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学术
1. 情理法中的理是什么意思
“情理之中”的意思是:事情在该发生的情况下发生,没有意外成分,都是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拼音】
qíng lǐ zhī zhōng
【出处】
梁斌 《红旗谱》四九:“还没见过这么不讲情理的买卖人!”
【例句】
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的一切行为都在情理之中。
(1)理法学术扩展阅读:
1、反义词:
意料之外
【拼音】
yì liào zhī wài
【释义】
没有想到的。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译文】
刚才唐兄弟说果王是暂缓良辰吉日,那全都是没有想到的事,而且大干一场,派兵镇压剿灭。
【例句】
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意料之外,偶然得来的。
2、近义词
不出所料
【拼音】
bù chū suǒ liào
【释义】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例句】
根据他平时的基础,这次高考他必能取胜,最后果然不出所料考上了北大。
2. 什么是学术理论
1.科研成果的权极作用,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是创新,知提出了新问题,开拓了新的领域,或提出观点,构建了新理论,或发掘了新谁料,作出了新论证文献来源。
2、学术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认识研究的深入程度,即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社会价值是指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辞书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更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文献来源
3、学术知识是指史学自身发展中的价值而言,是从学术这一角度来衡量和评判历史研究成果的标准,史学研究一旦在史学领域的理论、史实与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么它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献来源
4、所谓学术知识,就是指某项成果对本学科领域,本专业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创造、深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者经过周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文献来源
5、所谓学术知识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和调查”等.学生通过化学课程里STS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文献来源
6、文科学术论文学术价值的体现所谓学术知识,是指“有系统的、较为专门的学问.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
3. 中国法学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后):
1、高铭暄:泰斗加学术(刑法界的祖师爷)
高铭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人。1951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4.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交流
法学院实施开放式教学和国际视野办学,几年来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及其他国内兄弟院校(包括台湾)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到学院讲学交流。先后邀请了美国文化领事科博兹博士、伍兹教授、邱茫茫检察官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和共同演练美国诉讼程序;日本北海道大学今井弘道法学教授受聘我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尤里·卡尔马耶夫教授及其学生来我校参观与进行学术交流;台湾保险法学专家施文森等来我校演讲。法学院经常派出教师到国外大学参与学术交流,吸收国外先进法学理念为我校法学发展所用,已经先后到过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法律发达国家实地考察研修。同时也为我院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派出学生到国外其他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攻读国外学位,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法学院极为重视对教师外语能力的培养,现学院教师中已经具备日语、俄语专业的全外语教学和英语双语教学能力。并且法学院已接待多批外国留学生在我院攻读学位和进行短期培训。
5. 法理的含义及意义
我就是学法理的,呵呵。
法之理 在法外
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与法律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与其他法学门类相比较,法理学的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甚至更多地以相关法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料,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因此,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启蒙思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法理学就是法哲学,法哲学也就是法理学,尽管法理学原出于英美国家经验主义,法哲学则出于欧洲大陆国家,并且曾作为甚至现在也可能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但是,两者不是也不可能是并列的关系,它们都是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学术门类,不同之处仅在于它们的哲学观念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判断。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法理学是一个以研究法律问题为宗旨的学术门类,实际上,法学最终也都是以研究法律问题为目的的。习惯上,我们往往将法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这种划分固然标志着法学研究中分工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法学研究的进步。但在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种误导,使人误以为这样或者那样分工是绝对的,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这样,学术分工又被人为地转化为学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认识似乎并不恰当。我们可以说法律职业需要一种解决法律问题的技能和技术,而法学所承担的任务则是传授这种技能。但是技术本身并不构成学问,或者说,法律技术是由法律问题决定的。不将法律问题置于考察的重点,而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则取而代之,可能有些本末倒置。法律技术都是用于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学只有在下述意义上才成立,即能够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法律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决定了法学的实践性,也决定了法学研究的问题性。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研究,并不是把法律规定的文字含义介绍给受众这么简单。如果问题这么简单,法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要有文化,能识字,具有一般的理解文字的能力,就可以从事这项工作了。这种观念是对法学的极其轻率、粗暴和不负责任的界定。实际上,法律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本身就意味着该领域属于一种专门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说是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的群体的特权领域。法学研究在任何意义上和任何学科范围内都是以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为宗旨的。而法律问题之为问题,则在于它的疑难性。哈特曾经提出,法律语词与一般词汇一样所揭示的仅仅是对象的典型情况,例如秃子,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将头上没有一根毛的人归为秃子一类,而问题是在特殊情况、也是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头顶上光彩照人,周边却稀稀拉拉布着头发,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归类呢?能叫他们秃子吗?正是诸如此类的边际情况构成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而对法律领域这些复杂问题的研究则构成了法学。所以,法学都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传统的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分类并不可靠,区别实际上可能仅仅在于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任何法律领域的“真问题”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都需要从理论角度予以回答,只是在回答的方式上,我们可能根据法律(如许多部门法学者那样),也可能根据某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原理(如法理学者那样)来加以讨论。由于我们必须对法律问题给予透彻地说明,需要“以理服人”,也就不能武断地说:法律规定如此,你就应该如此。所以,“说理性”是所有法学门类的共同特征,只不过法理学把“理”搁置在一个极其突出的位置而已。
