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孔子将礼视为立法

孔子将礼视为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1-03 13:44:09

① 孔子关于礼有什么主张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② 孔子说 什么是礼,礼是用来统治国家的

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儒、法两家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抨击对方的学说,互不相让。秦、汉法律都是法家拟订的。商鞅的秦法渊源于魏李悝的《法经》,萧何定汉律又承秦制,为法家一脉相承的正统,完全代表法家精神,为儒家所不能接受。汉武帝标榜儒术,法家逐渐失势,儒家抬头后,开始以儒家思想改变法律的面貌。汉儒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撰写法律章句来解释法律和以经义决狱两件事上。据《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断罪所当由用者合26272条,7732200余言。以经义决狱者有儿宽、董仲舒、应劭等人,将儒家经典作为判罪量刑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在司法上发挥了实际作用,意义重大。自魏以后,儒家参与制订法律,他们更有机会将体现儒家中心思想的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使法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深远。商鞅定异子之科,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父母在,不有私财”的礼背道而驰,为儒家人物贾谊等所深恶痛绝。魏时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周礼》有八议之说,魏始以八议入律。自魏、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唐、宋、明,皆载于律,到了清代才不复引用。《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儒家自来主张亲亲,重视尊卑、长幼、亲疏之别。晋律“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开后代依服制定罪之先河。北魏定犯罪留养祖父母、父母之条。为了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又有以官爵当刑的规定。留养之法为历代所遵行,官当亦为隋、唐、宋所沿用。《周礼》不孝为乡八刑之一。《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北齐列不孝为重罪十条之一,犯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采用,并置十恶条,自唐迄清皆沿用。北周完全模仿《周礼》,法律全盘礼化。但因《周礼》不合实情,不能适应当时环境,所以隋承袭北齐律,兼采魏、晋刑典,而不采用北周之制。翻阅因袭隋律而修订的唐律,更可完整地看出有关礼的内容。除八议、官当、十恶、不孝、留养、按服制定罪等条外,还有不少条文是来源于礼的。礼,子当孝事父母,于是子孙违犯教令、供养有缺成为专条,徒二年;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徒一年,并免所居官。礼,父母之丧三年,于是匿不举哀、释服从吉、冒哀求仕、居丧生子、嫁娶、兄弟别籍异财皆有罪。《大戴礼》有七出、三不去(见封建婚姻制度)之文,于是成为法定的离婚条件,应去应留皆以礼为根据。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荀子云:“礼者养也”,《礼记》云:“礼节民心”。欲望的满足,物质的享受,都区别贵贱而有所制约,详细规定于礼书中。唐律于是规定营造舍宅、车服、器物及坟茔石兽之属于令有违者杖一百,并令改正。以上种种规定,都足以说明礼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唐律一准乎礼。”以礼入法的过程亦即法的儒家化过程。始自魏、晋,历南北朝至隋、唐而集其大成。《宋刑统》沿用唐律,明、清律亦深受唐律影响,除官当外,上述有关礼的规定大体保留在法典中,只是处分有所不同而已。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③ 孔子曾将德礼与政刑的作用进来行比较,其结论是什么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用刑法来整顿,百姓虽会免于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用仁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顿,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服正"。
出自<论语•为政>

④ 孔子将“礼”阐述为啥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⑤ 孔丘将礼视为立法 司法的指导原则,体现在哪儿

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BCD )。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
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

⑥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大概就是说:要以礼(也就是。。加强公民道德文明建设)来治理国家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以德(也就是。。加强执政部门和党内的思想道德建设)来管理和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ooo我知道拉。。。
这里给你找个了大学语文的网站。你看看:
http://www.chsi.com.cn/chengkao/fxzd/200610/20061013/643509.html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得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⑦ 孔子以礼治国的含义

