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次道德的理解

次道德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1-12-28 18:14:32

① 对所谓“次道德”,你怎么看请以“次道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个体案例:
……:抢劫、偷包和开车撞人后驾车逃逸都是不道德的,而救人、寄回证件和打救人又是道德的,两者结合起来应该是“次道德”……
解读:
哲学解剖——人性之善恶点滴
抢劫、偷包、开车撞人后驾车逃逸,分属不同的违法犯罪行为!
抢劫,则有主观故意意图!罪加一等!
偷包,属于贪图财物,非法获取,偷盗行为,依法论罪!
开车撞人,属于非主观故意,属于过失,
开车撞人后驾车逃逸,逃逸行为则属于主观故意,属于见死不救,罪加一等!
上述行为中,共存在四种非法或者犯罪行为,应该依法论罪!与道德毫无关联!
劫匪夜劫女子,无论是图财,还是劫色,对于女子来说,无法预料,社会影响和危害严重,会致使该女子,以至于所有的女子,夜行感到恐惧!至于事后,劫匪跳河相救,则属于劫匪人性善良点露出,与道德无关!只不过告诉人们,该劫案中,两劫匪确实不是谋财劫色害命之徒!不可以代表所有的劫案都是如此!也只能说该劫案里,这名女子非常幸运得以幸存!(诸位不知道,施工队、农民工,为了3元钱打牌斗地主,都会杀人,制造命案!也是属于极端个案!)
抢劫案——依法治罪!
劫匪救人,属于见义勇为!值得表扬!可是,这种机会,是他们自己营造的,所以,抢劫罪,罪加一等!功是功,过是过!与道德毫无关联!
打工女,在北京被偷包,偷盗行为,尤其是在中国首都北京,影响特别恶劣!性质特别严重!传遍全国,传遍世界,让人感到,谁还会去北京打工?起码该女工的亲戚朋友一提起北京,就会恶心!依法论罪!因为是在首都北京偷盗,所以犯罪行为社会影响波及面实在太大了!罪加一等!影响中国公信!
至于小偷,事后把她的证件等非钱物,寄回,也是属于个案,属于个案罪犯人性善良点露出,与道德毫无关联!
驾车撞人案,交通事故肇事,要根据案发现场责任判定事故责任比例!属于非主观故意过失!依法论罪!
驾车撞人肇事后,驾车逃逸,属于交通肇事后,驾车逃逸罪!依法论罪!
驾车撞人肇事后,驾车逃逸,在逃逸同时,又打120救人,就打120电话救人这个环节而言,属于案犯人性善良点露出!与道德毫无关联!该案犯此点属于见义勇为,值得表扬!
至于被撞的伤者,因此获得及时救治而幸存,确实属于个人幸运而幸存!

用哲学和法律观点,逐步逐环节解剖,依法逐环节论罪,根据社会影响和案发破坏力进行量刑量罪,至于个案中罪犯人性善良点露出,则属于见义勇为,值得表扬!
上述三个案例,只适合于在学术圈进行解剖研究,不适合公开宣传!都是属于个案!毫无代表性!
解读和揭示:这些案例表现,告诉人们,法律的威慑力是开始显露一些效力了!也说明一些法官和刑警,在判案和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注重了人性善良点的洞察和挖掘!还告诉人们,媒体也开始从道德水准研究个案中的人性表现,进行文化科学创新突破!案例中,善良点积累多了,才可以对于道德水准等较高范畴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判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② 关于次道德的议论文