其次,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问题。法律问题有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个别的、特殊的问题与一般的问题之分。具体、个别的问题如某个案件、某类纠纷应该如何解决,抽象、一般的问题如法律为什么如此解决问题,这种解决方案是否正当等。法理学正是解决这些一般性问题的。所以,法理学可能并不关心,至少不是像部门法学那样关心某个具体案件的处理是否妥当,而是更为关心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是否成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说服人或者是否选择了能够说服人的方式去说理。在这个意义上,法理学可能并不脱离实际,或者说,并不是仅仅关注经院哲学的问题。现在,许多人一听到“理论”两字就头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每天实际上都在接触理论,使用、运用理论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例如,每个需要打官司的人都需要在自己决定是否打官司的过程中寻找打官司的理由,只有在他说服自己,认为自己有理由甚至有把握打赢官司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打官司的决定。那么他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会参考哪些因素呢?法律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情理、政策、习惯恐怕也在考虑的范围内,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和推理,他会参考专家的意见,已有的先例,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包含着即将做出打官司决定的人的理论思维,也受制于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有时候,他们往往需要求助于法律专家,所以,法律思维总是一种理论思维。比较之下,法理学的理论思维可能需要一种更加自觉的角色意识,需要对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般性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如法律的性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等。法理学所面对的问题总是具有一种“总体化”特征,是从许许多多具体法律问题中抽象而来的,它试图为个别的具体的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有效的说理模式和论证程序。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般而言,法律问题都必须通过理智的、说理的、理性的方式解决,必须能够说服人;而说理过程中,有效的论证又是不可缺少的,即说理者必须运用某种特定的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一般通行的规则,论证某个行为的正当与否;而有效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往往需要超越法律的一般规定,例如,某甲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而某甲实施杀人行为之前已经存在某个“禁止故意杀人”的法律规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形式逻辑将甲和乙联系起来,推导出丙:某甲应该受到惩罚。显然,在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从表面上看,我们是根据乙谴责某甲的行为,实际上,乙规定本身也存在一个正当化的问题,如它必须是根据宪法规则制定的;然而宪法本身的正当性又如何论证呢?有两种可能的办法,一种是从宪法规定的立宪程序推导出宪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被称为循环论证;一种是通过建立法律之外的某个一般性规则,如自然法、道德、情理、民俗、常规等来论证的正当性。如果我们不想陷入循环论证或者武断地终止论证,这个时候就必然地进入了一个抽象思维的领域,必须借助一些更具有一般性的规则和原理来使法律和法律行为正当化。当然,我们从法律的具体问题进入法律的一般问题的渠道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可以说,这些都需要一个作为研究法律的一般问题的学术门类的法理学的存在和发展,法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学门类的原因也在于此。
最后,回到我们的论题,即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律领域的运用,法理学就是法哲学。这个结论是由法理学所面临问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法理学面对的是法律的一般的普遍的问题,而一般的普遍的法律问题是不可能通过经验直接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中的,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推理的方式才能够予以把握。不赞成法理学就是法哲学的同仁一般认为,法理学是研究实在法的,是以感官中可以经验的法律现象为对象的,而法哲学则是更深层次的。这些观点一般都是建立在理性与经验相对立的基础上。实际上,理性与实证主义者所说的经验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达到客观确定的认识为目的,而且,都是建立在一种知识论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内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正是以形而上学为特征的自然法理论导致了实证主义法律理论的出现。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者试图为法律提供一个绝对的支点,后者则认为这是对法律的非科学的态度,进而主张相对主义。所以,发源于英美经验思维传统的法理学与导源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的自然法理论的根本性差异还是建立在对立的哲学观念上的;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法律实证主义本身就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副产品,是通过对传统的本体论法哲学的批判起家的。如果离开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比较,实证主义法律理论或者经验分析的法律理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得到透彻说明的,也是不可能成立的。它们虽然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但却用同一种方式把握一个相同问题,所以,法哲学与法理学不是并存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对法理学范围的界定必须立足于哲学在法律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过程来把握,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发生的变化来源于相关哲学观念的变化。所以,也就必然受到哲学领域发生的各种变革而继续变化,如当前后现代哲学思潮对理性的批判,就不仅指向各种形而上学的法律理论,而且冲击了实证主义法律理论;而对传统理性的捍卫,也是对所有传统法治理论的支持。可见,离开了哲学,法理学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成为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对法理学的任何定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武断的个人“意见”,而绝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这个法理学的定义预示了法理学必然以思想探索为其学科特征,必然需要从以往的各种思想成果中获得精神养料。同时,法理学也必定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需要结合时代的条件对以往的知识确信进行挑战。法理学的意义就体现在通过法理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人们达到克服法律偏见、超越自身法律经验和常识的局限的作用。通常,我们认为最可靠的法律知识,实际上可能就是最需要反思的。因此,法律工作离不开自觉的法理学思维,法理学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尽管不是直接的但仍然是积极地参与法律实践。
6. 刑法学术问题
以主体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为要件,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刑法规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一般主体;
