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适度

道德经适度

发布时间: 2021-12-26 10:15:32

① 论述题:试述老子的《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

老子阐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把认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对于全世界各国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从一到十六章一气呵成,最终实现大道进入永恒的自然社会。老子以现实世界的心态来观测自己的大道,认为不可思议,高的无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对于“太上”的解释人们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缺乏对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认识,造成误解。河上公注曰:“谓太古无名之君。”跟随而来的解说多见于“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统治者。因此,把本章认为是社会政治观,最原始的公社时期成为榜样,对一无所知的社会还盲目崇拜,低级与高级就没有分别了,这不是完全否定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吗?

原始公社没有科技力量去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缘而生处于对物质世界蒙昧时期,大脑处于无知识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无上者,传说广成子是至道之人,但无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无法使道生,是人类社会不具备道生的条件,我们何必把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来没有样榜的,非树立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来,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庄子·天运》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道不能献于君主,君主又如何拥有道呢?说明道与君主毫无关系,当然与政治观也毫无瓜葛,君主若提倡仁、义、礼的政治观念,自然不是道的内容,仁、义、礼所取得的政绩也是人文的功劳,人类社会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缘而生,因故而灭,都与“道”有区别。至今世界所拥有的知识和学问,可以献之于君、与之于人,知与行是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国家、团体、个人的、而没有完成“大道”,“大道”还等待全人类来完成,是活着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后人去完成的。人类社会文明与生命复归正性及宇宙复归于无极而集合性的圆满,是不能由人类社会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区别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们。

人们把《道德经》歪曲和强行往自己学到的知识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来,还不于把自己的知识更完善一些,何必扎进《道德经》又高谈阔论自己的东西,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全世界哲学已经有了扎实厚厚的基础,应用到各领域取得了丰功伟绩,如果把《道德经》实际有用的东西变为哲学,我去学哲学或许有用的多,那么《道德经》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属于一小片的知识而矣,在创意、梦想迅猛发展的社会,不淘汰也不屑一顾,中国传统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国又怎么看待中国祖先呢?

中国《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组成六爻卦,第五爻为九五之尊,第六爻为上爻,君主的父亲被赐封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为君主。《周易》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么叫他人尊重你,中国人关心中国文化是光荣的职责,中国的《周易》被冷落,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可是《周易》至今还再冷落中,真有悲叹之感!话说回来,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极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讲到极限的极限,具有石破天惊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无正而不行”这句话一语说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是什么呢?有正“道”则行,“清静为天下正”,才有了“静曰复命”,就是自觉圆满自我的自然观。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类,认识自己是从物理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没有一句脱离实际的神话,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类(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矛盾又现实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不会永久的,但“侮之”者(国)对《道德经》是排斥的、抵触的,争论不休的状况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远大,是全人类共同创造未来社会,而各国以自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关键是“悠兮其贵言。”老子阐述有限世界转化无限世界必然性,从无限世界建设自然社会的整个过程,人类能悠闲重视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的运动客观规律,掌握适度必然会“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话和虚构,而“誉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怀疑态度,否定态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谓:‘我自然’”。然而,这句话有针对全人类的精英阶层,也是在说百姓都知道,精英阶层更知道我说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类做自我检查与批评,自我鼓足勇气挣出枷锁,自然完善自我(全人类)脱离苦海,向富饶、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② 求 道德经讲解~~ 是道家讲解的道德经啊!感谢........