中国传统模式

传统的中西方文化由于体系、经济形态、维系社会的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治国模式上的根本差异。概言之,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为礼治,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伦理化;西方传统的治国模式为法治,即以统治者亦必须执行和遵守的、与伦理分离的�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分析、论证中西传统治国模式的本质区别,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方略,完成中国由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国家的转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礼是中国古老的社会现象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它是远古时代人们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国家的出现,礼逐渐被统治者利用,礼的内容也由过去的单纯习俗仪式,发展成为约束人们婚姻、血统、亲续、君臣等社会关系的一种开放性的行为规范。

礼被确定为治国模式始于西周王朝,确切地说始于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鉴于周初社会的动荡和复杂的形势,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幅员广大的新建国家,在继承“夏礼”、“殷礼”的基础上,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编排、修补和厘订,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别尊卑、序贵贱,在区分等级差别的前提下纳天下于一统,在宗法政治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

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与西周相比,表面看来是“礼崩乐坏”,但实际上只是礼的实际范围有所变化,礼的形式有所改变,而礼的本身并没有被废弃。相反,礼在改造中获得了新生。特别是经过荀子的改造,“隆礼重法”,将礼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政治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为国以礼”即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以后历代王朝,加以完善,相沿未改,一直到清朝。当代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与法律的关系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而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们不了解礼,不能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这种观点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的实际,也为中外学者所公认。

礼的观念与学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是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根本价值

张晋藩先生认为,礼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因其为仁义忠信之体现与外化,因此,礼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可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儒家最高的理想国莫过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但此理想难于在现实中建立,退而求其次,即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此达到“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的目的。与此同时,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维持等级制度,孝亲尊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君主专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左传》云:“礼,王之大经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调整社会、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主要手段,即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两者兼用,以后者为主。二者的结合融通,即为礼。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中国古代的“法”有多种含义,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罚。西周时期,实行“礼治”,刑被礼所包容,刑即礼的一部分。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二者功用有别,目的一致。礼是灵魂、统帅、总的原则,而刑则是礼的条文化、具体化。西汉至清末,刑虽成为独立规范体系,不再为礼的一部分,但与礼比较,刑仍处于从属地位。借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礼为“体”,而刑为“用”。即所谓“礼法合一”。

中国古代以农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由此导致古代法律规范体系是诸法合体,刑重民轻。但这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事法律规范,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民事法典而已。那么,社会上大量的民事法律关系用什么来调整呢�一部分由刑法调整,更大部分,特别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户婚土田”所谓“细故”,直接用礼来调整。自西周以来,用礼调整社会成员的身份、财产、继承等重要民事关系。中国古代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合一,而地方行政长官自隋唐以后绝大部分来源于科考。他们饱读诗书,深谙礼的规范,因此以礼断案,驾轻就熟。诚如近人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综上所述,礼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它高居于其他模式�如中国传统的“法治”和治国手段之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众所周知,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本质特征。在奴隶社会就形成了以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不断得到强化。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中所指出的:“专制政治之进化,其精巧完满,举天下万国,未有若吾中国者也。万事不进,而惟有专制政治进焉。”作为一种极端的等级制度、特权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君上有权,而臣民无权”。而礼的基本精神和政治功用即为“明分、别异、序等级”。即对专制主义确认与维护,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理论根据。

⑧ 孔子把亲天子远礼仪视为道德的原则对吗

你这句话明显说反了,周公制礼乐,后人无德不能制礼做乐,夫子有德无位不能制礼做乐。夫子从来没有亲天子远礼仪。

热点内容
戴口罩的法规 发布:2025-05-04 16:16:15 浏览:54
北京朝阳法院院长 发布:2025-05-04 16:16:10 浏览:902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4 16:06:53 浏览:892
被害人司法救助 发布:2025-05-04 16:05:18 浏览:633
劳动法员工被裁 发布:2025-05-04 16:03:59 浏览:592
道德功能制约上智 发布:2025-05-04 16:01:00 浏览:491
四川司法拍卖网官网 发布:2025-05-04 16:00:55 浏览:325
账目不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4 15:54:11 浏览:166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考试 发布:2025-05-04 15:54:00 浏览:714
法治六审查 发布:2025-05-04 15:53:17 浏览:307