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封建社会道德

封建社会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25 03:09:42

① 封建主义思想的道德原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宗族本位主义。宗法制的社会结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君主治国之“本”。所以,维护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也就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以修身为本”,修养个体道德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是为了宗族本位主义道德原则,其理论基础可称为义务论或道义论。义务论是基于一种普遍的和绝对的东西,并以此来限制和规范个体。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道德归为超越于特殊的一般理念,个别的德性都是由这种普遍的理念引申出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整体高于个体,一般先于特殊。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与宗教道德相沟通。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就把俯首听命、恭顺驯服、逆来顺受作为最高的道德真理。儒家伦理也是典型的义务论。它以满足宗法等级整体的利益需要作为自己的行为价值目标和义务,从父慈子孝到君仁臣忠,强调的都是义务而不是权利,以维持宗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仁”和“义”又在“礼”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所以在实践中,只能是卑者服从尊者的片面的义务论。义务论提倡的是禁欲主义。由于义务论忽视人的个体需求,所以必然导向禁欲主义。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把禁欲主义看成是达到彼岸“幸福”的惟一途径。中国儒学也突出了“正义不谋利”的道德价值观。宋代理学家强调“三纲五常”为“天理”,“天不变道亦不变”,并进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要位卑者放弃对自己正当利益的追求,压抑他们的独立人格,对尊者“顺而不逆”,以维护家庭、宗族和封建社会的稳定。
等级权力崇拜是宗族本位主义的必然产物,是封建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特征。宗族本位主义道德原则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和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作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宗族本位主义道德原则首先代表了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利益,所以,人的依赖关系表现为严格的等级关系。为维持封建宗法社会制度的稳定,它对阶级矛盾又有着调和作用,如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义务是双向的。宋明理学也包含着“格君心”之义。但是,宗族本位主义道德原则基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而统治阶级作为群体的抽象代表,君主是“公”和“天意”的体现,所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卑者的恭顺与尊者的专横是互为因果的,被统治阶级的禁欲主义和统治阶级的享乐主义是相伴而生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政权(君权)、族权(父权)、神权和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因此,封建等级权力崇拜就成为封建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特征。
宗族本位主义道德原则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这是由宗法封建社会人的依赖关系所决定的。这使得政教合一的欧洲中世纪和政治伦理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都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中国儒学既强调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也主张统治者行仁政、王道。但这种道德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矛盾的激化,越来越走向极端,成为空泛的道德说教,对于被统治阶级是“吃人的礼教”,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只能造成大批的“假道学”。等级观念与权力专制的极端化,表明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没落。

② 封建伦理道德指什么

封建伦理道德就是伦常,意思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干名义,渎伦常,败风俗,皆王法之所必禁也。”

(2)封建社会道德扩展阅读:

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为不可改变的常道,故称“伦常”。

伦常,意思是人类的伦理常态。词条名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定义。通常指伦理道德。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干名义,渎伦常,败风俗,皆王法之所必禁也。”《红楼梦》第一○七回:“贾政最循规矩,在伦常上也讲究的。”

聂绀弩《读鲁迅先生的》:“‘古迹’之类本是用各种方法造出来的;关心伦常的人说是孝子孝女什么的。”

③ 什么是封建伦理道德

1.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渗透一切
1)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为支配中国人精神活动的价值渊源之一。中国古代是个宗法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强调亲亲,封建社会自汉朝直至清末历代统治者无不主张以孝治天下,可见宗法伦理思想的盛行不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变化。
2)各种维护和体现宗法伦理的法律原则纷纷设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将宗法伦理上升为法律规范,并对此必要性从法理学进行了充分论证。
2. 皇权至上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君主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
3. 平等观念欠缺,等级特权思想浓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儒家思想主要源于礼治,礼的特点是尊卑贵贱有别,等级森严,这也就使得等级特权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法律

④ 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怎样维护

儒家思想维护整个封建社会!

⑤ 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

三纲五常简介: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⑥ 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什么样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讲究“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臣,为子,为妻必须服从君,父。夫的命令。
女子讲求“无才便是德”。

⑦ 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失败的启示

原始社会是一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社会的成员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但生产力水平却及端低下。
奴隶社会是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之上出现了私有制和私有资产从而导致了奴隶主的产生,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压迫买卖,奴隶社会就原始社会而言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社会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只有地主拥有,农民只有从地主那里租得土地,受地主的剥削。封建社会就奴隶社会而言社会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原始社会是一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社会的成员人人平等,生版产资料平均分配,但生产权力水平却及端低下。

奴隶社会是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之上出现了私有制和私有资产从而导致了奴隶主的产生,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压迫买卖,奴隶社会就原始社会而言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社会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只有地主拥有,农民只有从地主那里租得土地,受地主的剥削。封建社会就奴隶社会而言社会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⑨ “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讲道德,却使巨大的不道德成为可能。”如何理解这句话

封建道德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被统治者的枷锁,是方便他们为所欲为的幌子。

热点内容
合伙人共同承担责任法律规定 发布:2025-05-08 00:34:58 浏览:398
民法典断水 发布:2025-05-08 00:33:33 浏览:985
中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排名 发布:2025-05-08 00:32:52 浏览:901
中药罂粟壳在卫生法规 发布:2025-05-08 00:32:46 浏览:33
合同法解释二第18 发布:2025-05-08 00:32:00 浏览:208
条例共多少章多少条 发布:2025-05-08 00:30:52 浏览:939
包头供热条例 发布:2025-05-08 00:22:50 浏览:234
银行劳动法保密协议规定 发布:2025-05-08 00:01:14 浏览:451
曾春亮法院 发布:2025-05-07 23:33:15 浏览:25
陈丹虹律师 发布:2025-05-07 23:32:40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