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礼道德经
A. 古代报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何讲究
拳击仪式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折手仪式,折手仪式是古代汉族人见面时举行的仪式。《论语》中有记载“子路立有拱门”,这里的“拱门”就是折手仪式。古代中国,强调礼仪和音乐教育。西周初年,周公建立了周到细致的礼仪制度,称之为周礼。
然而,在欧美好天气和爱情的影响下,握手仪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拳击仪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武术领域,武术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进行拳击仪式。这是因为武术和军队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联系,很多武术大师在战争年代都是军队的教练。你是左手握右手还是右手握左手?把它翻过来是非常不礼貌的。
而且战争结束后,很多武艺很高的将领也经常和武学圈保持密切联系。因此,拳击仪式在武术中很受欢迎。练武参军很危险。所以拳击仪式一直坚持左手握右拳的规则,这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祝福。希望大家都能幸运。
B.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做法是:
1、站立姿势:澄心存神,敬对祖师。全身放松,两目平视,双臂自然 下垂,中指与裤缝对齐,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
二、作揖,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礼。
(2)左手礼道德经扩展阅读:
1、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
2、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出狂徒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3、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C.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1、《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他们的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专家学者倾其一生来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评注,在这次郑州市教育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推荐下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主张阶级分明,这与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与同时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异还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
人们每提及道家,就必说老子。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师,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张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张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代表奇异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这物质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性。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是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则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
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长才会有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们并不需刻意评判孔、老的孰优孰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毕竟都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2、《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书评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3、破译“语堂体”的文化密码
——读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我最早知道林语堂的厉害,是听说他就是将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还看到他居然能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林语堂的译功为什么如此了得?“语堂体”脍炙人口的文化密码又到底何在?为此,我们翻开林语堂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许会有不少别样的收获。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会谈》;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个绪论。
我估计上篇应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据说,《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而下篇则显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由于林氏学识渊博、国学底子深厚,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这就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总之,林氏这本书是他的翻译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虽然,此书现在是将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经有“回锅肉”之嫌,但其实践的光辉还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与我”里,他把“唯之与阿”翻译成“愤怒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译成“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反站立不稳”;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翻译成“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嘘寒的,有吹暖的”。这种译法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切体味和对心理的细致把握的基础上的,所以,读书起来相当的传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种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难怪译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人,诚哉斯言!
