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不能因人立法

不能因人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1-01 17:51:37

❶ 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表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对是错

对的,宪法的最高效力表现在:
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1999年宪法修正案专规定:“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宪法至上。这就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同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市场规则,更需要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制统一,统一到哪里?统一到宪法。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第二,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第三,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❷ 关于法律溯及力的问题

民事法律法规的溯及力问题:

1、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回法规、地答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根据该条规定确立法的溯及力原则:从旧兼有利。

2、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1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第5条 人民法院对合同法实施以前已经作出终审裁决的案件进行再审,不适用合同法。

3、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3条:“担保法施行以前发生的担保行为,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本解释。”

❸ 很多错误的法律怎么办是不是制定立法人的罪

法律的制定是由当时的环境和法治知识及水平决定的,我们现在看以前的法律是恶法,但可能当时确实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法律不符合社会现状了,我们可以废止或修订,就比如我们当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专利法、商标法、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一样。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立法人有罪,一方面,如果用今日的眼光去判断过去的法律未恶法就定立法人的罪,哪还有谁敢制定法律呢?因为法律制定出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滞后的,有句法律谚语就说:“法律一制定出来就是滞后的”;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学法律的,就应该知道“发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判断一人有罪的标准只能是法律规定,既然法律都未规定他有罪,我们又怎么能私下判定呢?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❹ 请求翻译: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隋朝。没有德行,但是有政治的策略。有政策。光有制度有政策,却没有。能够实行的得德行。所以不能守天下。隋炀帝亡国。并不是因为他的制度不好,而是因为个人的德行不够。儿。隋朝的立法是比较完备的。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唐宋。仍然沿用,沿用了隋朝的法令法律制度。这就是的一立法而实际唐宋。隋朝隋亡。但是他说理想的制度规矩。并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亡。还被唐宋所实行。

❺ 法律上的“以上”“以下”的确切含义

法律条文中的“以上”、“以下”,是常见的表范围用语,其含义是否包含本数或本级,立法者的意图、法律文本的表述、受众的理解,往往是不尽一致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法律条款分析。

立法者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存在分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八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此“以上”,是否包含本级即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法律文本表达的意思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外国投资者设立外资企业,应当通过拟设立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这里的此“以上”,显然不包含本级即县级人民政府。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这二部法律法规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制定,但是至少可以说明,立法者对“以上”用语的含义存在分歧,“以下”同理。

“以上”、“以下”之类的词语,往往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容易产生歧义。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进行限定修饰,有4种方式:准确表述法,括注法,附专门条款解释法,专门行文解释法。

这实际上涉及到立法语言技术问题,需要在《立法法》的修订或实施细则中予以规范,以提高立法技术,保证立法质量。

(5)不能因人立法扩展阅读:

汉语学界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同样存在争论,应该包括本数或本级以宁夏大学教授王明仁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从有文献可查的古汉语开始,“以上”、“以下”的表意和用法都是非常明确的、始终一贯的。

即它在表达范围时从来就包括范围的起点和止点在内,也就是包括一般所说的“本数”、“本级”在内。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出现混乱,到了七八十年代混乱愈演愈烈,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此外,受众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理解。受众的文化程度不同,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理解不同,受众因利益或动机左右,导致产生有利于自身的理解。

如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医疗机构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应从重处罚。两名以上是否包含两名,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相对人受利益驱使,自然会产生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理解,引发诉求。

现行法律条文关于“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法律条文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有很强的规范性。如果法律用语含义产生歧义,将丧失法的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作用。但是目前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用语的含义规定不一,特别是行政法部门。

现行法律条文关于“以上”、“以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如下:《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包括本数。该法用专门条款,明确了用语的含义。

刑法》第九十九条: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该法用专门条款,明确了用语的含义。行政法因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不同的行政法律关于“以上”、“以下”是否包括本数(本级),没有统一规定,用法上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未明确用语含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又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一)项: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以上”是否包含本级或本数(县级人民政府或两名),法律未作说明,容易产生歧义。

❻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立法

《临复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制和”的过程中由南京临时政府政府匆忙制定的。革命党人为保卫辛亥革民的成果,他们积极主张尽快制定《临时约法》,试图从各个方面主张袁世凯的复辟,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包括:
1、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防“总统之独裁”;
2、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加强国会对总统的监督;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止袁世凯随意撕毁约法;
所以它是因袁世凯而设立的。

❼ 咱们中国的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但是立法者只能表述法律,不能创制法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发明法律回,而仅答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人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同样,当私人想违反事物的本质任意妄为时,立法者也有权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极端任性。”
《离婚法草案》----马克思
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臆想】这个词。这就是说明:法律的建立必须依据事实,立法者不能凭空创造。立法者必须根据社会的现实来制定法律,而不是闭门造车。
问题中的【创制】一词就有凭空想象的意思。
所以:立法者只能表述法律(根据事实制定法律),不能创制法律(凭空想象制定法律)。

❽ 县级人民政府有没有立法权

没有,县级人大和政府无立法权。

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赋予地级市(多为设区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事项,因此县级人大和政府仍无立法权。

2015年3月15日新修改的《立法法》

第八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开始制定规章的时间,与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本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同步。

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定。

❾ 《临时约法》中因人立法中人指谁

袁世凯,《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主要表现在三点。所以体现了现实软弱性。

热点内容
脑控刑法 发布:2025-09-18 03:24:13 浏览:99
刑法分论框架 发布:2025-09-18 03:22:07 浏览:608
刑事诉讼法82条第一项寻衅滋事 发布:2025-09-18 03:13:21 浏览:690
广西整治法官 发布:2025-09-18 02:57:08 浏览:198
劳动法规定培训时间规定 发布:2025-09-18 02:47:12 浏览:594
广州黄埔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8 02:36:47 浏览:194
刑法的痛苦 发布:2025-09-18 02:35:06 浏览:744
法官助理的产生 发布:2025-09-18 02:34:16 浏览:94
学生公民道德歌歌曲 发布:2025-09-18 02:29:57 浏览:32
工伤保险条例培训视频 发布:2025-09-18 02:29:56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