刚刚开始看到“次道德”这个词,就要我想到了一些话,“人之初,性本善”总有一些人还是心存善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善和恶的两极中进行道德思维,殊不知,善中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恶,恶中也许有某种程度的善。次道德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道德问题, 善与恶是道德矛盾的统一体,且如影随形同时存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一切矛盾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从道德层次上来看,次道德是次于完美道德的。相对于完美道德而言,它是不完美的,是次等的,是带有瑕疵的道德。完美道德是人人应当追求的高尚道德,是我们的道德目标。而次道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存在的道德。 有一位犯了受贿罪的公安局长,他“往往是先办事,后收钱”,“而且从不主动索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这个人的行为就有别于那些收了人家的钱又不给人家办事,甚至对有求于他的人敲诈勒索的贪官,所以“他收受了贿赂,别人还说他是个‘好官’”。我们不少人从小就接受了关于“好人”和“坏人”的说法,并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二者永远是泾渭分明。但客观上,真正的绝对好人几乎就不存在。就连毛泽东都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卢梭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年轻时不仅有过偷盗的毛病,甚至还与一个被他称为妈妈的贵妇人私通,并且他因惯于坦言,当时人际关系也不怎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有勇气在他的《忏悔录》里把自己善良忠厚的一面和卑鄙龌龊的一面都写了出来,“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您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您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的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吧,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以同样的真诚暴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说:我比这个人好!”注1看过《忏悔录》的人可能觉得卢梭实在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一个人敢对卢梭的这句话提出挑战,没有人敢把自己的真诚和卑鄙、善良和龌龊统统用文字表述出来,并加上一句话:我比卢梭更好一些!这就说明,符合二元论者关于好人标准的地道的好人并不多见,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品行都处于次道德的地位。 在一个社会群落中,很多人都不是圣人,也有很多人并不天生是恶的,这就预示着,很多人都可能随时面临着善与非善的冲突。当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如何让这样一个极大的中间群体趋向善,而不是导致他们最终选择背道而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树立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应当摒弃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应当勇于承认在黑与白之间也还存在无数级别的灰度色阶。 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在违法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次道德现象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了,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小了社会的危害性。人类社会历史上,法律、道德的发展趋势是把越来越多原来被人们忽略的东西纳入视野,给人的身心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现象的出现并不会造成原本道德观的没落或者崩溃。反之,次道德的丧失或对次道德现象不宽容,会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丧心病狂。 既然提倡次道德不是纵容犯罪,也不会影响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那么,承认次道德在“规范”特定人群行为中的价值,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倡导,可以把违法犯罪者对社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利社会安定。 次道德作为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补充,显示了现代道德对弱势的、边缘的、为人忽视的道德价值的重视。我们应当有辩证思维观念,确立辩证思维方式。对次道德行为中的“恶”坚决贬斥,对次道德行为中的“善”予以适当的肯定、鼓励和引导。 把姐姐我写死了···好困 就只能弄成这样了···呼呼 都转钟了 早安···

③ 什麽是次道德

所谓次道德(又称亚道德),通俗地说就是“盗亦有道”,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遵守“行业道德”,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次道德”的提出曾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今年三月份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上交提案中,提出对卖淫嫖娼行为中使用安全套者减轻处罚,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便属此例。

其实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在违法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次道德现象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了,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小了社会的危害性。人类社会历史上,法律、道德的发展趋势是把越来越多原来被人们忽略的东西纳入视野,给人的身心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现象的出现并不会造成原本道德观的没落或者崩溃。反之,次道德的丧失或对次道德现象不宽容,会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丧心病狂。

既然提倡次道德不是纵容犯罪,也不会影响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那么,承认次道德在“规范”特定人群行为中的价值,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倡导,可以把违法犯罪者对社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利社会安定。

④ 次道德的简介

我这这里说个例子吧:家住济南的一位女士被一小偷偷了钱包,这位女士虽然气愤但却也无计可施,但是在她第二天却在自家的邮箱里却看到了自己的钱包,除包里的几百块钱没了以外,里面的证件 ,银行卡,以及别的东西却一件不少,更让人意外的是小偷附留言:“对不起,进城数日,未找到工作,不得已而为之,除钱之外的东西对你重要对我却无用,悉数奉还。”