此外,林氏这两本书是为西方读者写的,它在美国出版后,之所以能大受欢迎,除了林氏的翻译水平高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外的这个时期,林语堂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绪论》中说,中国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学,事业成功的人,喜欢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学,生活失意的人喜欢老子思想,因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礼,处处限制人的言行举止,必须按照固定的一套礼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为违礼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欢限制的人,在主流社会得不到认同,便看透功名,心随道家,隐居山林,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时而散发弄扁舟,时而对月轻弹琴,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炼丹制药,追求永生,鄙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营营苟苟的所谓都市人。
其实这话又何尝不是林语堂的夫子自道,从《吾国与吾民》到《苏东坡》,再到《京华烟云》,他瞄准的始终是中国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说,先秦儒家是想以规范信条回应农耕社会的秩序问题,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应农耕社会的心灵问题,那么,“语堂体”的的实践和风靡,则是对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命题的文学演绎和现代阐释。
D. 古代人报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什么讲究
我们大家上礼仪课额时候都学过抱拳的的规范姿势:左手抱着右手,双手置于胸前,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动作和表情都要自然些。这个礼仪适用于普通场合,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里面就不太适用。最简单的区别就左手抱右手,则代表好事;
当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了很多约束,所以在礼仪上面也与男性有着区别。男性抱拳就是左手在上面,右手为拳,这样也是有说法的。首先左为上,代表着自身地位较高;同时右手为惯用手,攻击或者防御围城“拳”也是有可能的。女性抱拳姿势也有些不同,不仅右手再上,而且左手也不会形成拳头,毕竟大多数女性都是温文尔雅的弱女子,没有力量用拳头就显得不那么美,所以左手手指伸长,这样看上去与自身的气质能够很好地融合。
E. 中国古代的抱拳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呢
抱拳礼一般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右手在上是挑衅的意思。抱拳礼,又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5)左手礼道德经扩展阅读:
行抱拳礼应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F. 男子行拱手礼是一种礼节,在古代“拱手而立”也是代表对对方的尊敬吗
当然表示尊敬,而且还要注意姿势,左手,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
也有一说为:左手五指并拢(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这就是抱拳礼的由来。
G. 古时人们抱拳行礼,是左手为掌,右手为拳还是右手为掌,左手为拳两者有什么区别
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而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左掌右拳只是切磋而已。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
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在礼节中,左手抱右拳通常是“承让”的意思;而右手抱左拳则通常被认为“随时领教”。
(7)左手礼道德经扩展阅读
抱拳礼行礼方法:
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
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H. 中国古代礼仪中,.抱拳.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
抱拳礼一般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右手在上是挑衅的意思。抱拳礼,又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8)左手礼道德经扩展阅读:
行抱拳礼应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抱拳礼
I. 《礼记》 执左道以乱政 汉语翻译
【原句】执左道以乱政,杀。
【译文】用邪道或旁门左道来扰乱政令败坏政治的,杀掉。
【注释】
1、执:操持;执行。《汉书·叔孙通传》:“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又如执作:操作;劳作。执役:服役人员;工作人员。执料:操持;照料。执威:施行刑罚。执务:操持;担任。执职:从事某专职;服役。
2、左道:又称邪道,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是中国古代一个罪名。《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郑玄注:“左道,若巫蛊及俗禁”。孔颖达疏:“卢云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汉书·杜钦传》:“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颜师古注:“左道,不正之道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章炳麟《说林(下)》:“使左道乱正之说,为虏廷所假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儒家思想不仅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司法决狱的依据。《汉书》“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皆在大辟”。因此,在汉代对违背儒家经典而以“左道”之罪被诛者甚多。丞相王商“执左道以乱政,甫刑之辟,皆为上戮”。汉朝律法设有一项罪名,即以邪道、违背经术意蕴,假托神怪,以迷信、天象蛊惑人心,并借以批评时政,甚至咒骂皇帝等,都属于此罪,以律皆处以死刑。
附注:“左”“右”的尊卑变化
上古时期我国是以左为尊的。
