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诚信道德诚信
① 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的区别
道德诚信是自觉遵守的,而法律诚信是强制执行的。就像学校校规,有些同学能自觉遵守,有些同学却得强制执行。
② 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___
【答案】:A
【答案解析】:诚实守信既是一种公共道德规范,又通过这种“版诚信”思想历年,权制定出了许多保证和维护“诚信”道德规范得以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以它又是一种法律原则,故本题判断正确。答案为A。
③ 在道德和法律的领域中,哪些方面需要诚信建设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也是法律的基础,所以,两个领域中都需要诚信建设。如果法律不诚信,则道德建设再多也没有用。我国传统思想中存在阳谋和兵不厌诈的内容,总将人群分为敌我两部分,这是不利于诚信建设的。世界信用组织【WCO】,将诚信解释为善,进而解释为: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或者:积极维护、增进他人的正当权益。这更说明:诚信是所有领域的基础,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以诚信为基础,否则,这项事业不可能长久。下面是世界信用组织【WCO】关于诚信的定义:
2.1 诚信,是指广义的信用,它是一种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善意地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积极遵守人类普适价值原则。以下行为属于诚信行为:
(1)善意地遵守法律、法规。(指善意地行使法定权利、善意地使用法定权力、善意地履行法定义务。)
(2)善意地披露重要事实。
(3)善意地达成契约。(指善意地约定义务、善意地约定权利、善意地约定权力。)
(4)善意地遵守契约。(指善意地行使约定权利、善意地使用约定权力、善意地履行约定义务)
(5)对于不合法、无效的契约,积极采取措施。(如对于因重大误解或对方欺诈、胁迫而达成的契约,应当积极采取措施。)
(6)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违约行为,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7)承认他人的正当权利、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合理请求、合理诉求。
(8)善意对待他人的合理信赖或合理信任。
(9)其它善意行为或符合人类普适价值原则的行为。
2.2 本规则所称重要事实,是指对利害关系人的正当权益有重要影响的事实。
本规则所称契约,是指以书面或其它形式订立的合同、协议、声明、承诺等相应文件。
本规则所称补救措施,是指对过失或不当行为采取的改正措施,一般包括积极赔偿损失、积极改正、积极寻求受侵害人谅解等行为,它表明行为人的良知与善意。
本规则所称法定权利,是指法律赋予的自由作为或利益。
本规则所称法定权力,是指法律赋予的可以使用的[给予或夺取他人权利]的力量。
本规则所称法定义务,也称法定责任、法定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应当作为或禁止作为。
本规则所称约定权利,是指单方或双方或多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的自由作为或利益。
本规则所称约定权力,是指单方或双方或多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的可以使用的[给予或夺取他人权利]的力量。
本规则所称约定义务,也称约定责任、约定职责,是指单方或双方或多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的应当作为或禁止作为。
本规则所称善、善良,是指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或者:积极维护、增进他人的正当权益。本规则所称善举、善行,是指善良的行为、行动、举措。本规则所称善意,是指主观上追求善良、主观上想从事善行的意愿、意图、意识。
本规则所称正当权益,是指一个人或单位或地区拥有的符合[人类普适价值]的权益,该权益无论是否被[某一空间和时间的法律及/或风俗习惯]支持或反对。
本规则所称人类普适价值原则,是指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普遍适用的价值原则,如:人的基本权利至上原则、人的发展机会均等原则、奖善惩恶与奖功罚过原则、诚信原则、[利益分配与争端处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等。
④ 有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 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4)法律诚信道德诚信扩展阅读:
守则释义:
守则共12句,分为总述(第1,2句)、政治诚信(第3,4句)、学习科研诚信(第5,6句)、交往诚信(第7,8句)、经济诚信(第9,10句)、就业诚信(第11,12句)五部分。
单句采用五言形式,为“2+1+2”句式,即“名词(副词)+动词+名词(副词)”。在音韵上,偶句押韵,押ing(in)韵。
总述两句,总领全文,论述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为人处事之本、养德修业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从忠诚报祖国、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政治立场等角度出发,倡导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诚信为价值取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担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践行政治信用。
在学习科研方面,从追求真知、创新学术科研、真实评优评奖、严守考试纪律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坚守诚信学习品德,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在人际交往方面,从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网络交往等角度出发,提倡大学生以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经济生活方面,从大学生日常花销、校园兼职、助学贷款等角度出发,要求大学生科学理财、守信还款,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就业创业方面,从求职自荐、签订协议、踏实工作、履行义务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⑤ 诚信社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诚信来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根基自。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内诚于心”,是“信”的内在依据;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与“信”的结合,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而不可或缺。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高发,社会也就失去了和谐的道德基石。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法治社会建设的要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全体公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⑥ 诚信问题该用法律来解决还是道德
法律和道德都不能解决,它必须靠事前的有效保证措施才能杜绝!如没有效措施,法律和道德面临它的不讲诚信,同样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现在法院执行局很多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的根本原因。
⑦ 诚信是用法律还是道德
诚实信用是道德范畴,但有些法律会将其作为一项原则,如民法。在民法里面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帝王原则”。
⑧ 什么道德是政策法律的诚信
社会诚信道德是政策法律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