同志,道德经是一个整体,你也是读道德经的,怎么可以寄予外物呢。要么一天读一内遍,日久自有所悟。道德容经先教人识理,在从理中迷迷糊糊总结什么是德。知道德,才会知,道。当你把道德经快能背下来的时候,再建议你去读一下七真中,刘长春的道德经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采纳。

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老子》(也就是《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而受惠者反失其本真,反失其独立性。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所以说不仁。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用来祭神。祭祀时,人们用匣子把刍狗装着,给刍狗披上华丽的绣巾,庄重地把它供在神前,并不是爱它;祭祀毕,任人践踏,弃之不顾,还把它烧掉,也不是恨它。人闪对它无所谓亲不亲,仁不仁,天地对万和物亦然。见《庄子·天运》。
圣人不仁:道家的圣人效法天地,王弼所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所以说圣人不仁。
橐龠:橐是牛皮袋,古人冶铁,用以鼓风炽火。龠是竹制吹管,连通牛皮袋以吹风。橐龠即古风箱。
屈(jue)<二声>穷竭的意思。
数穷:物有定数,数穷而终。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爱之心的,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所谓仁爱之心的,任由百姓自然生活。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吗?当中虽是空间,而生生不穷,发动起来不断地出风。言多有失有失,不如守中不发言,行不言之数,顺应万物之自然。

这是老子的“无为之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
参考资料:《老子》一书 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④ 谁能解释下老子这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⑤ 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依照孩子的天性发展,适当的时候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第四类,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的;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有耐心,要等待;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第五类,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理

123

⑥ 按照道德经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说法,追女孩子被遭拒绝,应该怎么做继续变着法追求肯定能追求到

首先,老子的思想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在生活中的运用,算是处事之道。把事物看成一个矛盾体,这里有辩证法的意义。它就像《易经》中的初九,潜龙勿用。没有外物帮助,龙在浅滩,静候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等待机遇。在到有机会,飞龙在天之时,就该懂得收手,有点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意味,亢龙有悔就不太妙,所以适度把握比较好。难易、有无自是也要把握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会有转化之意,所谓量变和质变就是这样,物极必反。
其次,追女孩遭拒绝有多种因素。感情是两个人的事,若对方对你完全没感觉。。。。。。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即使手段在繁复,精诚所至金石也不一定会开。要保持冷静理智,主要考虑一下性格,物质以及双方关系等。有的人可以花大力气追到,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有矛盾,你到底能不能包容又要考虑,否则最终能不能维持久也不好说。这里只讲追不追得到,就看你喜欢她的程度了,若是爱到深处,默默守护,也许会感动她。喜欢了愿意去做她喜欢的事,难事你也觉得容易。
最后,要说老子的思想可以算是为人处世的高妙之道,所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用在什么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顺便说一下,祝天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⑦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⑧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

“道生一,复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理论,这一哲学理论是道德经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修道的过程中,圣人给我们开示了道是产生万物与天地人的本体,道是宇宙与大自然的起源。圣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渊源,大道的本质内涵,大道的生化现象,以及道种,道源,道脉,道果的衍生性与生化规律等。这主要是让弟子羽化成圣,勤于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内心,正大光明地做事与做人,实事求是地服务社会与群众。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⑨ 道德经点评

虽然你只需要随便点评一句道德经就行了,我还是把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内容和你解释一遍吧。 第四十四章的原文是这样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话的意译就是:名位和自身存在价值相比哪个值得爱惜?自身存在价值和身外财货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位财货与丧失自身存在价值相比哪个有害?过分贪求名位必耗费大量心神,过多积藏财货必招致重大祸害。所以,知道适度的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度而止就不会招致危殆,知足知止则自身可长生久安,国家可长治久安。 最后对于这一章的点评是:本章主要讲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老子提出: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哪个重要?此处的“身”不仅指身体或生命,它还包括自身存在价值、人格尊严等含义。老子纵观古今,多少人在名利扰攘中丧失自我而成为外物(名利财货)的奴隶。他唤醒人们从外物的奴役中醒悟过来,找回自我,做一个真正的人。老子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追求名位必大耗心神,大量积累财货必招致重大祸害。此乃警世之语。环顾世间,折腾于名利圈中,丧失自我而不能摆脱者,岂非大有人在。此即所谓“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此言正可为本句之注。此处说“甚爱”、“多藏”,是指过分的、贪得无厌的欲望,并非否定人的正常欲望。老子深知外物对人的生存之不可缺,所以他用比较之词来说明两者孰轻孰重,而不是绝对地拒斥外物。他只是告诫世人,追求外物要适度。适度,就是符合自然规律(即道的规律)。甚爱,多藏,是对外物的过度追求。过度追求,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不符合道的原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为本章结语。老子告诫人们,要从过分醉心名利中醒悟过来,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这番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侯王公卿士大夫等统治阶层争权夺利、贪得无厌、相互倾轨的社会现实发出的质问和批判。这是哲人老子对当时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入体察和反思之后得出的极具哲理之言,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一般人也是适用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超过自然规律允许的“度”,必将以灾难和失败告终。在人们追逐名利的纷纷扰扰中,因不知足不知止而伤身害命者,岂非大有人在?在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中,因不知足不知止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的灾难,岂非历历在目?知足知止,是针对人的欲望无限扩展说的。意思是要把欲望节制在一个适宜的程度上,即合于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并非要人消除合理欲求。至于有人把老子这句话理解为消极保守,不求进取,那是对老子原意的误解。知足知止,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是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呢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道适度而足而止,不贪不争,则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两不相伤。老子的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的地方,以上这些仅是一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⑩ 老子关于适度平衡的名言

