消极的失职。
另一说法,本罪是对自然律及神律不服从的行为,此即是本罪的道德面。最深的本罪是指直接反对及得罪「最高之标准」之行为,那标准是上帝,宇宙的创造主,天主圣三,此即本罪的「神学」面。
本罪从客观方面看,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行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本罪是错误的、个别自由主体有伦理责任的行为。本罪是相反天主的自我实现的行动。在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看法中,本罪可以说是一个相反耶稣基督的自我实现的行为。
H. 七宗罪和原罪有什么不同
原罪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个人本体的作为。但使你生活在罪性的状态中,靠自己不能自拔改变。必须靠耶稣的救赎。如你生在张姓的人家,你自己无法不姓张。若有一刘姓先生收你为义子,你可改为刘姓。
七罪宗是对所有罪恶总结出的七种根源,能从根源上克制就会杜绝罪恶的产生。
具体是;谦虚克骄傲,仁爱克嫉妒,忍耐克愤怒,贞洁克淫乱,淡泊克贪饕,勤俭克懒惰。大方克悭吝。有了基本的道德修养,怎能再犯罪呢?若不幸犯了罪,称为本罪,而不叫原罪。
I. 什么是人类的八大原罪
七大原罪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
色欲:肉体的欲望,一般指过度贪求性爱的快乐。
饕餮:贪食的欲望,浪费食物或者过度放纵食欲,过分贪图逸乐皆为饕餮一罪。
妒忌:财产的欲望,因对方拥有的资产比自己多而心怀怨恨(此处的资产并非限定于财产,更多的指才能、才华)
懒惰:逃避的欲望,懒惰及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懒惰一罪的产物。
傲慢:卓越的欲望,过分自信导致的自我迷恋,觉得自己处处都高人一等为傲慢。
暴怒:复仇的欲望,源于心底的暴躁、憎恨、愤怒,导致情绪失控而产生强烈的复仇欲望为暴怒。
(9)道德与原罪扩展阅读:
这些罪恶最初是由希腊神学家庞德·伊法写的,他写了八种损害一个人灵性的罪恶:贪食、贪欲、贪财、悲伤、愤怒、懒惰、自负和骄傲。庞一法观察到当时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尤其是骄傲。懒惰在这里意味着“精神懒惰”。
六世纪后半叶,教皇艾略特一世将八项罪行减至七项,将自负归于骄傲,将懒惰归于悲伤,将嫉妒归于自负。他的排名规则在于他的爱的程度。他们的命令是:骄傲、嫉妒、愤怒、悲伤、贪婪、暴食和淫荡。后来的神学家,如圣Thomas Aqquinas,对这种安排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