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壹』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依法治国”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结果形态。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的完整体系,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通过“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使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让全党全国人民“看得见”、“可操作”、“能感受”、“易评价”,可以成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贰』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什么和什么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在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只有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才能将三者一体建设,也只有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确保公平正义价值追求得以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法治现代化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将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理念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层面,覆盖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来加以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和同步协调发展,努力打造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
依法治国的特点:
1、全局性: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律调整的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
2、整体性: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
3、目的性: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
4、长期性:依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
『叁』 如何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方法包括:
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好这条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它们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必须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4.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