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在刑法理论上,通常还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可以分为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则犯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例如,现行刑法典第109条规定的叛逃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如果行为人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行为就不可能成立叛逃罪。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行为人具有这种身份,则刑罚的科处就比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人要重或轻一些。例如,现行刑法典第243条诬告陷害罪的主体,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为要件,即任何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但是,如果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依照刑法典第243条第2款的规定,则应从重处罚。换言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虽然不是诬告陷害罪的主体要件,但这种特殊身份却是诬告陷害罪从重处罚的根据。
7. 什么是法学理论
一级学科:0301法学 二级学科:030101法学理论 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领域
“法学理论”[1]学科已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前五个研究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1)法理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来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是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提出并论证了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观点。 (2)西方法哲学。学术带头人为邓正来教授。本方向是国内高校同类研究方向中起步较早、影响最大的两个单位之一,在推动国内法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法律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为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国内起步较早,并以理论法社会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研究为基本特色。 (4)法律文化学。学术带头人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重点,并引入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从单纯的历史研究范式向综合的多维视角研究范式的转换。 (5)法律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徐卫东教授。本方向在国内发展较早,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通过承担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
8.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的学术研究
学院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凝练科学研究方向,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质量、有特色的方向发展,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包括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2011年在研科研经费进账48万元。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其中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理论前沿》、《福建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二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出版各种学术专著30余部;近年来,多项研成果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二等奖、山西省“兴晋挑战杯”一、二等奖等奖项,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还获得了校“文明和谐单位”、“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标兵单位”、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绩与荣誉即是鼓励与鞭策,年轻的政法学院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为踏实的作风,承继历史传统,秉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为努力实现特色鲜明、同类一流的目标而继续奋进!
9. 法律学术问题···这个怎么理解啊都进来看看嘛
首先解释几个概念:
1,不可抗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例如地震、海啸等。
2,善意占有、恶意占有:
(1)“占有”可分为:
a.有权占有:例如“物主将物借给占有人”
b.无权占有:例如“下课时,我误以为同桌的钢笔是我的,收进包里带回家”、“小偷把物主的手机偷走带回家”
(2)“无权占有”有分为:
a.善意的无权占有:行为人不知是无权而占有,例如上述的“钢笔”一例
b.恶意的无权占有:行为人明知是无权而占有,流入上述的“小偷”一例
不论是善意占有还是恶意占有,当物权人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时,行为人都应该在规定的期限内返还原物。
通常情况下,善意占有人因为不知情,只要能够按期返还原物,即可免责,对于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的原物损失不负责任;恶意占有人不仅要按期返还原物,同时对恶意占有期间原物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你问题中所说的“不可抗力致占有物损毁灭失”不是上述的通常情况,即只有当占有人迟延履行返还义务时,才承担赔偿责任。下面举例说明:
例1,通常情况:
(1)甲误以为同桌乙的钢笔是自己的,带回家使用后造成钢笔损坏,善意占有——不用赔偿
(2)甲明知钢笔是同桌乙的,趁其不备带回家使用后造成钢笔损坏,恶意占有——应当赔偿
例2,不可抗力:
成都人甲有手机一部,汶川人乙,两人08年5月1日在成都一起吃饭,席间:
(1)乙误以为甲的手机是自己的,放进口袋,次日带回汶川——善意占有
(2)乙故意偷走甲的手机,次日带回汶川——恶意占有
后来,5月5日,甲得知手机在乙处,于是打电话通知乙:5月10日前必须返还手机。上述两种情况下,乙都没有按期返还手机,结果12日的地震中手机灭失。
此时,因为乙未能按期归还,构成迟延履行返还原物义务,后不可抗力导致原物灭失,他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不论善意、恶意。
补充说明:
上述例2中的(2),如果甲在得知手机被乙偷走后,电话通知乙,必须在5月10日前将手机送还给自己的朋友、住在汶川的丙,而乙按期将手机交还给丙,后手机在地震中灭失。此时,虽然乙对手机的无权占有是出于恶意,但他按期履行了返还原物义务,没有迟延履行,故他对手机因地震这一不可抗力导致的灭失不负损害赔偿责任。
10. 法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其中,前五个研究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1)法理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来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是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提出并论证了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观点。
(2)西方法哲学。学术带头人为邓正来教授。本方向是国内高校同类研究方向中起步较早、影响最大的两个单位之一,在推动国内法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法律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为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国内起步较早,并以理论法社会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研究为基本特色。
(4)法律文化学。学术带头人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重点,并引入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从单纯的历史研究范式向综合的多维视角研究范式的转换。
(5)法律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徐卫东教授。本方向在国内发展较早,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通过承担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法学理论”)。
除上述五个研究方向,还有以下若干研究方向: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现代法理学、西方法理学、法文化研究、应用法理学、行为法学研究、法经济学、法政治学、法学方法论、法哲学、法律语言与逻辑、法治文化、法律逻辑、法律语言学、法治与文学、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法律与经济学、法律与公共政策、法与社会科学、人权理论与制度、法律方法论、丝绸之路经济带法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