⑤ 你如何理解道德

道德是在最少二个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别人对你的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就是有道德,否则就有失德;道德也是一个规则,是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遵守的规则;道德也是一个度,当你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了一个合理的度,达到了双赢,这说是有道德,当你突破了道德底线,可能说是失德。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行、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⑥ 如何理解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本文暂时采取一点操作性的规定,即按照惯例,用“道德”来表示业已通过规范而主观化、形式化了的道德体系;与之相应,则用“社会伦理”来指称道德的客观基础和,即“人的生存活动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暂时强调这两个层次的区分,是因为我看到自古以来的道德思维中,存在着一种将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况。例如传统的规范伦,往往只注重于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定和论证,以为规范就是道德的本质和全部,而不去思考这些规范的客观来源、基础和根据;而西方的元伦理学,则把道德前提和基础问题局限于概念语言的逻辑,使元的批判变成了抽象思辩,同样不注意道德的现实基础和根据。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把道德从人以外的神圣与崇高,正确地还原为人本身的神圣与崇高。但康德并未充分兑现使伦理学完全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实践”的许诺,因为他只把道德归结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发展的实践说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于”人的实践方面,高扬了道德(作为绝对命令)的权威,而未能从道德如何“来自于”人的实践方面,阐明这种权威性的保证。结果一旦面对现实,康德也难免陷入种种“二律背反”,难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尔(G.E.Moore)的价值直觉主义在排除“主义谬误”时,由于把善认定为“不可分析的”直觉对象,把内在价值说成是“自明的”直觉现象,就在事实上堵塞而不是开通了通往实践的道路。总之,从现当代最大的两位学者那里可以看到,将道德体系与社会伦理现实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现为将道德仅仅归结于道德理念,从而视为一种完全观念化、主观化的体系。 字串4
脱离实践即是脱离人、脱离人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其结果,总是导致这样或那样地将道德当成外在并高悬于人类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从而造成社会发展与道德完善之间所谓“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这种印象已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例如在思考社会化的涵义时,人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观念的困扰和情感的犹豫,这就是“现代化”的伦理意义问题。因为我们所谓的现代化,是和化、市场、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客观结构、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这里所说的“社会伦理演进”。人们对于经济的、科技的、物质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现代化”是指什么,往往能够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共识;然而说起伦理道德的“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优是劣、是福是祸,则常常成为歧议的焦点。适逢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来加速现代化进程之际,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鲜明。
国内近年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将所谓“恶是发展动力”说法普遍化。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道德上表现最好的时期应该是原始。--那时没有自私、压迫和剥削,没有一切向钱看,没有尔虞我诈,人都很纯朴真诚,等等,总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后来,生产、经济、技术越是发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类在物质上进步到了极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堕落到了极低的境界……。这种否定人类自身的悲剧道德观,显然忘记了一个很浅显的事实:原始人过的是什么日子(譬如氏族内部的原始和谐,并不能掩盖氏族间的血腥冲突,以至于那时曾以人肉为食)。这种观念出自一种善意的道德理想是无疑的,问题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过于主观化、绝对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观点看待道德,把它当成了不是来自现实生活,而是与整个人类命运不相关,只是从外面或高处要求于人的东西,就不善于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保持那种标准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难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恶”吗?道德,难道就是要人们放弃改善生活,不追求经济科技的发展才能保持的吗?或者,随着社会伦理的客观演进,人们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无奈,当成一曲永远的挽歌继续唱下去?如果问题尖锐到如此地步,倒能够使人想起要反问一句“道德究竟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发展的?确切地说,是从总体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断地进步,进行着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这个问题是关于道德时间形态的理解,属于“道德是什么”问题的一个方面。在道德观念中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难题,历来思想家对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间,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种极端的见解,实质的逻辑都是否认道德本身的发展。
各种道德绝对主义观点,如道德“天意”说、“神喻”说、“绝对实质”说、“绝对命令”说等认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终极的实质、境界、目标和标准,它是超现实的、先验的、不变的,人们只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达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选择和造就它,改变和发展它。所以,它们虽然并不一般地否认人的现实道德表现有高低进退的差异,但把这种差异仅仅看作是人在道德轨道上的移动、前进或停顿、回归或偏离,而轨道本身是不变的。在时间特征上,道德绝对主大体表现为两种,一种认为终极的道德形态为人类最初所具有,后来日益偏离了它,将来的出路则在于人们“返朴归真”;另种则认定终极道德形态存在于未来(来世)的最高境界,人类只有在永恒的追求中,犹如必须经历“涤除原罪”过程之后进入天国一样,才能有一天进入它的境界。
各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如道德“情感”说、“情境”说、“循环”说、“标准虚无”说等都认为,道德本质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观选择,善恶取决于主体的兴趣、需要和偏好,并无客观统一的标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总是在变,此一时彼一时,象春夏秋冬流转一样,一种景象代替另一种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没有谁比谁好坏高低之分,因此也就无所谓进步退步。还有的主张“善恶并行论”,就如俗话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认为善在发展,恶也就在发展,它们的对立永远存在,因此除了一个“斗”字以外,道德也无所谓总体上有什么进步……
在我们谈论道德进步问题,不应该忘记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颇有影响的儒家“逆时向思维”传统。自从孔夫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便开了这样一种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来自和继承了尧舜“二代”(尧舜时代的治世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恢复了更古老的传统,孔子没有说),因此要以“克己复礼”为现下的治世之道。虽然孔子实际上并非真的主张保守和复古,他不过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磊”,阐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已。但是,这种“法先王”、回头看、以过去为将来立极的表达形式,却被后人当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定势:在道德上,一说起美好的时光,就总是想到过去。“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流行了几千年,仿佛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于人心的“古”与“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词。当人们面对陌生的现实,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时候,回忆和怀念过去的好东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这种自发的情绪所左右,忘记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这种非批判的习惯心理,即使不造成复古主义倾向,也会给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灵上的痛苦。 字串5
总之,如何看待道德发展的问题,骨子里首先还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防止使道德脱离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整体,仅仅强调其超现实的、理想化的观念性质,而忘记了它首先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实践方式之一。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认识道德的历史,更不可能正确估价道德的现实,不能够立足现今社会伦理演进的客观形势,来找出建设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么”和道德“是否进步”的问题,从表层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状况和以什么为对象事实;从深层看,则有关于道德评价判断的标准问题。用什么来衡量一个时期的道德现象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层次的标准:
一是一定道德体系本身的标准,它由具体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等所构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则、规范等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们的理解、接受、亲近和奉行,这套道德越是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个社会在道德上就越是在进步,这叫“社会进步的道德标准”。一般来说,人们都很注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评价现实的道德风气和社会面貌。比如,封建主义道德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按照这种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会上等级次序排列得越严整、体现得越充分,人们就越会感到风气好、进步大,反之则是“纲纪不整,世风日下”;相反,资本主义道德讲究的是“个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这种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个性化、多样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就越是符合道德,这个社会就越是合理,反之则是退步。总之,道德标准解决的是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和道德形态中如何评价的问题,它是针对道德在一定“质”的范围内“量变的评价标准,并不回答“质变”如何评价的问题。 字串1
但是,道德发展不仅仅有量变,还有质变。比如从原始时代到文明时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道德,都有质的不同。在道德发生这种质变的时候,“道德标准”本身就在改变,或者就有冲突,因此再用旧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义标准来看资本主义就一定会认为它“不道德”,用旧道德来看新事物也会有反感;而反过来看也一样如此。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于是就得有更高的标准--能够衡量道德标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更科学、更文明的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元标准”。
二是这个“元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它是什么?在理论上,人们曾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我认为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实践来看,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只能是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因为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的生存发展活动状况的产物,人们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的实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发展的需要(即这里所说的“社会伦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并执行自己的道德规范。人类生存发展中连续的、共同普遍的、一贯的方式和条件,产生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阶段性的、具体特殊的方式和条件,则产生各种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寓于特殊之中。从整个社会历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体系、道德标准是否合理,就要从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据和维护的“实际关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后看它的实际效果,即是否能够反映和维护合理先进的“实际关系”。因此,这个“元道德标准”,最终就是指“道德进步的历史标准”,即:产生和造就具体道德形态的那个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条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时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态的标准。