《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就是说:国家安定的时候以左为尊,用兵打仗的时候以右为尊,吉瑞喜庆的时候以左为尊,灾害凶兆的时候以右为尊。虽然“左”“右”各有尊贵之时,看似平分秋色,但是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农耕和战乱干戈,总是前者比较好。为什么“左”会和吉事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上古先民的朴素辨证思维的结果。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对自然万物季节轮回的感知十分敏感。春秋两季,前者(包括夏)象征东风、阳光、雨露、播种、和煦和希望,后者(包括冬)则是西风、凋零、枯萎、肃杀和死亡。于是“春-东”“秋-西”的时空宇宙观念对应产生了,然后“夏-南”“冬-北”各就各位。又因为我国民居大多座北朝南,以这个方向为坐标,我们的左边便是东方,便是春季,便是希望,适宜农桑耕种,适宜祭祀祈愿。右边则是西方,是秋季,阴风瑟瑟,五行属金,主兵象杀伐,主大狱行刑。
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相关例证。如农业的丰歉,有“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的说法。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出现在左方,则预兆着丰年,出现在右方,则预兆着荒年,“年”做“年成、收成”讲。体现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观念;兵符制度中,国君掌握右符,将领掌握左符。1978年陕西出土的战国时秦国虎符《杜符》的铭文云:“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兴兵打仗属于凶事,右半虎符在君王手中,体现了“凶事尚右”。
孔子评价管仲时对他以仁许之,说:“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意思是说“管仲辅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诸侯,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都已经披头散发,在外夷统治之下了”。这里的“左衽”(左衽,即右襟压左襟,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与尊卑无关,并非指孔子尊右轻左。《尚书》记载“四夷左衽”,和我们汉族着装习惯不同。这里孔子只是借“左衽”指代当时的“外夷”。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征伐战乱不断,各诸侯国竞相尚武好斗,以军事实力之大小强弱来争政治地位之高下贵贱。军国大事一律以右为尊,国君手中常年握着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断上升。及至后来以赫赫武功统一六国登临大宝的秦国,袭前朝以右为尊。自此“右”尊于“左”。统治阶级将危害国家统治,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民思想的主张与作法斥之为“左道”,列为刑法重点打击的对象,法律明文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礼记▪王制》)。
升官称“右迁”,贬职则称“左迁”,唐诗中多有此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明人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4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首次出现“旁门左道”四字,意指邪门歪道。清代守朴翁著《醒世奇言》第10回标目“从左道一时失足 纳忠言立刻回头”。“左道”从此沦为不耻之道矣。
尚右卑左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右尊左卑: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管子·七法》:“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由此又产生“胜过,超过”“尊崇,崇尚”“权贵”等义。
“左”则主要有如下含义:不帮助,反对。《左传·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偏邪,不正。称非正统为旁门左道。下,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贬谪,降格。称降官为左迁。
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虚左以待”。在这里,“左”是尊位。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车人居中,骖乘居右(居右是为了便于搏击),以有勇力的人担任。《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汉语大词典》)
法国社会学家赫兹(1881-1915)指出,大多数社会都鼓励习惯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撇子的儿童会得到纠正,他们可能受到惩罚,嘲笑。在许多社会里,人们都用右手吃东西,用右手打招呼。左手往往与排泄相联系,象征着不洁。
在新西兰的毛利人中,右边是神圣的一边,是善和创造力量的位子;左边是世俗的一边,似乎除了某些引起烦恼和可疑的力量外,没有什么优点……右边,是(力量的)“生命的一边”,而左边则是(虚弱的)“死亡的一边”。幸运和生命的给予从右边并通过右边进入我们,相反,死亡和灾难则从左边刺入我们的心。
在印度习俗中,也是用右手拿食物,用左手去做不洁的事。
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什么不约而同的尚右卑左?赫兹解释说,要将人的身体和自然及宗教仪轨联系起来:在某些作者看来,右与左的区分,完全可以用宗教取向的规则和太阳崇拜来解释。人的位置既非不重要,亦非随心所欲的。崇拜者在他的祈祷和仪式庆典中,会自然的朝向太阳(万物之源)升起的地方。大多数神圣的建筑,尽管属于不同的宗教,但都朝向东方。以面对这个方向为基准点,身体的不同部位也指派为不同的方向,西方为后,南方为右,北方为左。结果,天上的区域特征反映在人体当中。南方的充分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右边,而不吉利的阴影投射在我们的左边。自然的景观,白天与黑夜、热与冷的对比,都使人认识到左与右的区别,并将二者对立起来。([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大出版社)
“旁门左道”一词,词典解释为: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左道”一词俨然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
3、以:连词,表目的,来。
4、乱政:败坏政治。
(1)败坏政治。《国语·晋语三》:“失刑乱政,不威。”韦昭注:“有罪不杀为失刑,失刑则政乱,政乱则威不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冯延巳、谏议大夫魏岑乱政。”清梅曾亮《书<后汉书>后》:“权出于民,而左道乱政之祸烈。”
(2)腐败的政治。暴政。《韩非子·难三》:“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3)治理政事。《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孔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于父祖,不念尽忠,但念贝玉而已,言其贪。”J. 儒家的“手礼”叫什么礼
不是特别清楚,你看看这篇文章,哪个比较合适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 动作 适用范围 礼义
拱手礼 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日常礼仪 恭敬,接受,礼让
揖 礼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常规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行于长幼之间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通行礼仪 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