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谈章
A.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唯”可以来理解为“唯唯源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B. 有关于道德的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也有很多社会新闻中,报道许多人几乎不串门,更有甚者,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既然是社会公共糊口中人们选择行为时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规范,那么,当道德冷峭成为某个事务当事人及其目击者普遍心态的时辰,我们小我即使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现象发生,也会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则,主持正义者就可能要承担全数的风险和道德成本。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前闹出的端午节之争,让我们看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来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前段时间,就鲁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书闹得纷纷扬扬,于我看来,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鲁迅对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样警惕着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鲁迅关于国民革命的批判和经验总结,同样告诉我们要懂得群众的重要性。鲁迅是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C. 谈道德的开场白
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组织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组工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我个人觉得,组工干部加强自身道德品行修养要做到公道正派、心态平和、作风优良。
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是组工干部最宝贵的职业操守,也是组工干部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品质。组工干部是量干部的尺子,如果尺子不直,再好的材料也难以量准,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推荐干部,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直的尺子量到底。具体工作要做到三点:一是对己清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上坦荡、磊落,作风上清正、廉洁,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二是对人公正,就是客观公正地考察、评价和使用干部,公道合理地了解、看待和处理问题,处人处事都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主持正义;三是对外平等,就是胸襟开阔,海纳百川,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用组工干部特有的人格魅力增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D. 请从论语12章中列举至少四条谈品德修养的语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从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E. 论语十二章中谈道德修养的有哪几句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修养】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F. 道德争章日记,急
直接搜索 “日记 道德 ”或者“日记 热爱”等关键字,就会找到相关可以参考的日记,祝你成功
G. 谈谈你对道德经六十六章的见解和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统治者如果自私自利,终会使民众不堪重负;如果少私寡欲往往能团结民众,上下一心
H. 道德经第十九章谈谈自己的感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感悟: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孝子”,年迈的父母一辈子节俭,不喜欢穿新衣,但“孝子”为了让别人不要说闲话,让别人夸自己“孝顺”,硬是买一些新衣给父母穿上,也不管父母感受如何,但人后,对父母态度很差,常常使阴气,父母并不真正开心。。
这只是一个片面的例子,生活中类似的人很多。老子是要我们剔除这些表面的伪装,能够从质朴的真心出发,做人做事,社会才能真正美好阳光。
I. 老子道德弟七章感悟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能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不自生:天地的存在不为自己。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
邪(yē):同「耶」,疑问词。
【译文】
天地的存在是最长久的,天地所以能存在得长久,是由于它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就能存在得长久。依此理,圣人应见到利益取谦退的态度,这样反而能处众人之先得大利益,置身纷乱的世事之外,反而能使自身保全。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图私利吗?所以能成就最大的利益。
【解说】
对于本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就是养生之解,另一个方面就是用世之解。
从养生角度来理解本章比较狭义一些,但很合乎老子本义,也很契合道家的长生久视得道升仙的主旨追求。本章起手,老子先说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已提示我们老子本章主要是讲如何能长生的问题。那么如何长生呢?当然是师法天地「不自生」,具体做法老子提到两点,一是「后其身」,二是「外其身」。后其身应指见俗世利益而不争不竞,不争不竞看似会在俗世利益方面落人之后而有所失,但如此这般不争不竞不起俗人的欲望,则五脏安和,人的精气就不会外泄。人能长保自身精气合于养生之道,那么体道得道则在俗人之先矣,这样一个思路则身先做得道在人之先解。外其身更进一步,不仅不争不竞,甚至要完全置身世事之外,这样就更不会受到俗事的纷扰。后世的道家、道教修道者远离俗世,深山修道,是不是外其身的最佳体现呢?我们似可做此理解和联想。外其身既做此解,则身存做自身本有的真性得以保全解就顺理成章。
从用世层面理解此章自然广义一些。而且老子在全书中谈到的治政用世思想在很多章节中也有体现。更何况自古中华先人修道甚至习武都很讲究修之于内,用之于外。也就是把习武练功修道得来的内在功力和体会用于治政、统军、齐家。用一个学术的说法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否在实践上可以做得到呢?应该说是完全做得到的,万法归一,一切事物中都有那个道,真正修到家,一通百通。象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刘基等等都可说是有道家一类的内在功力的人物,但他们于乱世都做了帝王的老师,对于平定天下安民济世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功业。
但从这个思路和层面理解,很容易导致「阴谋论」,即「后其身」和「外其身」都成了「身先」和「身存」的手段。这样一来「后其身」和「外其身」其用心就很难让人恭维。不过,即便这样理解,我们看老子的本义也决非教导人们行诡谲之术,因为老子在全书中的主旨是要人们返朴归真,行自然无为之道,既然如此,那么《道德经》中的任何一章、任何一段都断不可做奸谋诡术来理解。至于后世的别有用心的人在《道德经》中揣摩出阴谋诡计出来,那是后世俗人小人的事,不关老子之责。
我们看从用世的层面理解,老子在本章中主要指出了事物矛盾转化的辨证关系。即事物有自然向反方向运动的法则。所以要长生必不当自生,自生之心必是有私利之心,私利之心一动,反而不能长生。这与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和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脉胳。所以,要成为得道的圣人不仅不能行诡谲之术,反而要去私心去私欲,以大道的自然无为的法则来立身处世这才是老子说的「后其身」和「外其身」的真谛。这样一个思路来理解,则「身先」、「身存」都应是行自然无为之道自然得来的果实,而非阴谋手段得遂心愿,此中辨证关系需细细揣摩,没有传流文化的根底,确实有些难以理解。
我们可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来加深这一段的理解。据载,朱元璋年少时给财主家放牛,一日与玩伴合伙杀了财主的牛来吃肉,吃完了大家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向财主交待。朱元璋把牛尾巴插在石上,回去后向财主说牛跑到石头里出不来了。结果他自然少不了挨财主的修理。这种敢作敢当的个性一直到他做了义军的领袖时都体现得很典型,他总是身先士卒,有难也挺身而出,自己去承担。结果他得到了大家的推重,后来做了皇帝。但如果不是天性如此,谁敢去行这种可能会危及生命的阴谋吗?我看没人有行这种「阴谋」的胆量。
最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下本章中的「私」字。「非以其无私邪?」这个私确有私欲私利之意,与通常的理解应在一个意义上。但「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应该做正常的利益解,没有贬义。无论是人也好还是物也好,都有其存在和增益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或物的「私」。修道的人不以世俗中人追逐的私欲为目的,而求天人合一,得道成仙,那么他求的道果也可称为他的「私」。同样修佛,修菩萨道者,求的佛果,成就的菩萨果、罗汉果也是其私。这个私大体应是这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