一个人的优势恰恰是埋葬他的坟墓,当他拿优势过于居功自傲,过度信任优势的时候,优势会将他推上一个自以为是的高位,一个人的败亡多败于骄横和放纵,身居高位就是人生走向没落的开始。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思就是说: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好死,我将这句话作为施教的开端。

从自身角度来说,一个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必然会有骄纵蛮横的习气,在这种状态下,他会因为对自身过度自信,而不能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会因为放纵的状态而惹致祸端。

而从天道的角度来说,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让一切适度平衡,不允许所有超乎自身德行的骄纵行为存在,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法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道如同张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往下压低一些,低了就往上抬高一些,让一切适度和平衡,而不允许任何过度偏颇的行为长久存在。

在《史记》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项梁带领项羽从东阿出发,向西进军,到了定陶之后,又一次打败秦军,项羽等人也杀了秦军的李由,由于连连战胜秦军,所以项梁越来越轻视秦军,脸上也流露出骄横之色。

这个时候宋义就对项梁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卒懈怠的,就要开始失败了,现在士卒稍有懈怠,秦兵又日益增多,我替你担心呀。”

项梁听了不以为然,不听劝告,他觉得自己连连取胜,秦军怎么能和自己相比呢。

后来,秦军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破楚军,项梁因此战死。

世间规律正如宋义所说,当你过度骄纵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懈怠,这是招致灾祸的根源,这也是被敌军占领上风的疏漏之处。

如果你的对手是敌军,你的骄纵懈怠会让敌军占据上风,如果你的对手是生活,那么你的骄横同样会让生活将你压倒在人生过往中。

02: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人在年老时所患疾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造成的,人在失意之后还要遭受罪责都是在人生得意之时埋下的祸根。所以即便成功和圆满时,一个正人君子也要时时刻刻的小心。

这个世上谁不愿聪明自信,大展宏图,谁又不愿意春风得意,身居高位,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

从人性本身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和圆满,都希望拥有风光而又值得炫耀的人生,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是让自己招致祸害的本源,所

热点内容
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发布:2025-05-06 21:09:03 浏览:457
邯郸律师事务所排名 发布:2025-05-06 20:57:04 浏览:404
项目经理职业道德 发布:2025-05-06 20:55:39 浏览:606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数字 发布:2025-05-06 20:52:13 浏览:729
法律养老人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06 20:45:50 浏览:500
高碑店法院电话 发布:2025-05-06 20:33:01 浏览:260
公司职员旷工法律解决办法 发布:2025-05-06 20:32:53 浏览:450
民法典38 发布:2025-05-06 20:19:19 浏览:422
法律法规及其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发布:2025-05-06 20:19:18 浏览:990
合同法五十九条 发布:2025-05-06 20:17:47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