⑦ 道德怎么解释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等。

道德[ dà版o dé ]

引证解释:

1、社会意权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2、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意思:闭帘下帷注释老子的《道德经》,有着高尚的道德修养。)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7)次道德的理解扩展阅读:

相近词语辨析

1、品德[ pǐn dé ]

解释:品格德行。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2、德性[ dé xing ]

解释:道德品性。

王鲁彦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⑧ 如何看待“次道德现象”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内存在。从容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

⑨ 次道德的介绍

次道德是一个现像,按字面来理解就是介于道德和不道德之间。

⑩ 如何认识道德,论道德的概念、本质、特征、层次等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版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权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同一种信仰的标准应该是唯一的,可是人因为各人的悟性或智慧不同,所以道德也不同,信仰和道德在内容上都有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许可做什么。

热点内容
2011年初级会计资格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5-06 09:39:32 浏览:584
湖北十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6 09:29:49 浏览:79
白城市司法局 发布:2025-05-06 09:28:36 浏览:341
法院传票规定 发布:2025-05-06 09:05:35 浏览:307
太原市法律援助机构 发布:2025-05-06 09:03:31 浏览:669
山东三小条例实施 发布:2025-05-06 09:01:56 浏览:465
电子厂有按劳动法不要健康证的吗 发布:2025-05-06 08:57:26 浏览:751
攀枝花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6 08:46:17 浏览:722
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征文 发布:2025-05-06 08:45:15 浏览:596
经济法总论或称经济法基础理论 发布:2025-05-06 08:41:25 浏览: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